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下"3个酒店 成都300疯狂跑友参赛重庆马拉松

18.02.2014  09:54

  今年1月初,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在官网上挂出3月22日的比赛报名后,没想到1万人(马拉松5000人+半程马拉松5000人)的名额在38分钟内就被一抢而光,其中至少有300多名成都跑友报名参赛。组织方成都跑步公园介绍,为了安顿这300多名疯狂跑友,他们订了3个酒店,才勉强安顿下所有人员。

  从2011年起,一群成都的跑步爱好者,热衷于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一到比赛日,“不惜血本”打飞的也要参赛,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有人甚至飞去国外比赛。

  而在这群马拉松达人的背后,活跃着一个成千上万的城市跑步运动爱好者群体。他们跑步的身影,出现在成都的街头、锦江边、公园里甚至三环路上。

  跑友

  喜欢跑步、坚持跑步的人

  跑步

  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王垚 摄影记者 鲍泰良

  核心

  提示

  跑友

  学生、教师、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工程师、画家,甚至打工仔……加入“跑步公园”后,才发现原来成都跑友已经遍布全城。

  足迹

  从2011年起,他们热衷于到处跑马拉松,“不惜血本”,打飞的也要参赛,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有人飞去国外比赛。

  方向

  王超和跑步公园希望推动在成都乃至四川举办更多更正式的马拉松比赛,“我们很希望看到自己家乡能有属于自己的马拉松。

  原来,我们是这么大一群人

  为了参加下月的重庆马拉松,成都跑步公园经历了不少周折后,在重庆订了3个酒店,其中,在位于宏声路的酒店订了50个标间和20个单间,“几乎把对方一锅端。”王超说,即使这样,3个酒店的床位加起来也只有340个。余下的因为有些是重庆当地人,只能自己解决住宿。酒店订好后,为了以防万一,王超还专门去了趟重庆与酒店签约。

  “这是俱乐部成立以来,第一次包下这么多房间。”王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去年12月中旬起,俱乐部就开始征集去参加重庆马拉松比赛的名单,没想到半月后报了363人,“如果再延长10天,估计至少报名人数能突破500人。

  重庆马拉松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名额也非常抢手。王超说,因为他们年年组团参加,跟组委会关系也不错,可以提前把参赛名单报给对方,以便预留名额。果然,当1月初组委会放出1万人的名额后,38分钟内就被抢完了。

  据了解,363名参赛者中,大部分是成都跑友,还有20多人来自泸州、南充、德阳、绵阳等地。

  “这次成都的参赛人数不算最多,但也能排进全国前三。”王超说,位列前两名的跑马俱乐部,一个报了1100人,一个600多人。

  三年,散落的跑友开始聚合

  作为跑步公园的创始人,王超今年也报了重庆马拉松。这也是他从2010年来,参加的第24场比赛。放在几年前,他对马拉松比赛几乎毫无兴趣。当初决定去跑步时,只是因为无法忍受有人叫他“胖子”。

  2010年年初,王超体重超过160斤。当时他在都江堰开咖啡厅,为了减肥,每天就去附近学校操场跑圈,一次跑上10公里。连跑3个月,30斤没了。他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跑步,“简单,又没有场地限制。

  年底,他联合一名退役运动员,成立“跑步公园”。一边线下招募跑友约跑,一边线上做网站,分享跑步心得。

  “四川整体的跑步氛围并不活跃。”王超知道,提起跑步,大多数人脑海浮现的,是穿着白背心,双星布鞋在路边“一颠儿一颠儿”的老头。他们想要颠覆这一形象:年轻、时尚和更前卫。

  20多岁的小方当时在人民南路一家公司做技术工人,每天的乐趣是从租住地石羊场,跑步到公司上班。6公里跑20多分钟,但“总是一个人跑,很孤独”。他像找到组织一样,加入跑步公园。

  三年里,在城市街头、锦江边、公园里,甚至三环路上的跑友们纷至沓来。网站从最初几人发展到几百上千人,里面有学生、教师、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工程师、画家,甚至打工仔,“年龄从40岁到60岁不等”。

  增长,跑马拉松每年都翻番

  王超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奖牌,国内几乎所有重要赛事无一遗漏。他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一家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和他签约,每年赞助比赛和跑步装备。跑步公园相继成立各种分队,覆盖成都多所高校和城南一些公司,越来越多成员申请参加马拉松比赛。

  王超算了笔账:按一季度一场的量来计算,一年约花费几千元,“投入不算高。”比赛一般安排在周日,上班族无需请假。

  因为距离成都近,坐动车方便,重庆马拉松在成都跑友中人气是最高的。今年是他们第4次组团去重庆参赛(2011年50人报名,2012年98人报名,去年180人报名)。第一次参赛时,王超包了一个酒店的3层楼来安顿这些狂热的跑友。第二年去时,一家旅店全包下都解决不完住宿的问题了。王超向朋友们感慨,估计明年得包下四五家酒店了。

  不少队友喜欢这种氛围,有时坐火车去参赛,两三个车厢都是自己的人。

  随着俱乐部的壮大,让俱乐部有了一定收入。不久前,跑步公园递交资料,申请成立四川第一个以跑步为主题的NGO组织。

  风潮,北京上海已经火了

  跑步公园的核心成员余老师,常年出国参加马拉松比赛。他发现跑步在国外风气很盛,特别是白领中。对跑步者来说,当进行一段时间的长距离跑步后,很少不受到马拉松的诱惑。

  这在王超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有了几个月的跑步打底后,王超也决定跑一次马拉松。2010年12月,王超飞到上海参加马拉松比赛,跟着一群人浩浩荡荡从黄浦江边出发,看着太阳从陆家嘴初升,他的内心“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

  最终他跑出1小时37分。“其实排名完全不重要。跑步的快乐都在路上。”从2011年起,他和队友们频繁报名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重庆、兰州、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不仅每年参加的赛事增加,报名人数也在激增。即使是这样,王超还说自己只能算“一般”,“老余以赛代练,一年至少10余场。”王超说,上次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发生爆炸时,老余就在现场。

  据媒体报道,中国的城市跑步运动在2013年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北京和上海马拉松的3万个名额都在开放报名后的不到二十小时里被一抢而光。

  “我们很希望家乡能有属于自己的马拉松。”王超说,有了赛事推动,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爱上城市跑步这项运动。

  跑步意味着什么?

