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创新精准扶贫机制 奋力消除大竹贫困

05.11.2015  16:17

近年来,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全县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成功探索出精准识别、精确规划、精心组织、精细实施、精准投入、精深参与、精准减贫“七精”的精准扶贫扶贫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注重程序,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014年,按照四川省精准识别操作指南,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采取“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精确识别方法和路径来确定全县的贫困村、贫困人口。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县人民政府审定,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70个、贫困人口94017名。并对识别认定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实现了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乡镇(街道)立簿、县归档,锁定了全县精准扶贫对象,为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辩证施策,精确规划

精确规划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蓝图和方向。 在精准识别出70个贫困村、94017名贫困人口后,我们创造性地制定了“三个规划”,即全县扶贫攻坚总体规划、贫困村脱贫摘帽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县上出台了《中共大竹县委关于强力扶贫攻坚率先精准脱贫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大竹县扶贫开发精准扶持工作方案》。按照贫困村、贫困户的共同特征和个性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治,抓好“六个一批”帮扶计划,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19622户35289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989户2920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2938  户34421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26508户38601人、灾后重建帮扶一批5户13人、教育解困支助一批5176户8132人;实施“十个专项扶贫方案”,落实“十四项”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措施,确立了基础设施、增收产业、技能培训、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发展内容,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到2018年如期摘掉省定贫困县帽子,到2019年,全县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销号”,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全县80805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医务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精心组织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 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成立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讨论精准扶贫工作并进行安排部署,县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领导挂包帮乡镇(街道)、贫困村责任制,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切实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全县形成了各级党政亲自抓,分管领导、乡镇(街道)社会服务中心具体抓,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抓具体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完善“减贫摘帽”激励机制。 对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严格追究领导责任。 三是严格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 县委、县政府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县级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明确了考核分值,实行逗硬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工作,精细实施

精细实施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途径和重点 。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了“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 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原则,全县共选派驻村干部213名,组建70个工作队,实施点对点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工作队对全县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县级领导和帮扶单位对全县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帮扶责任人对全县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是着力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 。启动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扶贫“十大专项扶贫行动”。近年来,全县先后实施连片扶贫开发4片、产业扶贫项目8个,推进整村扶贫73个,连续三轮推进31个特困村建设。全县基本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是着力培育增收产业。 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光热条件,结合农民的种养殖习惯,坚持长短结合、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的原则,大力发展增收支柱产业,实施产业脱贫富民。近年来,全县累计发展核桃3万亩、李子1.5万亩、柑橘1.5万亩、白茶0.8万亩、香椿2万亩,发展牛羊大牲畜3万头只、猪3.5万头、小家禽10万余只,发展乡村旅游200余家。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

五、整合资源,精准投入

整合资源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和难点 。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建立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组织群众自主投入,多渠道多形式集聚资金,切实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规划,逐村逐户落实扶持资金,尽量补助到位。截止目前为止,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8119.8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5259.88万元、县本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部门投入850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12360万元。完善扶贫资金分配制度,合理设置资金分配因素,把资金分配与贫困人口减少和生活水平提高挂钩,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创新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方法。

六、群众主体,精深参与

精深参与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重发展到户增收项目和产业扶贫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变“满灌”为“滴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全面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充分发挥群众深度、全程参与的重要性,执行“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脱贫计划由群众来评,帮扶措施由群众来议,主导产业由群众来定,资金项目由群众来管,真正让广大贫困农户成为扶贫项目建设的规划者、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充分调动广大贫困农户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的积极性。

七、瞄准目标,精准减贫

精准减贫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和核心 。我们对上级下达的年度减贫任务数逐级分解,层层落实,精确落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头上。认真落实《大竹县扶贫开发精准扶持工作方案》,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六个一批”帮扶计划和“十大专项扶贫行动”等扶贫工程,将脱贫人员及时退出贫困信息系统,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减贫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做到了“喊得醒”、“叫得应”。2014年,全县精确减贫13212名农村贫困人口,2015年计划预脱贫16161人。

【大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董明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