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托起绵阳全面小康梦

14.12.2015  11:13

 

  时值寒冬,北川贯岭乡高山上的青椒采摘已近尾声,岩林村村民张其均异常高兴:一亩多青椒已卖了5000多元,加上养鸡养猪遇上了好行情,今年他家总收入将突破7万元。这个一年前还穷得叮当响的困难户,通过各方面帮扶,如今已告别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今年以来,我市以“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五大扶贫工程”建设为抓手,统筹连片推进精准扶贫开发,让一大批贫困户成功走出困境。截至11月底,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30062万元,精确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661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8%。

   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资金不再“撒胡椒面

  今年,省上下达我市扶贫解困目标任务是,扶持41688名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借鉴以往成功经验,我市突出扶贫重点区域,坚持项目和资金集中投放。

  在省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我市自加压力,计划投入资金1030万元,完成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应急救助不少于5500人次。同时,按计划推进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以“三大片区”为主战场,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实行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专项、行业、社会扶贫“三驾马车”整体拉动,精确配置扶贫资源。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扶贫资源向贫困区域和贫困村倾斜。优先实施纳入扶贫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整合各类帮扶资源,积极引进涉农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

  抓住秦巴山片区、龙门山区、丘陵旱山区贫困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教育事业落后、社会问题突出等矛盾,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坚持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基础。

  同时,依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培育“短平快”项目,扎实推进高山蔬菜、中羌药材、白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好“林下土鸡”、“红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宣传,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市已在7个县(市)122个村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村组道路343.5公里,易地搬迁178户;种植经济作物1万余亩,养殖土鸡4万余只,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找准主攻方向

  “扶谁”和“谁扶”做到“一目了然

  针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市委年初作出了《关于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号角。同时,将三台县南部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市丘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摸底调查,首先明确“扶持谁”的问题,及时摸清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并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同时,在解决“谁来扶”上下功夫,明确了扶贫重点区域,集中整合住建、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部门力量,合力推进。

  按照专项扶贫方案,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建设,精准解决“三大片区”突出问题。全市共在7个县(市)、122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扶贫开发项目,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

  研究制定了2个秦巴山区片区县、520个贫困村、16.88万贫困人口“摘帽”时间表和脱贫攻坚路线图,确保在2019年实现全部贫困村如期“摘帽”和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整合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帮扶资源,全市37名市级领导、95个市级部门组成51个工作组联系精准扶贫,选派52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协助制定帮扶规划和扶贫台账。

  加快研究制定全市12项扶贫专项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创新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全市累计捐款捐物817万余元,城乡低保累计保障224万人次,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20元。教体、扶贫基金会等部门筹措资金1055万元,资助5337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创新帮扶体制

  扶贫攻坚不再“单打独斗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市积极创新帮扶机制体制,调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帮扶合力。

  农业部门先后启动技术走基层、技术扶贫等专项活动,选派520名农技人员深入520个贫困村,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

  商务部门投资7380万元,实施商务部跨区域反季节农产品产销衔接建设项目,使全市农产品冷藏加工能力同比增长40%以上,带动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卫计部门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新农合筹资标准,全市累计补偿804.67万人次,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

  交通部门启动实施绵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大会战实施方案,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社、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

  教体部门大力实施“三免一补”、“金秋助学”、“困难学生帮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等工程,使全市超过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上免费午餐。

  民政部门及时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到220元/月,保障标准已接近228元的扶贫线。

  发改部门落实以工代赈项目12个,总投资1594万元,争取国家补助资金915万元,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各县市区也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帮扶机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地处城市近郊的游仙区自加压力,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的5315户10175人确定为贫困人口帮扶范围,并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65个行政村列为贫困村加大帮扶;涪城区则将全区所有丘陵旱山村纳入新农村整体推进。

  在山区县,江油市整合项目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启动99个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破解北部边远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平武建立1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实施整村推进带动连片扶贫开发;北川借力贫困互助资金深入推动扶贫攻坚;安县投入970万元发展高山主导特色产业。

  在丘区县,盐亭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年投入扶贫财政资金超过1000万元,加大贫困村以产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三台县共整合全县涉农资金近1.9亿元,有效推动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程。

  ……

  贫困,是一个社会的“”,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从“痛处”下手。

  “向贫困宣战,坚决啃下‘硬骨头’”、“群众不脱贫,帮扶群众不脱钩”、“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大旗的指引下,当前,我市正加快制定产业、基础设施等12个专项扶贫实施计划,形成“3+12”扶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快“十三五”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进“笼子”、资金进“盘子”,为精准脱贫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魏星奎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