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探索一条乡村经济创新之路

27.05.2016  09:43

 

电子商务兴起,对农民来说,可以砍掉农产品的中间商,在不增加城市居民负担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好的电商能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甚至可以进入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消费时代。

截至2013年底,中国仍有涉及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扶贫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所谓电商扶贫,就是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一种信息化扶贫模式。据商务部领导介绍,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可观。移动网购消费增幅最大的100个县中75%位于中西部;亿元淘宝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21个。

2014年起,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及浙江省益农慈善基金会相继启动了电商类扶贫试点项目。三个机构在相同的目标下探索着不同的电商扶贫模式,两年来各自形成了有望规模化的模式雏形。

中国扶贫基金会/

深耕品质标准,运营共享品牌

为探索、推动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农村发展新模式并促进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5年初发起成立了社会企业中和农道,并注册统一商标品牌“善品公社”。

今年3月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石棉县人民政府联合苏宁易购、摩根大通集团在北京召开“有滋有味?柑谢有你”发布会,现场发布善品公社电商扶贫模式及首品石棉县黄果柑。

此次黄果柑销售主要经由善品公社微商城、苏宁易购及腾讯公益众筹义卖的方式展开,原定预期销售额100万元,预期需果量15万斤,在4天核心推广期内,最终销售额达128.8万,需果量达16.8万斤,为农户人均增收逾600元。

而这一成绩的背后依托的是一套完整的品控管理和组织管理体系,及利益相关方间环环相扣的运营支撑。

基于中国扶贫基金会12年农村产业扶贫实践,中和农道创造性摸索出“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电商扶贫模式。

项目将上游的深耕聚焦于品控体系管理和合作社的建构。善品公社运营总监王光远介绍,善品公社正在雅安地区试点设计整套品控体系将品质标准化,经过一年多探索,目前这一体系基本成型。在技术性标准中,项目选点首先将综合市场行情,选择品种;交通条件、社区关系等选定产区;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最终确定该点是否合适。在选定项目点后,同相关方研发设计和优化形成每一个产品的种植流程。

此外,在生产档案的记录方面中和农道也有一套系统来支撑,而瓜果的采摘也遵循着一系列分级标准。

除了技术性的品控标准之外,中和农道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设计了一套非技术的品控体系。“我们将当地的农户之间关联生产和经营,把他们组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在选定产区后,机构会首先招募符合要求且理念认同的种植果农,成为认证果农。每10-15个果农组成一个生产小组,组内拥有公信力的种植能人将被任命为组长,作为品控的环节之一,把关生产资料采购和品控执行。与此相关的是配套的奖惩措施,比如一人在品控生产环节违规操作,整个小组和合作社将会受到牵连, “这一点在当地的管控非常有效。

在生产之外,物流、仓储、包装、检测,在整条流程线上的每个环节,中和农道都在试图不断开发、优化,完善出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项目模型。

用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来管理果农的生产行为,能够保证质量达到标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与电商平台对接,这样就有了更广的销路,更稳定的收入来源,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相应的,农药超标、假冒伪劣等问题在这个体系之上也能获得有效的控制。”谈及开发整套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这么解释它的价值。

与此同步,建构合作社的方式则解决了分散经营的风险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合作社由当地果农选举能人组成理事会,负责管理和决策当地产品的整体经营。合作社的设计不仅能解决产品规模化的问题,同时对品控的提升,进一步帮助社区分配利益、平衡社区生产收入,也大有裨益。

过去12年,我们发现农村如果要发展:方向是市场,关键是产品和服务,基础是村民合作。反观现实,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不对称,一侧是生产者仍以追求产量为导向、提供海量农产品供应,一侧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强大购买力、对产品品质高要求。而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带来的规模瓶颈,个体经营导致的质量难题,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任缺失。互联网,为破解这些矛盾和瓶颈提供了重要可能”,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这样解释成立中和农道以及探索电商扶贫新尝试的原因。

我们的电商扶贫是一个共享价值的模式,善品公社的核心价值在于品质、效率和品牌。农户通过合作社这一有效的组织载体,按照善品公社的品控体系和生产规程进行生产,基金会依靠成熟商业体系,整合运营、物流、推广等资源,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模式其持续性和复制性会更高,扶贫的效果也将更好。”刘文奎说。

