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决战贫困纪实:擂鼓攻坚拔寨 剑指脱贫奔康

27.04.2017  21:54

 

(记者 徐登林) 4月的甘孜藏区,林间飞雪,山脊皑皑,天寒地冻。一群群身负脱贫攻坚使命的干部群众或奔走在缺氧的高原,或工作于僻静的深谷,他们的出现让甘孜州到处生机盎然,一派繁荣景象。

4月18日上午8点,甘孜州炉霍县卡娘乡杜瓦村,一个当地人称为“夏日多”的山头下,村支书四郎操控作旋耕机,在零星堆叠着雪团的土地上来回穿梭,“突突突突”的巨大声音响彻在泥曲河两岸,也惊醒了那些尚在睡眠中的村民。

今年合作社养猪规模要扩大到100头,必须多备饲料,这块地深翻捡石后准备种的圆根萝卜,猪最喜欢。” 四郎告诉记者,去年村里的合作社靠养猪,不但让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更让村民们改变了观念。

增加收入、改变观念,正是甘孜州脱贫攻坚一年的关键词。以这两个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年,甘孜州共有280个贫困村、33985人脱贫,分别完成省定任务的131.46%和119.19%。并且,经过一年的扶贫与脱贫互动,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

成效篇:静悄悄的剧变

甘孜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16年,该州完成163个贫困村通村硬化路建设,完成84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和31个贫困村电网改造提升,完成71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建设,完成158个贫困村村级卫生室、280个贫困村文化室、20个贫困村幼儿园的新建和改建。

面对项目下达晚、施工期短、资金缺口较大等不利形势,干部群众发扬‘缺氧不缺志,苦干不苦熬’的精神,取得脱贫攻坚首战胜利。”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说,去年,甘孜州让8212户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谁这么早就在地里整哪?被吵醒的炉霍县卡娘乡杜瓦村村民卓格到卫生间洗漱完毕,心里还纳闷着。打开房门一看,头天的一场大雪让远近高山披粉,山顶上已是艳阳朗照。卓格赶忙叫醒还在床上的儿子:“你去村支书那边帮忙翻地,我去巡山。

巡山,是卓格去年7月才有的一份工作,岗位正规称呼叫“护林员”。卓格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份工作,他每月都有500元的固定收入。春夏之交,是森林火灾高发期。“每天至少要到‘夏日多’南坡三趟,有时间去得次数更多。” 卓格说,当护林员很辛苦,也很危险,有时会遇上狼,更多的是遇上野猪,自己只有小心周旋。

相对护林,卓格更愿意讲述自己作“股东”的事。“去年自己几乎没做任何事,居然分红1800元。” 卓格说,他家两口人,去年总收入超过10000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像卓格家一样,去年,杜瓦村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在卡娘乡党委书记陈强看来,去年通过脱贫攻坚带给杜瓦村村民的最大收获是,群众的观念转变了,事实让他们明白:搞养殖比种植收入多,宰杀牲畜不是不能逾越的红线。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一条条平整的公路蜿蜒逶迤在青山绿水间。“我已经105岁了,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汽车开进村里。”4月22日,记者在康定市吉居乡各坝村采访时,四郎泽仁情绪有些激动,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坐汽车到康定城去看看。

各坝村地处吉居乡西南方向,距康定城260公里,距乡政府40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行政村,沿途山高路险,地质条件极差,被专家认定为“修路禁区”。当地群众世代只能依靠“人背马驮”与外界保持联系,虽然村里风景很美,因为不通公路,外界不知道这个地方。

通公路是各坝村几代人的梦想,因为投资太大,修建难度大,愿望终归是愿望,让四郎泽仁没有想到的是,开展新一轮脱贫攻坚后,去年仅一年时间,公路先通到乡,再通到村,最后居然修到了家门口。四郎泽仁说:“我们138户、666位村民终于有了致富路”。

