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制产业 向贫困宣战

15.10.2015  10:41

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攀枝花底气何来?
        10月11日,格萨拉乡大湾村村民毛口的正在抢收玛咖,两天前,格萨拉乡刚刚降下入秋的第一场雪,虽然气温骤降转寒,他的心里却是温暖的,家里种了10亩玛咖,这个长相奇怪的“萝卜”能给毛口的一家带来4万多元的年收入。
        正当他埋头干活的时候,听到有人喊“书记来看你了”。不远处,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已走下田埂,实地了解玛咖的种植采收情况。当天,张剡一行人来到格萨拉乡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产业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
        张剡认为,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就业教育等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格萨拉乡是盐边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边远少数民族乡,种植玛咖已成为当地许多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不仅是玛咖,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积极谋划到村到户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9月,攀枝花市召开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提出从今年起在全市贫困地区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行动,力争到2018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在2010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这个目标,特色产业必将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米方  图片分别由攀枝花市盐边县扶贫移民局、攀枝花市米易县扶贫移民局、攀枝花市仁和区扶贫移民局提供
芒果让贫困村收入翻百倍
        说起攀枝花芒果,盐边的金河纳尔河万亩芒果基地首屈一指,这里是全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的芒果基地。基地所在的纳尔河村10多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地处雅砻江河谷深处,干旱缺水,农民靠种玉米为生,平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国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芒果,开始在村里试种,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一方面想方设法打通村里连接外面的公路。2000年前后,示范户的芒果有了初步效益,村民们从观望到尝试,玉米地里有了越来越多的芒果树,从那时起,纳尔河村芒果产业开始起步,逐渐扔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的纳尔河村,仅芒果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就高达13000元,是过去的100多倍,有些芒果大户一年收入能达到四、五十万元。
        纳尔河的脱贫故事是产业扶贫成果的典型代表,在攀枝花市的其他地方,产业扶贫的“造血”计划也在逐步实施中。目前,攀枝花尚有省级贫困村70个、农村贫困人口2.69万人,分别占全省的0.61%、0.54%。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分布于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的38个乡(镇)255个行政村。尽管扶贫对象的总量在全省最少,但绝大多数分布于偏远、中高山、高寒地区,贫困程度较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攀枝花初步形成了高寒山区畜牧养殖,二半山区经济林果的产业模式,贫困村新型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
        米易县攀莲镇南厂村是省定贫困村之一,蜿蜒的村道两侧核桃林已经初具规模,农民马云德是村里最早种核桃的人之一,靠着多年来的辛勤耕耘,10多亩核桃林给他带来的年收入高达10万元,全家住上了二层砖混房,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他周围的邻居大多数还住在土坯房中,但贫困对于他们也是暂时的。南厂村结合核桃大户的种植经验,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现全村核桃种植面积11000亩,一半已经挂果,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精准扶贫3年来,攀枝花市新建优质核桃生产基地40588亩、改良核桃3500亩。除此之外,种植业方面还发展了中药材、芒果、青花椒、枇杷、烤烟、优质土豆等项目,养殖业方面,猪、羊、鸡规范化养殖已经初成规模。
精准“药方”直指贫困村“病根
        自2011年第二轮10年扶贫攻坚启动以来,攀枝花市下大力气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今年起,攀枝花市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陆续启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专项规划和贫困户增收种养业项目方案的编制工作,全市70个贫困村将拥有专属贫困解决方案,其中产业规划是编制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部分初稿已经完成。