  市民在跑步

  说明城市在“跑步

  英国伦敦大学的阿兰·拉萨姆(AlanLatham)教授曾写过一篇论文,《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美国,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教授认为,慢跑在中年、中产阶层中大面积流行,它能“成功地把自己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人区别开来。”在成都遍地开花的跑步运动,也已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和意义,城市跑步逐渐呈现出一种组织化、年轻化和前卫的特点。

  “这是一种新社会运动。”成都资深跑步爱好者、“跑步公园”创始者王超说,目前跑步公园正在申请四川首个以跑步为主题的NGO组织,希望由此带动更多的人爱上跑步。“我们没想做得太专业,只希望所有爱跑步的人都能成为我们的一员。”王超说,为了帮助跑友们提升成就感,俱乐部每周末组织一次锦城湖约跑,帮助跑友们记录成绩和教授技巧。跑步公园的人数爆增期,是在2012年。2011年底,成员数量由初成立的50人发展到300余人,而到了2012年底,人数已增至1000余人。对他们来说,跑步纯粹是一种兴趣和爱好,“给我一双鞋,就可以跑遍天下。

  慢跑在中年、中产阶层中大面积流行,它能成功地把自己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人区别开来。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阿兰·拉萨姆

  成都人:我们为什么跑步

  故事一:

  私营公司老总

  员工跑得快 薪酬升一级

  余老师是俱乐部中少有的有经济实力全球跑马的狂热分子。东京、鹿特丹、波士顿……“其实每次在国外跑马,参赛的华人都只是寥寥数十、或十余人”,但这并不妨碍余老师在成群壮硕的黑人、白人肌肉男中,找到奔驰的快感。

  在成都,余老师经营一家公司,为了影响身边人爱上跑步,他号召全体员工练长跑,还特意在公司每年举办一次长跑比赛,取得名次者,还发奖品和证书。不仅如此,爱跑成痴的他还改变了公司的考核制度,跑步比赛持续取得名次者,薪酬提升一级。

  这一制度奏效很快,余老师渐渐发现,原本跑的最快的自己,逐渐被员工们赶超,“现在好几个小伙子都比我跑得快了”。

  故事二:

  城管局维护工人

  每月跑三环 坚持了两年

  俱乐部中的另一狂热分子,人称二队,真名叫陈学军。他的跑步生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但他跑马,却是进了跑步公园后才开始的。

  二队最远的一次跑马,是在去年的北京。身为城管局下的一名维护工人,二队并没有豁出往返的机票费用,而是买了张火车票,花了二十几个小时来到了北京。长时间的旅途让他腰背酸软,而下了火车后,初到异乡的他,挤了3个多小时的地铁,才找到当晚留宿的“旅馆”。这旅馆,其实是间地下室,10月的北京早已入秋,但二队跑马的前一夜,却被地下室的蚊子咬了无数的红包。

  这位发烧友每个月都有一场给自己准备的魔鬼挑战———跑三环。三环一圈下来,51公里,比马拉松的赛道长出近10公里,而两年之中,二队坚持每月一圈,已经跑了20次。

  故事三:

  食堂煮饭大妈

  远离打牌韩剧 恍如重生

  52岁的米姐每天5点就起床跑步,她参加过十来次马拉松比赛。其实米姐令人诧异之处不在于其50多岁仍有跑马热情,更惊人的是她长相身材与年龄全然不符,加上打扮时尚,倒像是三十出头。

  未接触跑步前,米姐完成了在食堂煮饭的工作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牌和看韩剧。“那时候别说是5点起床了,我甚至一整天都不起来,躺在床上看连续剧”。

  “卧在床上看韩剧”的生活,让她的颈椎和腰椎都出了小状况。看到家附近的奥林操场上不少人在锻炼,米姐决心自己也去跑跑步。也没想到,一跑,就坚持了十年。

  “如果没跑步,我可能现在还是一个家长里短爱打牌的阿姨。”米姐说。如今,她喜欢包着时尚的头带,跟年轻的跑友们比着下一字马,而跑步对于她来讲,不仅是一个爱好,更是一次重生。

  我们该如何跑步

  爱好长跑的人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跑,什么时候不该跑,什么时候要停下来放弃跑。

  从开始跑步到马拉松 需要训练1年

  不要急于增加训练量和速度。如果没有基础,建议以月为单位增加跑量。无基础到全程马拉松的过渡时间不要小于10个月到1年。

  训练中再轻微的不适也要停下来。跑步时,身体应该是处于很好的状态,大脑会分泌各种多巴胺,组织液也起到润滑作用。一旦肌肉,骨骼,韧带有轻微不适的感觉,其实会比想象中严重。因此要放慢速度,甚至完全停下来走。

  没有认真准备不要仓促比赛。长距离比赛比拼的是日常训练,而不是意志。

  重视装备。跑量在5km以上的时候,就要选一双合适自己的跑鞋。

  跑完要拉伸。拉伸能够放松肌肉,减少伤痛,保证每次训练结束最少15分钟的拉伸。(上海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