4月的石渠扎溪卡草原依旧冰雪覆盖。牧民索南松吾和家人坐在温暖如春的牧民定居阳光暖房里,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看着电视节目,一脸喜悦。去年入冬前,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石渠县呷依乡八若二村牧民定居阳光暖房竣工,索南松吾与第一批入住的30户牧民在温暖的新房里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八若二村距离石渠县城79公里,毗邻青海省。由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游牧习惯,这里的村民都以放牧为生,不少人常年居住在帐篷,没有固定住所,每到冬季,牧民生活极为不便。为改善当地牧民生活状况,去年8月24日,作为省级定点帮扶单位,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广播电视台、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共同资助300万元,配套国家扶贫资金,为八若二村正式开建30套阳光暖房。

困难篇:沉甸甸的责任

特殊的地理、恶劣的气候是导致甘孜州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重要原因之一。”甘孜州农牧局局长罗永红介绍,甘孜州地外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境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西北部丘原区面积约9303.39万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40.54%;中部山原区面积约5508.61万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24%;东南和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区面积约为8138.23万亩,占全州土地面积35.46%。

特殊的地理形成甘孜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极端天气、灾害性天气众多的局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影响严重。以低温冻害为例,当地年极端最低气温在-4.8~-37.8℃之间,其中石渠、色达、甘孜、理塘、稻城最低气温分别为-37.8℃、-32.0℃、-26.5℃、-30.6℃、-27.6℃。“低温导致农作物普遍仅有一季且产量低,而且重点项目施工期很短,很多县实际只有半年可以施工。” 罗永红说。

甘孜州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强介绍,“十一五”期乡通畅项目国家补助只有40万元/公里,甘孜州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致使农村公路建设成本远高于内地水平,平均造价达到通乡油路120-150万元/公里、通村通达30-40万元/公里、通村硬化路80-95万元/公里,而甘孜州财力有限,地方配套难。

甘孜州不仅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而且面临脱贫致富基础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生态修复形势严峻等系列问题。以交通建设欠账为例,目前,甘孜州还有111个乡不通油路,占全部乡镇的34%;450个村不通公路,占全部贫困村的33%。

特殊的地理、恶劣的气候造成甘孜州地方病易发、多发,内地不曾有或者业已消灭的疾病在甘孜州都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石渠县的包虫病等。

甘孜州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州还有97个乡无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设刚刚起步,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8.04%;全州18个县只有10所高中学校,学生容量仅1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普及发展需要,未来三年至少扩容普高学生1.2万人;目前教师编制缺口高达3921名,全州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教师仅占7.8%。

今年47岁的卓格面色油黑,眼角紧缩的皱纹让他略显苍老。18年前,妻子在生下孩子后去世,卓格又当爹又当妈把儿子拉扯大,父子俩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去年年初,卓格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这里是炉霍县最偏远的半农半牧区,距离县城74公里,海拔3500米左右,位于大山深处,处人少有进来,村民也基本不会出去,购买农资和生活必需品到最近的卡娘乡就行了。” 四郎介绍,村民没见过世面,文化程度普遍很低,但不宰杀牲畜的观念却根深蒂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父亲还在的时候,家里面养殖和宰杀过猪,2008年后村子里基本没人喂猪了。” 卓格说,村民在土地上种青稞和土豆,青稞亩产不到300斤,土豆亩产2000斤左右,由于产量低,种庄稼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思想观念陈旧,总共31户、134人的卡娘乡杜瓦村,去年初确认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户、24人。“这个村在全县来说还算条件比较好的,县上统一安排去年就要脱贫。”卡娘乡党委书记陈强介绍,他去年一直觉得责任沉甸甸的。

与杜瓦村情形类似,2016年初,甘孜州18个贫困县共有1360个村被确认为贫困村,涉及贫困户48433户、贫困人口197464人。“我州贫困发生率为13.9%,比全省高出10个百分点。”甘孜州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庆华介绍,甘孜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攻坚篇:急匆匆的脚步

资金不足、施工期短、基础欠账太多……,一个个特殊的困难成了甘孜州脱贫攻坚的拦路虎。仅仅一年时间,这些拦路虎被甘孜人驯服成“高原猫”。

甘孜银监分局去年引导州内银行业机构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为重点对象,以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为切入点,第一时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末,甘孜州银行业机构共为75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45亿元。

去年,甘孜州多次召开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会,细化分解脱贫攻坚任务,推动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五个一批”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需求,实现甘孜州各项贷款增速高于我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16年末,甘孜州各项贷款余额273.62亿元,同比增长18.7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3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名第2。

