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如何施策

18.03.2016  08:59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5年内完成减贫任务难度很大。如何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部分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需要发挥制度优势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 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要实行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使扶贫开发和社会发展互助促进,精准扶贫和片区攻坚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目前,中央、地方和各相关部门在产业扶贫、移民搬迁、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生态扶贫、低保兜底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十三·五’减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范小建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扶贫意识需要改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委员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扶贫开发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特别是“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来破解贫困难题。

        “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转变一种认识,那就是‘认为发展就是减贫、增长就是减贫’。”范小建说,那是在普遍贫困情况下形成的一种认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发展的差距在扩大,增长对减贫的带动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的思路就要进行调整。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专项扶贫,关注扶贫工作的精准,重视扶贫投入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精准扶贫是个方向,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反复探索的过程。

        精准扶贫在于落实

        《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全国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甘肃的贫困人口,从‘十一·五’末的825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317万人;‘十二·五’时期,贫困发生率从40.3%下降到15.2%。”在甘肃省人大代表团日前举行的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代表列出一组数字,交出了一份令甘肃百姓满意的扶贫攻坚成绩单。

        “我们严防‘大水漫灌’,着力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王三运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监测倒逼作用,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作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协调推进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整合聚焦作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争取到2017年再实现200万以上人口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记者 泊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