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 精准扶贫 蓬安1.35万人成功“摘帽”

08.01.2016  09:34

 

   2015 年精准扶贫成效

  ■1.35万人成功脱贫

  ■贫困村新建通村水泥路95公里、便民路43公里、小微水利设施292处、集中供水工程4个、农村分散供水工程372个

  ■贫困村发展水果、干果等经济作物6.9万亩,饲养生猪15万头、牛羊6.2万头、家禽46万只

  ■建成新村聚居点23个,新建农村住房673套、农村廉租房200套,改造农村危房865户

  严冬时节,寒梅怒放。1月5日,走进蓬安县兴旺镇高石坎村,映入眼帘的是:新修的村道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新建的人饮工程将清洁的自来水送进农家,在建的引水渠蜿蜒盘旋于山沟之间,土地整改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以来,蓬安县始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脱贫”要求,以精准扶贫、减贫、脱贫为目标,整合资金1.89亿元,大力推进精准识别,坚持落实一户一策,深入实施五大扶贫工程。仅1年时间,该县1.35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精准识别找准“滴灌”对象

  该县罗家镇狮子梁村村民罗启远家境贫寒,妻子和母亲常年患病,女儿辍学在家。罗启远告诉记者,虽然每年他家也能获得不少政府帮扶资金,但要脱贫致富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为实现精准扶贫,2015年起,该县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对贫困户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建档立卡就是找准‘滴灌对象’,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铺设‘滴灌管道’。”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建档立卡、自查自纠阶段,该县查出部分不符合标准的贫困对象,也查出一些“关系户”。“由于识别和认定不准确,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享受了扶贫资金,一些真正贫困的群众却没有得到更多扶持。”该县扶贫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县还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组建工作队进村入户蹲点,开展识别工作。严格程序要求,摸清摸准贫困“底数”。将已纳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基本信息与公安、房管、财政、交管等部门统计的数据进行比对,从严把好筛查关,有效杜绝“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现象发生。

  一户一策结对帮扶拔“穷根

  对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对象,千方百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对象,全方位扶持其发展;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对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对象,实行异地搬迁,确保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兴旺镇严格落实该县制订的一户一策“菜单式”扶贫方案,该镇高石坎村贫困户黄国敏就是典型的受益者。

  高石坎村是该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坡陡沟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2015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8户。

  今年52岁的黄国敏患病多年,家里还有常年卧病的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老人没患病时,我和妻子在外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还勉强过得去。”黄国敏说,自从几年前老人生病卧床后,他和妻子不得不回家种田。为给老人治病,家里已欠下2万元外债,现在每月还要支付医药费,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2015年,该县打响扶贫攻坚战,高石坎村被列为重点扶贫村。“镇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贫困户。”黄国敏说,贫困户建圈舍、引种良种山羊、种植牧草都有补助。镇干部还协助贫困户规划圈舍修建,指导科学养殖。养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镇政府还派人上门帮助解决。

  据兴旺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高石坎村已养殖良种山羊上千只,贫困户年人均可增收上千元。

   五大工程助力脱贫“摘帽

  “路修好了,今年准备多养几头猪。”1月4日,该县杨家镇伏岭村开进来一辆小货车,村民唐帮林忙着把自家肥猪赶上车。数着手里的钞票,唐帮林心里乐开了花。

  唐帮林清晰地记得,以前家里养猪,光是请人抬下山,每次都要花掉近百元人工费。2015年,该县在伏岭村实施扶贫项目,修通了村道水泥路,唐帮林再也不用为肥猪运不出去发愁了。

  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彻底“摘帽”,2015年,该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民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积极探索“1+4”精准扶贫模式。“1”是通过“传递式扶贫”、“业主+贫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贫困农户”等扶贫模式,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4”是推行贫困村廉租房建设、贫困户养老保险试点、扶贫助学工程、大病救助试点,解决贫困群众居住、养老、上学和就医问题。

  据了解,通过实施五大扶贫工程,该县2015年顺利完成1.35万人脱贫任务。贫困村新建通村水泥路95公里、便民路43公里、小微水利设施292处,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个、农村分散供水工程372个。推动贫困村发展水果、干果等经济作物6.9万亩,饲养生猪15万头、牛羊6.2万头、家禽46万只,建成新村聚居点23个,新建农村住房673套、农村廉租房200套,改造农村危房865户。(南充日报 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