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脱贫攻坚多管齐下精准发力

08.03.2017  09:33

 

      2月15日,泸州市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强调、再督促。市委主要领导要求:“要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全年脱贫工作任务。
      到2018年,泸州要让35.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如今,泸州正围绕“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夯实精准帮扶基础。
□山风
A
产业发展:因地制宜 一户一策
      在泸州市合江县,产业发展成为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头戏”。
      “贫困需要标本兼治,也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贫困户一离开政府扶持就迅速返贫的现象。”合江县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如果贫困户对政策扶持太过依赖,而不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通过扶持实现自食其力,返贫就成了时常发生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合理地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贫困户制定长远的增收方案。
      从全县的产业发展来看,合江提倡“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具体而言,就是鼓励贫困群众发展荔枝、真龙柚种植等长线产业,尽管需要4至5年的管护,但是一旦开始挂果,就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持续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
      而在这4至5年期间,提倡帮助贫困户发展一些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小型家禽养殖作为过渡。“同时,在全县规模产业的统一谋划之后,我们还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一户一策,鼓励他们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林下养鸡、稻鸭共栖、稻鱼共生等特色养殖业。”该负责人说。
      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上,合江县还按照农旅结合的理念,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实现多渠道增收致富。
      与合江县一样,泸州市其他区县在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上也注重推行“一户一策”的办法。不搞一刀切,泸州为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产业项目。针对有劳力、缺少资金的贫困家庭,送资金、送产业项目入户,让群众实实在在脱贫。
      前不久,一家公司向叙永县水尾镇贫困户罗文开提供了20头小猪。按照协议,罗文开只要把猪生态散养1年,公司以每头2200元的价格回收。另外,罗文开还种了4亩有机稻,一公司与他签订合同,保底收购。
      古蔺县大寨乡富民村陶明学用省帮扶资金,计划养殖10头母牛。“正常情况下,养10头母牛每年能卖五六只小牛,算下来也有4万元的毛收入。”陶明学说。
      泸州还积极实施就业扶贫,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
      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对口帮扶叙永县白腊苗族乡落木河村。通过调研,春节前,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到落木河村招工,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多人。杨学飞是第一个在长开区就业的村民。“公司包吃住,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同时,泸州市还纵深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股力量汇聚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百企联百村”行动中,爱心企业结对帮扶100个贫困村,并逐步实现324个贫困村企业帮扶全覆盖。
      “资产收益扶贫”也是泸州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古蔺县龙山镇顺河村顺家山核桃种植基地,120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量化为股金,按比例分摊到120户成员,采取“核桃+树莓、蓝莓乔灌”、林蔬、林药等五类复合经营模式。“政府补助变成了我们的股金,致富希望大大增强。”村民扶南明说。预计到2017年核桃挂果,专合社每年至少有1000万元的收入,每户成员每年分红在1万元以上。
B
基础建设:