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着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02.02.2016  11:42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为关键的一年。开局关系全局,作为各级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抓脱贫,各地应该如何着力?

 

落实“四到县”制度

 

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扶

 

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是最让人绝望的噩梦,如果困难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全面小康无疑就是一句空话。

 

曾多年奋战在扶贫移民工作岗位上的市委农工委主任陈伟告诉记者,从扶贫到脱贫,从扶贫攻坚战到脱贫攻坚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如果扶贫只是一种动作或者状态,那么脱贫则意味着一种结果。扶贫不等于一定有效果,但脱贫就说明告别了贫穷。

 

陈伟认为,当前,各地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县市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严格落实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统筹市级部门、行业、社会等帮扶力量,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的问题,确保全面完成全年脱贫目标任务。

 

打好“3+10”组合拳

 

深入推进“五个一批

 

调查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市还有52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1.77万,分别分布在秦巴山片区、龙门山高山区、丘陵地区旱山区“三大片区”。按计划,今年全市要减贫农村人口3.6万人。

 

市农业局局长贾友忠认为,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把脱贫攻坚摆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以“三大片区”为主战场,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打好“3+10”组合拳,深入实施10个扶贫攻坚专项方案,真正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头。同时统筹解决插花贫困问题,确保今年3.6万人、86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

 

在“精准施策”上,贾友忠认为,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着力从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实施异地搬迁、结合生态保护、开展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探索资产收益等方面着力。

 

而在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上,各地要以连片扶贫开发为重点,着力在贫困村村社道路、贫困户安全饮水、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和贫困村公共服务上下功夫,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增收能力。

 

创新扶贫方式

 

推动脱贫攻坚深入进行

 

当前我市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是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极差、更贫困的或者深度贫困的,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缺少资金、缺少技术,是导致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稳定脱贫的基础还很薄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

 

形势表明,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必须结合形势变化,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推动脱贫攻坚深入进行。

 

市农业局副局长丁家洪认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坚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整合扶贫资源,创新生态、新型社会组织、信贷、资产等各具特色的扶贫方式,增强脱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而各地也纷纷表示,将结合各地实际,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涪城区积极探索将扶贫工作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等有机结合,打好扶贫“组合拳”,推动精准脱贫提质增效;江油市在“扶上马,再送一程”上下功夫,探索设立专项帮扶基金,用于帮扶返贫群众再帮扶。北川在三个村试点扶贫互助资金,鼓励村民互帮互助,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绵阳日报记者 魏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