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

11.02.2014  10:05

●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贫困户要逐村逐户识别,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战略性创新部署。

  《意见》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六个方面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

  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

  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

  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

  (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从十个方面扎实做好扶贫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按照《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物流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

  (二)饮水安全工作。继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到2015年解决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落实《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四)危房改造工作。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确保改造户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完善现有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有步骤地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到2020年,完成

  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沙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流通网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六)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在研究编制全国重点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七)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制定奖补政策,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继续推进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到2015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5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

  (八)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

  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九)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一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据新华社电

  扶贫新机制问答

  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洪天云在会上回答了相关问题。

  为什么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如何建立?

  王国良:中央1月25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针对目前扶贫工作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作出的一个重要的决策。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由于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的贫困人口、贫困户帮扶工作还存在一些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没有得到帮扶。当然,在帮扶当中精准扶贫不够,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帮扶,而是指由于我们基础工作做得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的贫困户存在着帮扶不力的问题。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精准识别。要把谁是贫困人口通过一个有效的程序识别出来,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完成,将制定一个贫困人口识别的办法。二是精准帮扶。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以后,我们针对他的贫困情况进行定责任人和帮扶的措施,确保帮扶的效果。三是精准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这个系统当中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的信息真实、可靠。

  目前,具体的识别办法我们正在研究。按照我们的要求,今年要完成全国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如何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王国良:目前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考核党政领导的主要指标是GDP。汪洋副总理说过一次很深刻的话:“考核就是一个指挥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会集中力量抓什么。”因此,一些贫困县党政的主要领导同志把精力集中在招商引资和做大GDP上。实际扶贫工作没有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很难在扶贫工作上下工夫。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贫困村调研的时候,明确要求贫困地区的党政领导重点工作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所以,为了把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真正做好,中央决定要改革贫困县党政领导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改革的初衷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切实把县抓落实落到实处,把贫困县最基层的扶贫工作特别是到村到户的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扶贫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为了做好这项改革,我们开展两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贫困县从主要考核GDP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要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降低GDP考核的权重。

  二是要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GDP考核的指标,重点改为考核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这件工作事关重大,因此1月25号文件要求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扶贫办和统计局等部门征求地方意见,研究提出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的具体办法。

  采取什么措施完善金融扶贫工作?

  王国良: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贫困地区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关于金融扶贫问题,我们做了30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做得很不理想。商业银行要盈

  利,很难在贫困地区发放贷款。我国金融政策性的银行还不多,对贫困地区一些金融政策也很不完善,合作性金融原来农村有一个信用社,现在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合作金融在贫困地区发育的程度很低,基本上是小打小闹,因此贫困户得到贷款是我们金融扶贫改革要研究、突破的难题。

  对于金融扶贫的问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扶贫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大代表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国家制定宏观方面的金融政策是一个大课题,我下面仅就扶贫部门如何加强金融扶贫、改进扶贫工作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在扶贫的资金中有一块资金叫“扶贫贴息贷款”,每年从扶贫资金当中拿出一定的比例进行贴息,目前国家394亿专项扶贫当中贴息资金有5.6亿,对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实行贴息贷款。贴息贷款进行了几次改革,目前所有的银行包括商业界银行只要有积极性,都可以使用贴息,所有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金融机构。贴息是有差额的,对于贫困农户利率贴5%,对于龙头企业利率贴3%。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每年引导大约500亿的贷款用到扶贫开发的项目上。

  二是贫困村互助资金,属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扶贫措施。由于贫困村、贫困户得到贷款很难,因此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探索、总结、创造出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办法,利用国家的一定的财政投入,贫困村组织一个互助社,由贫困村贫困人口自主报名入社,缴纳一定的会费,用15万到20万元的互助资金进行贫困农户之间的借款和扶贫项目的经营活动。贫困村互助资金是群众在金融贷款难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办法。目前,全国已经有2万多个村开展了这项试点,这属于自有、自用、自管、自享、周转使用的办法,解决了贫困农村发展生产的一些小的资金需求。

  三是小额信贷。目前,许多组织和社会团体都在开展小额信贷,规模较大、做得比较规范、发展前景比较好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搞的小额信贷项目,具有一些专业性、商业性、政策性相融合的特点,目前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但是,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最终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仍然很不够,下一步,我们将配合人民银行,研究制定出更有利于贫困农户贷款和增收的一些具体的金融措施。

  如何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洪天云:一是扶贫资金监督管理作为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有一系列、一揽子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总的来说,管理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确实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到最基层这一块,出现了很多违纪、违规、违法的问题。在国家审计署审计的基础上,国务院已经专门听取了汇报和进行了专题研究。新的措施即将出台。

  二是扶贫资金由于直接涉及民生,直接面对的是最贫困的群众,触及每一位老百姓心里的敏感点。关键是制度需要完善,人管人、人管事管不住,要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才能管得更好。扶贫资金下放到县以后,通过项目和有条件的现金支付方式发放到具体的农户,这部分的管理机制和办法正在研究。

  三是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监管不仅仅是按照制度管好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资金产生效应的问题和资金绩效评估的问题,下一步在这些方面还要进行一些探索。

  据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