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凉山样本

17.07.2015  11:56

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浩瀚工程,这更是一次人类减贫事业的伟大攻坚。

 

扶贫攻坚,是凉山最为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和安宁河流域杂居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三大板块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坚决啃下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是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的硬任务。

 

坚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小康,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凉山州委、州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州情,自力更生,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更明显的的实效。

 

以精准识别精准辩症为基础,以精准施治精准脱贫为目标,以彝家新寨、牧民新居为载体,以产业扶贫为支撑,以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重要途径,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凉山,在实践中探寻出了精准扶贫的“凉山样本”。

 

措施

 

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找准症结精准施治

 

我州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持续用力推进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藏区扶贫解困行动,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和发展振兴,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提供好支撑,构建好发展环境。重点开展好精准识别、精准辩症、精准施治、精准减贫,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特殊安排,优先突破关键性基础瓶颈,为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紧紧围绕深化综合扶贫开发,紧扣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扶贫、教育、禁毒、防艾、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管齐下”,治穷、治愚、治病、治毒“四治并举”,全州上下实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一起抓,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教育卫生事业,切实加强依法治理,实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区域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现场】

 

马海差久,西昌市白马乡白马村一组村民,因长期慢性病缺乏劳动力致贫。2014年,在西昌市被精准识别为贫困人口,并将其信息纳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统计显示,经过宣传发动、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公告的工作流程,我州全面进行整户识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我州2013年底贫困人口60.3299万人,贫困户15.84万户,贫困发生率13.5%;确认我州贫困村2072个,占全州3745个行政村的55.33%,其中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821个、占全州贫困村的87.89%。

 

载体

 

彝家新寨牧民新居

 

古老凉山焕然一新

 

2011-2014年,通过专项扶贫,中央、省、州、县(市)共投入扶贫资金49.1亿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35.14亿元、省两项资金3.56亿元、州级财政配套4.77亿元、县财政配套5.6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6.13亿元。建成彝家新寨1034个,建设住房85740户,发放彝家新生活“四件套”85740套,整村推进274个,转移输出劳动力10225人。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7.67万减少到2014年末的50.58万,减贫57.09万人。

 

如今,深入大小凉山腹地和木里藏区,处处可见绿树掩映的一个个彝家新寨和牧民新居,粉墙砖瓦,彩梁画栋,檐吊牛头,壁画图腾,如同灿烂的索玛花和格桑花一样,绽放山间。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凉山彝家新寨建设坚守优秀民族传统、特色民俗文化,使之成为全方位留住乡村记忆的有效载体。

 

廊柱窗花雕案图,飞檐翘脊镶瓦口,一池多改留锅桩,设施配套兴产业”,这是凉山各地彝家新寨建设及风貌打造风格的真实写照。大凉山的每一个彝家新寨都做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每一个村都是一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美丽山水画卷。

 

在综合扶贫中,2010-2014年,共投入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资金174.62亿元,实施彝家新寨建设、特色农业发展、艾滋病防治和卫生工作推进、禁毒戒毒、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劳务培训、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社会保障、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十个专题,综合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现场】

 

放眼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村民新房,墙体呈白色,红漆黑瓦,雕梁画栋,极具彝族建筑特色,美观漂亮,非常抢眼。“我们的新家好安逸哦,共有8间,厨房、卫生间和畜圈都是分开的,躺在床上都有点不敢相信这漂亮的砖瓦房就是我的家。”住在四呷村肖家社的村民木牛乐呵呵地说。

 

你看,你看,修房的时候非常尊重我们的意愿,没有砍掉原来的树子,夏天一到,大树下剩凉,舒服得很咯。”站在自家200来平方米砖瓦房前高大的梨树下,美姑县勒布村74岁的曲比曲哈十分满意。“不仅果树没砍,政府还为我们引进了新的品种,我们家现在有苹果、樱桃、梨、桃等8种水果,每年仅水果一项就可以收入3万多元。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些都是靠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帮助啊!”说起自己家的新生活,同村的曲比曲哈倍感幸福。  

 

根基

 

产业支撑开掘富源

 

打造扶贫“造血功能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我州坚持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三大片区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大类区”统筹发展,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扶贫解困行动持续用力,各县市结合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以项目化、工程化手段一个一个地解决民生难题,党和群众的心越连越紧。

 

今年2月9日,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凉山州彝区藏区11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84亿元。

 

7月13日,州委农工委的数据表明,全州7059个家庭农场上半年销售收入达5.77亿元,166家县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2.88亿元,出口创汇1800多万美元。这些企业、农场和1553个农民合作社大多数是在11个贫困县、杂居地区担当了扶贫攻坚的重担。

 

在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个个产业项目奋力推进,实现了产业强起来、村庄靓起来、生态绿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

 

【现场】

 