友成基金会/

MOOC培训+就业创业孵化,助力电商扶贫

无独有偶,友成基金会几乎与扶贫基金会在同一时间开始了电商扶贫的探索之路。

友成基金会作为公益行业探索电商扶贫领域的首家社会公益组织,在两年时间内探索出了一套电商扶贫能力建设的创新解决方案。即首次将慕课与电商扶贫结合,开发了MOOC+贫困地区电商能力建设课程及相关服务体系——3+2+6课程体系。通过3天线上慕课平台学习,两天线下实操培训分享互动,以及6个月创业就业孵化陪伴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合作社、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人群提供专业系统的电商扶贫课程和创业孵化陪伴,并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县域电商服务企业,产品溯源企业,相关领域专家等资源,助力贫困地区电商就业创业落地开花。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扶贫部门、商务部门等提供了系统的电商扶贫能力建设解决方案。

该项目首期得到了网信集团100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项目试点。2015年,项目在江西、甘肃、贵州省三地为近200位农村合作社人员提供了线上线下及创业就业孵化培训服务。作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的甘肃陇南是友成基金会试点项目地之一。全县在经过首次3+2+6电商培训模式后,对农产品众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友成基金会参与了陇南电商协会主办的众筹大赛,再次通过基金会的线上平台学习了众筹实操知识,全县一个月内上线众筹项目107个,最终60余个项目众筹成功,众筹金额共计57万元。

2015年底,友成获得了沃尔玛基金会的资助,双方将在2016年开展“全国零售训练营”项目。此项目是用于电商扶贫领域捐赠金额最大的公益项目。在江西、甘肃、河北、四川、贵州5个省落地,计划帮扶10000名在地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青年,其中界定80%为女性。培训以每期50人的规模开展,通过地方商务局、妇联、共青团、电商协会等相关部门基于理念认同,自上而下的发文,用政府系统发布通知,结合友成基金会每个省合作伙伴的社会招募方式,共同招募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5天的培训后,友成与当地合作机构将给予培训对象为期6个月不间断的实操指导,同时倡导政府配套提供相关扶持政策,如提供就业机会、创业基金、物流补贴等等。在孵化完成后,项目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稳定期为观察期限,观察期内运营顺畅,则视为培训完成。

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如今电子商务兴起,好处确实多多。对农民来说,可以砍掉农产品的中间商,在不增加城市居民负担的情况下,可以成倍地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好的电商能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甚至可以进入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消费时代。同时,汤敏也强调,要实现这些优势,政府、农民、电商、物流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

浙江省益农慈善基金会/

依托已有项目社区基础,聚焦后端销售链条

e农计划是由邓飞创办的浙江省益农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又一新扶贫项目。

2011年以来,邓飞的公益团队在中国最边远、贫困的地区尝试解决乡村儿童午餐饥饿、无钱治病、文具衣物短缺等问题。但在做儿童公益的过程中,邓飞发现了一个死结,“孩子父母如不在身边,6100万留守儿童的困境无法获得根本性解决。因为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父母的爱与陪伴。

邓飞在e农计划发起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城市化制度性抽空了乡村的人、财、物,造成大规模的家庭撕裂,催生大量而严重社会问题。父母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他们回到乡村后无法维持和发展整个家庭。在中欧课堂上,我在思考是否可以使用企业家思维和方法来打开这个死结——如果在乡村能够获得相当收入,那孩子的父母就可以回家了。

随即2014年,邓飞发起了“e农计划”,通过操作电商平台,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旅游来实现乡村增收,他称其为:“游客请进去,土货卖出来”。

e农计划CEO舒治国介绍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机构完成了销售额461万,实现纯利润55.5万元,累计向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多个项目捐款50600元,完成了2015年度的工作计划。

基金会副理事长周勇说,“基金会的定位是中国可持续公益模式的践行者,并且要致力于中国乡村自我造血与持续成长。他指出,基金会要通过支持e农计划等一系列商业公司,充分挖掘贫困地区优质资源、提升资源价值、打造特色产业。

而与前两个机构不同的是,浙江省益农慈善基金会依托于多年深耕“免费午餐”、“大病医保”等项目业已成熟的17个贫困县社区,进一步依据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力,选择农产品,聚焦于精耕农产品后端的销售链条。项目现有10人规模的全职团队,专攻“e农春天”的电商品牌店运营、客户维护及产品销售。

正如项目在愿景中定位道,电商扶贫的着眼点在于,“做好城市与乡村的连接者,帮助更多农户的同时建立品牌信任。让乡村更美好,让食品不再让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