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以改革创新破解精准脱贫难题

21.03.2017  0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按照“六个精准”总体要求,打破常规思维、采取超常举措、拿出特殊手段,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750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380万人,2016年如期完成“5个贫困县摘帽、235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攻坚任务。

  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解决脱贫工作“怎么摆”的问题

  打出“3+10”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全局性重大工作,科学谋划部署,确立了目标方向、实现路径和政策举措。在已有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基础上,颁布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作出了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同时,出台了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教育与就业、生态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社会扶贫、财政金融10个专项扶贫方案。

  着眼脱贫攻坚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从省到乡层层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明确各级党委副书记协助分管脱贫工作。省、市及“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扶贫机构主要负责人兼任同级政府副秘书长或政府党组成员,在机构编制总量内动态调整加强全省各级扶贫部门力量。选派优秀干部到88个贫困县挂职专职副书记,从内地市和省直部门选派46名优秀专业干部到民族县任党政副职,统筹选派121名金融人才到省涉农部门和贫困地区市、县两级挂职,选派1320名干部到藏区彝区45个贫困县挂职帮扶。推行“五个一”帮扶机制,确保11501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县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业科技人员。

  责任制清单制确保攻坚必胜。建立“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责任体制,层层签订脱贫责任状。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地区县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专职副书记、政府分管副职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相对稳定,换届调整后原则上不调整岗位,不脱贫、不摘帽、不换人。对表现特别优秀、实绩特别突出的贫困地区县乡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但仍要继续兼任现职,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工作上。像抓灾后重建一样抓脱贫攻坚,实施挂图作战,以目标倒逼进度,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一项项推动完成。

  多轮次、高规格、大力度专项督导。2015年以来,先后6次由40名省级领导和48名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到88个贫困县,开展调研督查、蹲点督导、评估检查,解决问题、传导压力,形成了以上率下、挂图作战、前线督战的攻坚态势。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

  解决“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问题

  建成“六有”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贫困村、困难户,是因人因户施策的前提和基础。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础上,全省开展了三次“回头看”,挤干水分,找准扶贫对象。实行“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数据上下左右互联共享。信息数据定期采集、常态更新、动态管理,扶贫台账与脱贫台账可衔接、可追溯,确保应扶尽扶。

  按照“五个一批”分类施策。瞄准致贫返贫主因,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最急需、最现实的问题,做到扶到点上、不漏一人。纳入“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239万人,“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116万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21.1万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161.9万人,“灾后重建帮扶一批”2.9万人。尊重贫困群众需求和意愿,探索“菜单式”扶贫模式,逐村逐户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做到一村一台账、一户一方案,确保了精准滴灌、真正管用。

  建立贫困退出和考核机制。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实施方案》,探索退出标准和办法。出台《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转变。鼓励脱贫摘帽,已摘帽的县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已脱贫的贫困户,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相关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

  解决“钱从哪里来,钱该怎么用”的问题

  建立“四到县”整合机制。实行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到县制度,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给贫困县更多的资金整合使用权。出台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意见》,建立以县为单位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平台,启动70个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确保资金向脱贫攻坚倾斜。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推行“扶贫小额贷款”,为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小额授信。探索“经营权抵押贷款+扶贫再贷款”方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安排扶贫再贷款限额100多亿元。建立以省国农公司为主体的融资平台,向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组建“三支”基金创新财政资金扶贫模式。以村为单位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等产业。以县为单位设立300万元左右教育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与子女就学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以县为单位设立300万元左右医疗扶贫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与看病就医直接相关的困难。将省级公车改革车辆拍卖收入8800万元全部用于补助贫困县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目前,11501个贫困村全部完成产业扶持基金设立,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全部设立了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基金规模分别达到3.9亿元、3.4亿元。

  探索土地指标省域流转。凡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地区,开展增减挂钩可将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去年3月,巴中市把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每公顷442.5万元与成都高新区交易,收益13.28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创新特殊政策帮扶机制

  采取过硬措施解决最急需的问题

  优先保障“住上好房子”。统筹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支持建房政策,按照先难后易、分类实施的原则,优先安排最贫困的村、解决最困难的户,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截至2016年底,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惠及农民群众460.29万户。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2016年起分4年把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序迁移到县城、乡镇和交通、生产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村组,同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增收,实现“挪穷窝”、稳得住、能致富。在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对625户特困户由政府“兜底”建房,对4482户建房困难户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援助、对口援建等方式实现建房,对87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

  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特殊资助政策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对132个县贫困家庭免除幼儿保教费,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三免”,为44万名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81万名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并提供助学金,为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为去年新入学贫困家庭本专科学生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将“9+3”免费教育推广到民族地区之外的29个片区县,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因贫辍学、不因学负债。在大小凉山彝区13县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工程,每个建制村设立1个幼儿教学点,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结束了彝区农村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

  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推行“十免四补助”:“十免”即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免费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免费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四补助”即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按2.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平均3万元/人给予补助,对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晚期血吸虫病人按0.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重症大骨节病贫困患者按120元/人给予对症治疗补助。凡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诊疗结束后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医保、医疗救助等经办机构直接结算。2016年起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到2020年基本实现零支付。

  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加快推进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对已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21.1万贫困人口,主要通过纳入低保体系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2016年全省计划脱贫人口中的32.9万名低保兜底对象实现首批“两线合一”,其中5个摘帽县实现全覆盖。对残疾人扶贫对象发放差额补助,使其年收入达到扶贫线标准。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力争到2017年农村“三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满足率达到65%,2020年达到100%。

  创新产业就业扶持机制

  解决贫困群众“持久增收难”的问题

  创新产业扶贫增收方式。突出科学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11501个贫困村脱贫规划,为每个贫困村落实了15万-20万元共20亿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业态。强化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累计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703户,农民合作组织5.6万个,土地股份合作社3417个。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借牛还牛、托养寄养等发展模式,把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农业产业链,尽他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参与发展。

  创新就业扶贫增收方式。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设立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和创业担保贷款,省财政给予每个贫困县200万元自主创业补助,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7万人,创办企业1.1万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和“泛珠三角(9+2)”劳务对接平台,强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开发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实现转移就业84.2万人。

  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开展土地流转“股份共建”合作经营,激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土地等资源,使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本,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能以股东身份享受收益分成,增加财产净收入。探索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将投入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给贫困户,将扶贫项目资金建成的塘、池、堰也实行股权量化到贫困户,使其长期发挥项目效益。

  四川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唯此为大、念兹在兹,百倍用心、千倍用力,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