精准脱贫的“眉山答卷”
眉山市坚持“两个率先”,确保片区外“插花式”贫困提前三年率先脱贫——
仁寿县清水镇依托产业促增收脱贫打造的青见水果园区。
青神县以农产品电商销售带动贫困户脱贫。河坝子镇黄莹岭村二组贫困户樊君华为”小吴土鸡“电商商家,每月通过网上销售土鸡、土鸡蛋实现脱贫。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丹棱县张场镇三合村农民喜采茶叶。
□眉山市扶贫移民局供稿
眉山市委、市政府紧扣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要求,结合地处“四大片区”外、“插花式”贫困突出的实际,着力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挖掘自身发展潜能,走出了一条具有眉山特色的片区外精准脱贫之路。
数据显示,眉山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1年的45.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6.57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66%下降到4.4%;贫困村从316个减少到133个,脱贫摘帽183个。
今年2月19日,继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四大扶贫片区外唯一的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市之后,眉山市精准扶贫工作再获“点赞”: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工作座谈会”上,省委对眉山精准脱贫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勇于担当脱贫攻坚使命
“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程度不深,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在准确研判市情基础上,眉山市委坚定提出:2015年、2016年每年减贫5万人,到2017年全市10.9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6个贫困村(其中省定贫困村4个)全部“摘帽”,坚决实现“奋战三年攻坚,率先全面脱贫”目标。
“作为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四大片区’以外的眉山,就是要敢背水一战,走出一条具有眉山特色、体现发展阶段、符合群众利益的脱贫攻坚之路。”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说。
眉山坚持问题导向,市委专门召开千人参加的扶贫攻坚大会,并出台《关于决战“1593”扶贫攻坚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落实由12位市级领导牵头、15个市级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基础扶贫、教育和能力扶贫、农业产业扶贫等17个专项方案,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克难攻坚,高位统揽全市扶贫攻坚系统工程。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必须坚决打赢!”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大兴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抓扶贫,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扶贫攻坚任务纳入区县、市级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
紧紧抓牢脱贫攻坚关键力量
党政同责抓扶贫,党建引领带脱贫。眉山市紧紧抓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这支脱贫攻坚“关键力量”,以党建统筹协调引领“聚合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力”,有效激发基层群众的“内动力”。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根据贫困村需求,眉山结合干部年龄、专业、经历、特长等,针对性“配对”,优选熟悉农村、工作能力强的36名市级部门科级以上干部、280名区县部门干部进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7%,有涉农技术特长的占30%。抽调1381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强化驻村帮扶。
管好用好驻村干部。制定第一书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9项决策实权和推动整村发展、促进贫困户脱贫、壮大集体经济等9项工作责任;建立三项考核制度,强化对第一书记的考核;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到岗、履职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开发设计“眉山市第一书记移动工作平台”手机APP,设置日常考勤、信息交流、政策发布等功能,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指导和日常管理。
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结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两年帮扶2.8万户贫困户脱贫经验,采取市县部门与贫困村、2万名党员干部与3.8万户贫困户结对,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台账式结对帮扶。去年,全市联系部门、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实事9200件,服务群众9668人次,回应群众诉求3.3万个。
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精准效度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眉山市采取三大创新措施,避免盲目性,提高精准度。
精准识别确保“定得准”。通过深入调查、查缺补漏,开展数据比对、排查和核实,在全省率先完成贫困信息入库造册上网,使全市10.94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扶贫对象得到精确识别。
因户施策确保“帮到位”。坚持“规划到户、实施到户、补助到户、先建后补”的精准帮扶理念,对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实行“点对点”项目扶持。今年全市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为1.1万余户贫困户规划实施核桃、优质水果、药材、茶叶、藤椒等种植项目和猪、羊、兔、鸡等养殖项目。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坚持“政策兜底到户、低保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民政部门按差额补齐2.0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低保救助金额,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2.57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入低保救助。
动态评估确保“退得稳”。严格按照退出标准验收、评估,对贫困户已脱贫的逐户销号,返贫的重新挂号,并“扶上马送一程”,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相关政策。市财政落实贫困村“摘帽”奖补专项资金1600万元,对“摘帽”退出的贫困村按省级10万元/村、市级5万元/村标准奖补,激励贫困村有序退出。
牵引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要啃下脱贫攻坚 “硬骨头”,眉山市注重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打出系列“组合拳”。
用好财政增量,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统筹推进,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力度,大力推进扶贫资金整合,今年财政资金投入18.5亿,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扶贫投入8.4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6亿元参与脱贫攻坚,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活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部门组合联动,聚力攻坚。2015年,全市整合畜牧资金倾斜支持1776户贫困户发展猪、鸡、兔、羊适度规模养殖,实现脱贫5328人;整合农业现代产业资金新建万亩亿元示范区15个、新植改造果园11万亩、新培育50亩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75个,实现种植业减贫7990人、林产业减贫2406人、水产业减贫2500人;实施医疗就诊减负行动,减少贫困群众个人支出;突出教育资助和教育扶贫能力建设,实现教育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全覆盖,全市没有1名学生因贫困辍学。
重扶贫扶志,让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强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勤劳双手逐步摆脱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青神县汉阳镇小三峡村32岁截瘫贫困户刘成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火烧木家具、帮助当地网商运营维护网店,每月收入近3000元,成为当地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脱贫典型。
长效保证脱贫扶贫“持续动力”
眉山市坚持跳出扶贫抓扶贫,用统筹协调的创新理念,以产业富民全面提升扶贫攻坚支撑,拓展贫困群众的脱贫渠道,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探寻“可持续”脱贫新路。
促进就业扶贫。市、区县每年设立1亿元的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人才激励专项资金,支持包括贫困户在内的群众创业就业。2015年,全市贫困群众有4000多人转为产业工人,实现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搬迁转移扶贫。坚持统筹城乡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和新农村聚居点安置,并帮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村群众向城市居民、产业工人、农业业主、三产经营者转变。2015年,贫困群众转变为城镇居民2010名,转变为三产经营(从业)者3000多名,368户成为农业业主。
资产收益分红扶贫。创新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机制,将财政扶持资金及形成的资产量化给贫困群众,交由专业合作社和业主经营使用,每年按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作为省级贫困村的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采取“贫困户的羊,合作社代养”,既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也保证了缺劳力和技术贫困群众脱贫有了“持续动力”。
“互联网+”电商扶贫。引进京东、淘宝、亚马逊、当当网、苏宁云商、IBM、香港清华同方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网站、建设配送基地、布局服务站点、整合物流配送渠道;将全市316个贫困村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计划,组织全市38个贫困村和13家电商企业代表进行电商扶贫产销现场对接;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电商培训,帮助贫困村培训电商人才、包装产品、策划营销,支持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迈上 “大市场”,卖上好价钱。2015年,全市40余个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网上销售农产品7000余万元,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创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