        10月9日,我们在仁和区扶贫移民局见到了一本已装订成册的初稿——《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村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专项规划》。据介绍,规划编制的过程经历了农民意愿征集、入户走访调查、部门会商、到村回访等多个环节,乡镇干部和区里有关部门多次走村入户,最终和农民一起完成了这份初稿,足足有200多页,前后历时3个多月。
        此次制定的“药方”,要求找出每家每户致贫的原因,精准制定方案,工作人员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农民的意见,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土地情况、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制定出一份贫困户满意的方案。
        老村子村整体依山而建,高差接近1000米,自然禀赋各异,单一的农业种植、特色养殖未成规模等问题是减贫脱贫需要着力解决的短板,另外,基础设施的薄弱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在规划中找到了解决方案——计划新建产业路20公里,用以解决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交通运输等问题。根据地理差异,分别在村里规划了以芒果、核桃、花椒为主的种植业,还配套了以林下养鸡、肉羊养殖为主的养殖业。
        贫困的“病根”找到了,对症的“药方”开好了,农民脱贫有了盼头。老村子村村委会主任毛文才激动地说,有了好政策,只要肯干,就一定能脱贫。
        老村子村的专项规划初稿只是全市70个贫困村的一个缩影。攀枝花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吕小平表示,将在今年底完成贫困户增收种养业项目方案的编制,2016年完成贫困户的种养业项目建设任务。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种养专合组织,每个贫困村派驻1个技术和经营服务团队。
高标准为贫困村发展“铺路
        贫困的根源找到了,产业规划如何实施?通过与现代农业项目相结合,攀枝花走出了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
        盐边县的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在攀枝花排第一,而格萨拉乡则是其中“最难啃的骨头”。该乡地处高寒山区,种植业只有马铃薯、荞麦,主要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养殖业只有羊,以分散放养为主。
        高起点规划,该乡搞起了规模化的种植养殖项目。2013年在相对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格萨拉乡的洼落、大湾、坪原、韭菜坪、羊槽子5个贫困村实施种植优质脱毒马铃薯和养殖杜泊羊项目。
        首次在杜泊羊养殖项目中尝试资产收益模式扶贫,将扶贫资金打捆使用,建设四个养殖小区并购买种羊,以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走标准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养殖模式。农民不再家家户户养殖,选拔专职饲养员照看羊群,等到年底分红即可。
        同时,仁和区作为全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县(区),两年以来,按“产业发展扶持先行、基础设施配套跟进”的思路,根据贫困村的实际,突出支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配套推进蓄水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20258万元,集中投向平地镇波西村等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占同期涉农资金总额的55%。
        科技渗透到产业的方方面面。2011年起,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尝试在福田镇试验“专家与示范农户结对子”,即专家“认领”并指导示范农户,待示范户学成专家退出,再由示范户指导其他农户。示范户逐渐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加强。今后,全市所有贫困村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将至少培养1名致富明白人。
        不仅如此,产品的流通环节也有了“互联网+”的影子,贫困村的个别“示范户”已开始尝试用微信售卖土特产。今年8月,攀枝花与京东签署“电商进农村战略合作协议”,将开设“攀枝花特色馆”等专属平台推销攀枝花的农产品。有了互联网,贫困村将不再遥远,攀枝花市计划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三农”服务站点,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到贫困村建设网点,支持贫困地区农户打造特色品牌和发展电商。
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难题
        除了农业,贫困村还试图在乡村旅游方面有所突破,把握攀枝花市城市转型的机遇,围绕发展阳光康养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在贫困村地区积极培育旅游新村。仁和区还提出到2018年底,在具备条件的贫困村至少建设1个旅游农村点,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收。老村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老村子依山傍水,是攀枝花人夏天的避暑胜地之一,山中的一个溶洞“仙人洞”更是成为游客探险休闲的好去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却因为道路交通等原因迟迟没有得到开发。开发需要巨额资金,贫困村的钱从何而来?
