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六个精准”助17万困难群众奔小康

15.10.2015  10:41

—— 访绵阳市农业局局长贾友忠

 

编者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抓好困难群众脱贫,有效地推动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在突出以精准脱贫为主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在精准扶贫上有哪些思路和举措?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扶贫攻坚,看各部门如何精准发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没有困难群众的脱贫,全面小康就只是一句空话。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农业部门如何做到精准发力,真正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真正摆脱贫困,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生活?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局局长贾友忠。

 

贾友忠告诉记者,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对于绵阳而言,就是要立足各地实际,以三大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按照“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通过精准扶贫,让近17万贫困群众真正摆脱困境,共同过上小康生活。

 

记者:今年以来,我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贾友忠:根据新的贫困标准,我市当前仍有16.88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秦巴山片区、龙门山区高山区和丘陵地区老旱区“三大片区”。

 

今年以来,我市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将扶持4.168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市级部门先后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对全市9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进行了全面督查调研。

 

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今年上半年,我市共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13万元,并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小额信贷、“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三大扶贫品牌建设,与人民银行、市财政局等5家单位联合出台了《绵阳市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江油投入财政资金900万元,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178户,有效地提升扶贫对象自我脱贫能力。截至8月底,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26739.29万元,精确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共24031人,完成全年计划的57.6%。

 

记者:当前,我市扶贫工作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贾友忠: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致贫因素多样,除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等制约外,因病致贫、能力致贫、因灾致贫是贫困的三大主要原因,扶贫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阻力。二是基础设施较差,帮扶手段单一。由于投入不足,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存在,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三是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现象增多。我市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地区因灾返贫现象突出。

 

对此,我市将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通过在贫困村村社道路、贫困农户安全饮水、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和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努力让更多贫困人口早日走出困境。

 

记者:为了让贫困群众真正摆脱困境,我市如何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

 

贾友忠:近期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了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及时对做好全市下步精准扶贫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

 

对此,我们要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找准扶贫对象、贫困类别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落实扶持措施。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六个精准”上面下功夫:一是精准化识别扶持对象,为扶贫攻坚找准“标靶”。二是实施扶贫项目要精准,确保项目规划到户到人。三是资金使用要精准。四是扶贫措施要精准,因人因地施策。五是驻村帮扶精准。六是脱贫成效精准,分年度逐级验收脱贫成效。

 

同时,要切实抓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的落地落实,通过坚持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确保每一个困难群众脱贫“不掉队”。(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