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安宁湖畔的“幸福人家”
2013年7月20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启动。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农惠农,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将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的原则,以新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修复为抓手,使特色农业的发展趋向深化,农村的面貌悄然改变,农民也逐渐在奔康致富的路上奋力追赶。
现场
建设抢进度 搬家赶速度
7月11日,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三组新村聚居点的场平验收顺利通过,工程即将竣工。如今,聚居点的装修和风貌塑造已完成,道路的硬化和基础设施配置在稳步推进,聚居点即将迎来房屋验收。随后,新房的钥匙将分发至各户。
2013年11月动工以来,作为业主代表的郑术全几乎每天泡在工地上,从最初的设计到房屋拔地而起,从风貌塑造到基础设施配置,他目睹了新房建成的点点滴滴。
两户一幢的新房里,各房间的功能配置十分齐全,水、电等设施已安装完毕。独特的风貌塑造也是该聚居点的一大特点,古朴的石材装饰配洁白的墙面,尽显彝家风情。
上午10时,下着小雨。彝家新寨里,吊塔仍在不停地运转,一车车水泥浆在工人的配合下运送到建设现场;数十名工人辛勤劳作,将新房前的硬化道路逐渐延长。
聚居点旁的养殖小区,主体工程已完毕,只剩封顶工作。
地震后,郑术全一家五人住在过渡安置房中,房屋拥挤,室内的功能也不齐全。
现在,郑术全和妻子开始进行内装的采购工作了,“房屋要精装,家电家具也要一应俱全。”郑术全说,现在乡党委政府正在发展蔬菜产业,并依托安顺乡深厚的红色资源和生态化绿色产业,着手打造安顺场旅游环线,“等环线旅游发展起来,我可以办农家乐。”
项目名片
打好组合拳 建好美丽新村
依托新场村新村聚居点的建设,安顺乡着力打造独具个性特征的建筑群体组合和首创性的建筑形体外观,深度挖掘新场村的农耕文化、彝族文化和红军文化,将地标性建筑、文化博物馆、动态名俗风情体验、花田广场等文化符号融为一体,以打造彝族文化动态街区片段、七彩红色文化街区和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区为抓手,建设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灾后幸福美丽新村。
在具体的建设中,新村聚居点共涉及54户重建户,总投资850余万元。其中,新场村三组2013年11月启动场平,12月启动房屋建设,目前工程已进入尾声;新场村四组2013年12月启动场平,2014年3月启动房屋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风貌和管网建设正在有序开展;新场村五、六组重建点已经完成建设。
聚居点建设只是新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新场村,才是安顺乡党委政府和全体村民的共同期待。
为此,安顺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场村全体村民投工投劳。2013年,新场村硬化院坝538户,硬化6.1公里村级公路,接通擦(罗)安(顺)公路,修通联户路8000余米;大力实施人畜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工程,解决了5、6、9三个组共126户45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水改厕278户(中高山),沼气池建设275户。
建设者风采
“80 后”党委副书记
用生命重建新村
拿到自家新房的钥匙,新场村四组的残疾人尔塔子很激动。他说,能够顺利建好新房,多亏了党委政府的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吴书记,虽然他已经病逝,但他用生命建好的新村,我们住得舒舒服服。他为民着想的情怀,我们也会真真切切地记着。”
尔塔子口中的吴书记,是已经病逝的安顺乡原党委副书记吴枫。
2012年11月,吴枫担任安顺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安顺彝族乡新场村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工作。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吴枫到新场村,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灾后重建启动后,吴枫更是一头扎进新村建设的繁重工作中,在抓好散户重建的同时,推动三组、四组新村聚居点建设,带动新场村发展产业。
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吴枫一直活跃在建设一线。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总会到施工现场查看建设情况,即使是周末和节假日,也能在工地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家庭经济困难的马木呷一家,在“4·20”中受灾严重,房屋需重建。吴枫将其妥善安置,帮助运送建材,还为其争取到2.9万元帮扶资金。
为改变全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普遍不高,用水难、修路难等问题,吴枫天天往村上跑。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不分昼夜地工作——白天在村组协调,晚上加班写材料,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通过吴枫的努力,新场村着力打造“长征路上新村寨,安宁湖畔幸福家”的工作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省公安厅、司法厅、安全厅等11个省直部门(单位)到新场村对接洽谈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23个“双联”帮扶项目。
由于长期坚守在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的岗位上,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吴枫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家,吴枫又不顾医生、家人劝阻,坚持带病工作,导致病情加剧,突患急性重度胰腺炎,经抢救无效,于2014年4月11日逝世,年仅33岁。
群众感受
齐心协力谋发展
新村成果共建共享
聚居点里,彝家新寨已经落成;蔬菜园里,细条海椒已经挂满枝桠;有机果园里,节水灌溉设备已配置完成;安宁湖畔,新栽种的风景树长出新芽……
“以前住的是石头房子,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年逾花甲的郑婆婆即将入住三组聚居点,她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年老了,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新房建成了,生活环境改善了,日子一定要越过越红火。”
这也是所有村民的愿望。
当三组村民还在期待尽早搬新家时,中高山移民彝寨的“幸福人家”已经在谋发展了。
“从中高山移民来此,不仅生活条件便利了,生活环境改善了,连身份也从牧民变成了老板。”依托安宁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新场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安宁人家正着手发展乡村旅游。
在他们看来,美丽的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为他们的新生活创造了发展条件,他们应当因地制宜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安宁湖,记住安宁湖旁的“幸福人家”。
村民杨斌今年新种了4亩蔬菜,且多为核桃产业基地中的林下套种。杨斌说,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能创造额外的收益。
在新场村,像杨斌一样的种植户比比皆是。
延伸阅读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做优生态农业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新场村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深化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新场村共有核桃基地1500亩,高山错季节蔬菜300亩,枇杷200亩。
至2015年,新场村将规划发展核桃2500亩,预计实现产值101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4870元;绿色错季节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亩,预计实现产值435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440元;枇杷基地500亩,预计实现产值40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900元。
农业的发展需要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需要广大农民的实际参与,也需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多年来,石棉坚持精品高效农业之路,打造“大渡河沿岸百里金果长廊”,发展黄果柑、枇杷、核桃等特色农业基地15万亩,建设3个万亩标准化生态示范片,“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等生态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三年累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
在新村的建设中,安居和乐业始终是两个永恒的命题。安顺如此,石棉如此,雅安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发展主旋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未来,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助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采访手记:
加快现代化进程 盘活经济全局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没有牢固的农业基础和农业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市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雅安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市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雅安昌。只有当全体农民都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雅安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我市“打硬仗”“补欠账”的关键时期,新村的建设尤为艰巨。为此,要坚定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积极发动广大农民,投入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创新村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的诉求,像吴枫一样,“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躲不得、拖不得、推不得。”(雅安日报 记者 唐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