由于资金缺口大,过去甘孜州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差。去年,甘孜州农村通乡公路建设创造性地采取打捆施工总承包模式。2016年3月25日,甘孜州政府33次常务会议,同意由四川川交路桥、中铁城投集团两家国有大企业采取总承包模式参与该州通乡油路项目建设。通乡油路打捆总承包以来,甘孜州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管理进一步规范,进度较之以往进一步加快。

仅用3个月时间,石渠县呷依乡八若二村牧民定居阳光暖房竣工,游牧民喜迁新居。“石渠入冬早,严寒气候影响项目施工,为了尽快让群众搬进‘阳光暖房’,县委、县政府郑重向八若二村牧民们承诺,一定会在三个月时间内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设任务。”石渠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说,石渠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施工单位抢抓时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狠抓进度,工程如期圆满完成。

为从长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去年,甘孜州落实三项创新举措:一是落实农牧区小幼一体化“3+3”、“6+3”精品学校的办学举措,二是落实编制外聘用学前教育幼儿师资补充举措,三是落实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制定资助政策的特殊举措。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徐杰介绍,去年,仅落实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制定资助政策的特殊举措方面,甘孜州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职学生,在发放中职助学金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给予每生每年4000元的学费及生活费补助。“2016年州县财政共兑现167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中专学生补助258.55万元。”徐杰说。

为从源头上解决该州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去年,甘孜州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制定了《先诊疗后结算方案》《妇女病防治方案》《结核病防治方案》等专项方案;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确保年内实现脱贫村村村有卫生室,村村有村医的目标任务;认真实施卫生计生“五大行动”,对符合住院条件的贫困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出示贫困人口识别卡后无须交纳住院押金即可入院治疗,对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人口门诊和重特大疾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通过医保、民政救助、红会补助和医疗机构进行减免。

贫困村民要脱贫,关键在产业。但在山大耕地贫的炉霍县卡娘乡杜瓦村,发展什么产业呢?去年4月的一天,杜瓦村村“两委”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在开会时,大家为这件事从上午争论到晚上。最后大家的一致意见是: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藏香猪。

作出这一决定,四郎给了三条理由:第一,杜瓦村的自然条件适合放养生态藏香猪;第二,藏香猪市场好不愁销路;第三,合作社先养先宰杀既可让群众增收又可在群众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去年6月,杜瓦村成立了卡娘乡杜瓦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该村非贫困村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人均一股,贫困村民以县财政给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每人两股。去年,杜瓦村养猪18头并全部宰杀出售,养绵羊106只出栏16只,总收入超过10万元。

跟杜瓦村相似,去年,甘孜州积极引导群众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组建家庭农场、专合社,全年培育新兴经营主体751个,带动贫困人口7306户、29102人。在牧区,甘孜州通过推广畜种改良、畜群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等措施,让牧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增收效果明显。去年,甘孜州在全省首创实施3个示范县、500个示范村、800户示范户的“358”示范工程,有力助推了该州脱贫攻坚新思路的形成、新做法的尝试、新经验的推广。

没有银行的贴息信贷支持,我脱不了贫。”4月21日,泸定县加郡乡刘河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小双满心欢喜地告诉记者。

去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泸定县支行到加郡乡开展金融扶贫知识宣传,刘小双听到养猪可以在银行贷款并有政府贴息,喜出望外,当即向银行工作人员提交了贷款申请。没过多久,他便获得扶贫小额信用贷款4万元。用这4万元钱,他购买了母猪5头,商品猪20余头,计划今年收入能达到5万余元。

今年,甘孜州要实现1个贫困县摘帽、366个贫困村退出、48524人脱贫的目标。作为脱贫产业支撑的大手笔,年初,甘孜州开始实施《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在甘孜州东部、北部和南部分别规划建设一个百公里产业示范带,以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4月19日上午,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村支部书记吴福寿在田埂上忙碌,到处留下急匆匆的脚步。原来,这里处于甘孜州北部脱贫奔康百公里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带核心区,120多位村民正在吴福寿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播种着白合种球。吴福寿介绍,村里正在借助龙头企业打造5000亩白合综合开发基地,基地建成后,村子要走“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复合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