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扶贫再发力 18名县处级干部挂职“第一书记”

09.12.2015  10:43

 

  不能完全脱产,基层经验不足导致无法胜任工作……11月26日,达州召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针对上述情况,对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补充,新一批29名“第一书记”通过五天的业务知识培训,在12月初全部到岗到位。此番调整,18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也将亲临扶贫一线。

  “我们走了十几个村,有些‘第一书记’根本没在村上,都说去找项目了、去要资金了,真是如此,还是做其他事情了呢?”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健在会上直言前期督查调研发现的问题,除了“第一书记”履职不力,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也存在着选派不力和监管不力的问题。截至目前,达州全市共召回241名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

  如何对从选派到管理再到考核进行监督?达州市委组织部专门出台《达州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调整办法》等五个办法,涵盖了选派调整、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关怀保障以及激励奖惩五方面。

  根据相关办法,“第一书记”带领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情况将接受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首次排名后五位的,由市、县(区、市)委组织部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次排名后五位的,由市、县(区、市)委组织部通报派出单位召回。

  五个《办法》约束的不仅是“第一书记”,对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同样有所要求。“凡是有哪个单位‘一把手’不放的,就对其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凡是不服从组织安排的机关干部,一律就地免职,两年内不得提拔。”张健介绍,乡镇党委日常管理不到位,对“第一书记”驻村情况掌握不准确或弄虚作假、故意隐瞒驻村出勤情况的,视情节按规定给予组织和纪律处理。

  “虽人员紧张,我们仍然选派了三名‘第一书记’。”达州市农业局局长王成说,达川区香隆乡包谷梁村是市农业局的定点帮扶村,不仅选派了调研员周炳祥任“第一书记”,还选派了一名农学硕士研究生和一名畜牧专业本科生两位年轻党员干部为驻村帮扶工作组成员。

  此次调整补充后,达州61个市级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第一书记”选配实现全覆盖,其中正县级干部4名,副县级干部14名。根据有关办法,副县级党员干部,可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正县级党员干部,可挂任乡镇党委书记。

  达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玉才解释道,在乡镇挂职的“第一书记”,便于把握全乡状况进行统筹,由村及乡、由点及面深化驻村帮扶的力度和效果。五个《办法》赋予了“第一书记”参与议事决策权、村务财务监督权、扶贫项目管理权,同时又有一系列严格要求:工作日每天到村办公室签到,无故脱岗超过三次或全年在村工作时间少于工作日工作总数三分之二的,全市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第一书记”如何正确处理与村支部书记的关系,如何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如何调处矛盾纠纷?调整加入“第一书记”队伍的新人——达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熊运高在《达州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手册》中找到了答案。针对前期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暴露出来的问题,达州市委组织部专门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涵盖了党建工作、方针政策、工作方法、项目申报等内容。

  达州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市州,828个贫困村、63.6万人将要在五年多的时间内脱贫,重任就落在这些“第一书记”肩上。“队伍不能滥竽充数”,张健说,今后市级部门选派调整“第一书记”,必须是班子成员、卸任干部、后备干部或递进培养学员,县(区、市)级部门也要以这四类干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