2014年10月15日,金阳县凭借魔芋种植规模与技术水平、加工规模与产品研发、产品质量与市场知名度、科技支撑与成果专利等各方面的优势,经过申报、初评、复评3个程序,获得“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9个县市区之一。这是该县继获得“全国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美誉后,再次获得殊荣。从“种植”到“产业”两字之差的背后,蕴含着金阳白魔芋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从种植重点基地提升到了产业重点基地,实现了优势农产品的链条化发展。

 

镜头移向普格县。这个县围绕扶贫攻坚,通过实施片区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使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烤烟产业,2014年全县烟农收入已突破2.17亿元,沙合莫村种植马铃薯4000亩,平均收入近1.5万元;依托马铃薯产业,种植大户仅此一项收入已累积达到6万多元,少的也有3万元左右,90%的家里都买了电视,电话几乎家家都有,生活越来越好。

 

硬件

 

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2014年起,我州开始实施大凉山彝区“十大扶贫工程”,当年共投入综合扶贫开发资金38.91亿元,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与大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现代文明普及“十项扶贫工程”共55项建设任务。建成彝家新寨210个村,建设住房18294户,发放“四件套”18636套,发放文明新生活“二选一”18294套;建成通乡油路150公里、通村公路115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平方公里,解决8.0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良种补贴150万亩,新建核桃基地14万亩,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及养殖小区20个。

 

【现场】

 

甘洛变了,昔日一个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村,变成乡间道路四通八达、入户道路全部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彝家新寨。近年来,甘洛县建成农村公路106条728公里、桥梁7座1128米。227个行政村通达率达99.5%,通畅率达90.5%。解决了8.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新建改建了一批农村教育、卫生、村级综合服务等设施,村“两委”办公场所、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建成彝家新寨72个,建成彝家新寨示范新村5个、环境整洁村183个,贫困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得益于扶贫攻坚行动中各级党政的真帮实扶和扶贫工程的落到实处。”田坝镇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紫华恩说。

 

软件

 

教育发力挖断“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州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根本”的理念,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提升工程、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计划,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2014年,全州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学生378309人,建设校舍168个、教师周转房79个;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4300名;建设村卫生室168个;截至2015年6月,全州72万名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免作业本费、免杂费和享受“营养餐”,24.2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补助。

 

【现场】

 

不懂汉语,彝区孩子到小学四年级还无法用汉语交流,上课“坐飞机”,怎么办?昭觉县投入百万元帮助彝区孩子入学前打好汉语基础。这是昭觉县利用省委、省政府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政策,瞄准贫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彝区民生和发展中最突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2013年开始,每年秋季新生入学,学校都建议学生先读学前班。“这主要是为了破解彝族学生的语言障碍,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昭觉县教育局局长吉色方森说。据多个中心校校长反馈,读过学前班的孩子生活习惯较好,沟通交流能力大为提高。这一做法,拉近了高山和平坝孩子的差距。语言一通,以彝语为母语的山里娃实现多渠道获取知识,对带动一个家庭提升文明程度都起到积极作用。

 

合力

 

广泛动员社会扶贫

 

引导群众自强脱贫

 

主动有为抓好社会扶贫力量,巧妙引导、充分激发、积极支持、有效转化并保障成果,我州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整合扶贫资源,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创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参与环境。深化与浙江、珠海的东西扶贫协作,做好国家机关、企业定点扶贫协调服务。

 

先后争取协调社会帮扶资金11.82亿元,其中直接投入6.59亿元、引进5.23亿元,实施彝家新寨、住房、交通、饮水、教育、卫生、产业、能源、社会事业等1435个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我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继续开展州内“4+5”对口帮扶活动,强化部门帮扶,向所有贫困村派驻工作队,“一对一”实施帮扶。依据《凉山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选派6976名干部,组建2253个工作组,深入2072个贫困村帮扶贫困群众46.04万人。

 

干群携手拔穷根,大山深处留真情。省、州、县领导干部全力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换穷貌”。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做群众最“”的事、解群众最“”的事、抓群众最“”的事。驻村干部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惠农政策“宣传员”、脱贫致富“指导员”、基层党建“协助员”、村容整洁“监督员”……

 

通过进农家门、结农家亲、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听农家话、谋农家事、解农家忧,全州上下发动干部开展帮扶“接力赛”,促进了干部作风大转变,实现了能力素质大提升。

 

【现场】

 

变化太大了。”走进普格县普基镇红军树村,整齐划一的村居改造工程,整洁清幽的环境引人点赞。珠海对口凉山州扶贫协作开展四年多来,全方位推进帮扶工作开展,帮扶效果凸显。截至目前,珠海已落实凉山帮扶资金7231.8万元,陆续启动帮扶项目68个。其中,重点推进的帮扶项目,包括普格县螺髻山镇洛博村、普基镇红军树村、洛乌沟片区卫生院、凉山农校等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实效。

 

而“乌金猪苗投放项目”,则是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帮扶甘洛县的一项定点扶贫项目,该项目从2013年10月启动以来,到2014年末,共对全县28个乡镇的2765户一般贫困农户及特殊困难户发放6000头乌金猪苗,让贫困农户得到滚雪球式的扶持。(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