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促发展 机制创新拨穷根

11.12.2014  01:33

2014年,巴中市扶贫移民局主动结对重点贫困村——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紧盯创建全市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示范村目标,抽派精干力量组建驻村工作队,统筹部门、社会、市场三方资源,整合市、县、乡、村组五级力量,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全村实现当年减贫76人,减贫率达4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贫困户人均增收达3000元,贫困发生率从25%下降到14.8%,走出了一条高山、边远贫困村精准扶贫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一、深入调研摸村情

3月,局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方山坪村开展首次入户调查以来,局长王伟先后四次到村调研指导工作,分管副局长、驻村工作队队长邹理与53户贫困户户户见面,工作队队员李忠与原岗位完全脱钩,长驻该村吃透掌握村情民意。

唱歌乡方山坪村位于乡政府东部,距通江县城33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182户、752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现有贫困人口53户188人,贫困发生率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该村因受地理区位劣势、自然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辛辛苦苦几十年,开学回到解放前”、“救护车一响,一条牛白养”,是当地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突出表现在“一软三滞后”,即: 村级组织软, 原村两委干部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低、思想封闭僵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严重不足,被评定为全县后进村;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全村除2013年修建的3公里通村阵地的断头公路外,无一米硬化的联外公路和社道公路,是典型的交通死角; 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村阵地、卫生室和村小学均属危旧房,无法使用,严重损害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口堰塘库年久失修病害严重,农网全村仅一台50千瓦的变电站,用电难、用电贵问题突出;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全村以水稻、玉米、生猪、小家禽等传统种养为主,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无特色优势产业,“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二、科学规划聚人心

驻村工作队将为帮扶村制定发展规划作为工作切入点,坚持从破解贫困村存在的瓶颈制约因素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深入走访、全面调查了解村情,广泛征求民意、汇聚民智,科学制定《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发展规划(2014—2016年)》、《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2014年实施方案》、《巴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定点帮扶方山坪村2014年实施方案》,切实帮助村两委、贫困户明晰发展思路。通过规划的民议、民选、民定,将规划过程实现为统一干群思想、凝聚广泛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过程。同时,针对群众中存在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和“等、靠、要”思想,驻村工作干部与村组干部、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交心谈心,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干事创业的热情,培育树立群众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品格,创造出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人人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连片扶贫促发展

驻村工作队紧抓该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机遇,先后协调到位各类帮扶资金400余万元,精确瞄准该村存在的发展瓶颈制约因素,强力推进“1+6”连片扶贫开发,实现旧貌换新颜。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固根本。以后进村整治为切入,全面加强班子建设。 由唱歌乡党委下派两名乡副职干部分别担任该村支部书记和支部第一书记,由市扶贫移民局下派驻村工作干部一名担任村主任助理,村两委领导班子得到全面加强。 以学习培训为手段,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考察学习3次,开展党员干部政策法规知识培训3期,举办田间科技课堂12场次,庭院授课6次,提升了致富带领能力。 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全面加强战斗堡垒作用。 协调立项新修村两委办公室129平方米,硬化村活动场地520平方米,同时全面规范、健全和完善了村两委各项工作制度,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是大力推进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强基础。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项目,换穷窝。 规划巴山新居建设聚居点1个,完成危旧(土坯)房改造54户,风貌塑造18户,72户农户住上新居。 大力实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穷貌。 新建并硬化通村公路1.4公里、产业路0.9公里,打通了唱歌乡至至诚镇的交通动脉,村内公路实现互联互通,改交通死角为交通要道,区位劣势得到扭转;启动病塘整治2口,新增蓄水400立方,农业安全用水得到保障。 大力实施产业培育项目,换穷业。 依托“双百工程”,发展核桃主导产业1500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苗圃专业合作社各1个,发展社员82户,规模流转土地300余亩,联结带动农户46户,村自我“造血”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四、创新机制拨穷根

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滴灌“管道”作用,引导、整合部门、社会、市场三方资源,因户施策、综合施治,探索创新“十步工作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六个到户”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三本台账”帮扶工作精准管理机制,帮扶工作全面深入推进,贫困户精神面貌、文明素养、住居环境、致富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创新“十步工作法”,精准识别。 坚持把贫困人口识别权交给群众,让村民自己当“裁判员”,探索出宣传发动—村民申请—群众评议—初步公示—代表审议—村委公示—乡镇审核—乡镇公示—县级审批—县级公示的精准识别“十步工作法”。同时,发挥驻村干部、扶贫志愿者第三方监督作用,对贫困户识别进行全程监督指导,杜绝了暗箱操作,  确保了贫困人口识别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实施“六个到户”,精准帮扶。 一套限时脱贫方案, 对贫困户逐户进行细致调查和座谈,以限时脱贫为目标,通过群众提路子、干部出点子、共同想“折子”,“点对点”为53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 一名帮扶责任干部 ,市扶贫移民局按照“543”帮扶计划(即:每名县级干部挂联5户贫困户、每名科级干部挂联4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挂联3户贫困户)对53户精准识别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一支专项扶持基金, 依托扶贫互助社,整合扶贫专项资金18.8万元成立方山坪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采用贴息、免息等方式专项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目前已帮扶贫困户8户,发放借款7万元。 一个增收致富产业, 以核桃为主导产业,根据贫困户意愿和特长,采用“1+N”(即1个主导产业+N个自选项目)方式和近、中、远期相结合办法,帮助53户贫困户配套发展中药村、畜禽、养鱼等产业,同时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各1期,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一处安全宜居住所 ,结合本地古宅大院富集的特色,突出保护提升,因地制宜对贫困户住房以改造为主,通过排危治漏、改厨、改厕、改环境,建路、建房、建庭院帮助43户贫困户住上新居。 一套兜底保障措施 ,落实贫困户农村低保36户48人,新农合、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惠农政策覆盖率达100%,牵手吉林大学海内外校友会开展扶贫助学结对帮扶贫困学生67人,直至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三是建立“三本台账”,精准管理。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 建立贫困户家庭成员、财产收支、住房产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情况台账,帮扶结束后,逐项进行复核比对,让已稳定脱贫的户及时退出,确保进入有据、退出有序。 建立帮扶工作台账。 建立帮扶部门、挂包干部、贫困户脱贫方案和帮扶措施工作台账,通过台账,村一方面负责督促帮扶部门、帮扶干部落实帮扶措施,一方面动员、鼓励贫困户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配合帮扶工作,形成贫困户、村和帮扶部门、挂包干部四方之间事实上的帮扶工作协议(责任)书,确保帮扶工作实效。 建立扶贫资金管理台账。 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为每一笔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建立详细的管理台账,并按规定及时进行公告公示公开,确保了扶贫资金的阳光运行和使用效益。

下步,驻村工作队将与全村干部群众一道,紧抓机遇,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加大政府、市场、社会扶贫资源的争取和引入力度,依托市、县、乡扶贫网络,建立扩大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平台,进一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断完善提升交通、农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激活特色、优势旅游资源,进一步夯实增收致富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双脱贫摘帽和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