        老村子村的做法是——招商引资。几番项目推荐,成都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看中了“仙人洞”的自然条件,打算开发景区,双方已经形成意向性合作,具体内容正在推进。
        随着贫困村产业基础的形成,正成为社会资本新的“目的地”。当金河纳尔河芒果种植刚刚崭露头角之时,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看中这里的发展潜力,开始在金河村建设芒果基地,推行标准化种植,选育优良品种,并指导农民科学管理,不出几年,金河晚熟芒果叫响了攀枝花芒果的品牌,紧邻金河村的纳尔河村也被带动,翻身成为了富裕村。
        格萨拉乡的杜泊羊项目是由成都中康光达有限责任公司带去的,公司在格萨拉景区附近开阔处建设种羊场和牧场,与扶贫资金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形成互动,逐渐形成供产销为一体的产业链闭环。在农业基础最为薄弱、贫困程度最深的格萨拉乡,逐渐走上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
        社会资本撬动产业,将现代农业的思路不断传播。目前,全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渐完善,建成畜禽良种扩繁场5个(其中2个取得省级扩繁场资格)、牛冷冻精液配送站1个、牛冷冻精液配种点3个、生猪人工授精配种站4个,畜禽良种推广面达50%以上,新建肉羊新品种、新技术集成集约示范园1个。2014年出栏生猪22.57万头,出栏肉牛0.7万头,出栏肉羊8.88万只,家禽出栏达到72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1.75万吨,畜牧产值达4.6亿元。
产业扶贫看成效
        贫困档案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通过2014年扶贫建档立卡识别工作,低于2736元国家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3276户、13325人(省定指标数),贫困发生率7.4%,占全县总人口的6.34%。
        盐边96.64%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北部地区,北部地区是全市、全县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推进北部地区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延续着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耕模式,产业以分散的家庭式养殖为主,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持续性、传递性特点突出,因病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产业建设
        在精准扶贫项目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同步推进贫困村精准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精准扶贫项目,新建并改造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产业规划,培育农村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今年以来,新发展核桃1252亩、青花椒676亩、雪桃14亩、魔芋36亩、蚕桑373亩、芒果49亩,改良核桃1388亩。养牛37头、羊970只、猪180头、鸡5550只、鱼1800斤,发展养羊大户10户。
        扶贫成效
        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新村建设、烟基工程建设、人畜饮水3个项目,完成硬化村道2.5公里、联户路1公里,铺设人畜饮水管网45公里、生产用水管网23公里,新建生产用水蓄水池12口1500立方米。
        完成温泉乡道角村改良核桃220亩,养羊70只。完成温泉乡那片村养羊215只,改善了温泉彝族乡道角村、那片村,鱤鱼彝族乡东风村、联合村共计200户830人农村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
        贫困档案
        米易县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3724户12439人,识别贫困村25个,其中:贫困村有贫困人口1980户、6935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6.66%。
        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落后,人均耕地少、坡耕地比重大、土地贫瘠,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产业建设
        按照“精确滴灌”要求和“补短补缺”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贫困地区产业项目。确定以优质核桃、晚熟芒果、林下中药材、优质烤烟为主导产业,采取政策支持、试点带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规模农业发展进程。
        积极引导、扶持贫困群众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培育养殖大户,组建各类专合组织,突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亮点产业,逐步建立起增收致富的产业链,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扶贫成效
        截止到目前,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林果、林下产业共计18万余亩,种植烤烟4万余亩。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办培训班、聘请本土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1.6万余人次进行了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
        2013年-2015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7亿元,用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900元,脱贫3000余人。
        贫困档案
        仁和区农村贫困人口2684户、9424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平地镇的波西村等10个省级贫困村和部分村民小组。贫困村多数位于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抗风险能力低,生产资料缺乏,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空白。
        产业建设
        仁和区是全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县,安排资金20258万元,集中投向平地镇波西村等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占同期涉农资金总额的55%。
        按照“产业发展扶持先行、基础设施配套跟进”的思路,突出支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晚熟芒果、优质核桃等特色种植业和黑山羊、生态鸡等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扶贫成效
        2010年至今,仁和区相关部门投入到边远贫困地区的资金共计4000余万元,进行村道、社道路面硬化或弹石路建设70多公里,建设人畜饮水点20余处,整治和新建山平塘8个,整治渠道30多公里,建设生产用水小水窖300多口,种植优质水果8000余亩,打造旅游景点一处,建设星级农家乐2家,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