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地球癌症”石漠化 攀枝花栽树治“癌”
经过治理,攀枝花西区西佛寺片区,昔日的石漠化荒山已经绿树成荫
石漠化治理前的荒山
如果世界上 连一滴干净的水 一口干净的空气 都没有 挣再多的钱 又有什么意义?
——《美人鱼》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特有的荒漠化生态现象,植被退化,岩石裸露,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被称为“地球癌症”。攀枝花西区因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加之上世纪采石、冶炼等原因,土地加剧石漠化,面积近万亩。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地理位置特殊的攀枝花来说,几乎找不到可借鉴的现成样本。
从2009年起,当地陆续开始采用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等方式,摸索出一套治荒办法,经过6年治理,已经累计完成工矿废弃场地和石漠化土地近5000亩的治理,目前植树造林3500多亩,建成了蓝花楹主题公园和果园片区。其中,喀斯特地貌植被栽培办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病症\
干热河谷过度开矿 石漠化近一万亩
沿着金沙江,攀枝花城跨江而建,东边是行政中心,西边是密集的攀钢、攀煤等工业开发区。西边也正是攀枝花西区所在地。从上世纪开始,西区受到土地石漠化的困扰和威胁。攀枝花西区环保局副局长徐琰介绍,攀枝花西区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恶劣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森林植被单一稀少,森林生态功能脆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地群众自发零星开采石灰石、毛石等石料,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规模,同时也建设有小土焦、小冶炼等企业,造成了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石漠化土地的形成,特别是毗邻城区的西佛寺片区尤为突出。
攀枝花西区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西佛寺片区有石漠化土地近一万亩,山体平均坡度26度,土壤为石灰质红壤,是典型的石漠化土地,生态极为脆弱。“石漠化继续发展,将会加剧水土流失,植被枯萎,环境持续恶化,石头沙化,几乎寸草不生,甚至形成沙漠。”徐琰介绍,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特有的荒漠化生态现象,植被退化、岩石裸露,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被称为“地球癌症”,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问诊\
曾爆发泥石流造成伤亡 土薄坡陡难治理
徐琰介绍,为治理石漠化,从2005年开始,攀枝花西区先后取缔该片区的污染企业及非法堆场共计34家,清理固体废弃物200多万吨。但遗留下的废弃采石场乱石遍布、企业关停的灰渣污染使该片区生态被严重破坏,特别是该片区毗邻主城区,在暴雨季曾爆发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如果不及时治理,还将威胁城区居民安全。”
“此外,如何给10多万城区市民打造一块专门的休闲绿地,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2009年底,依托大黑山旅游景区开发契机,攀枝花西区政府引入社会资金,向西佛寺景区周边的石漠化土地“进军”,其中,荒山石漠化的治理、打造园林区是项目主要内容之一。整个项目占地约1万亩,计划总投资50亿元。
但让徐琰和同事们感到麻烦的是,攀枝花西区的石漠化不同于其他地区,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层很薄,坡度较大,治理比较困难。
之前,攀枝花西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也曾考察过其他地方的荒漠化治理,但那些治理办法并不适用于攀枝花,“大部分地方在覆土基础上在地表铺设薄膜,以防止水分渗透流失,但这种模式导致降水无法经薄膜渗透,积水容易造成树根腐烂,甚至死亡。”为此,攀枝花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生态修复模式”。
药方\
背土上山:30吨的货车要跑56万趟
“高温、干旱、贫瘠、荒芜是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特征,在上面造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徐琰介绍,针对当地石漠化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找到了一条“创绿”之路。
首先,考虑到西区电厂企业较多,先将电厂炉灰先铺设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表层,使其有一定粘度和防滑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渗透、蓄水能力。之后,再通过人工覆土的方式,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再进行种树。
可是,石漠化的土地几乎没有土壤,而治理石漠化的面积达一万亩,有90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哪里来这么多土壤?城市建设弃土成为了首选。“把这些土拉到山上正好可以变废为宝,1亩建设弃土可以改造3亩石漠化土地”。
该项目负责人陈志福介绍,从2009年底开始,只要城区有弃土,就通过货车拉到山上,再进行人工覆土,所有区域的覆土平均厚度达2米,有的地方可达10米。“多的时候,每天七八百辆货车背土上山,少的时候也有几十辆。”陈志福说,按照工程量计算,完成这个工程,至少需要1200万立方米土壤,总土量相当于30吨的货车要跑56万趟。
掘井取水:地下200米24小时抽水
土解决了,水的问题又来了。
“石漠化地区基本没有植被,而且这个地方属于喀斯特地貌,保水性能差,降雨很快就渗透到地下去了。”徐琰介绍,该地区处于干热河谷地带,水的挥发量是降雨量的5到10倍,所以不可能靠天然的雨水来养活山上栽种的植被,只能另想办法。
按当地环保部门估算,如此浩大的工程,用水量日超出千吨,水从哪里来?陈志福介绍,经实地试验,最终,当地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充足这一情况,掘井200多米,在地下找到水源。“这口井可以24小时不间断抽水,日最大抽水量1万多吨,完全可以满足1万亩土地的所有用水需求”。随后,通过在山上建蓄水池,安装水管,及时给植被供水,“该片区进行梯级开发,为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还修建了排洪沟等设施,保护和稳定土层。”
成效\
3500亩花草树木已成林 治理办法获国家专利
“以前这里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几乎就是荒山。”昨日,走在山花烂漫的山道上,60岁的李光明大爷感叹,昔日石头山已变为“花果山”。“现在山绿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和老伴上来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
成都商报记者通过多组图片对比看到,昔日的荒漠化山地,多数已变成了绿地。三角梅姹紫嫣红、高山榕郁郁葱葱、蓝花楹已长到了三四米高,正逐步成林,透过一片片小树林,攀枝花西区整座城市尽现眼前。
徐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经过6年治理,已经累计完成工矿废弃场地和石漠化土地近5000亩的治理,目前植树造林3500多亩,建成了蓝花楹主题公园和果园片区。“这里不仅可以赏花游玩,市民还可以采摘水果。”随着石漠化土地治理的进行,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这里已成为15万攀枝花西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另据了解,攀枝花西区在治荒中探索出的喀斯特地貌植被栽培办法已经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并将在攀枝花石漠化土地治理中推广。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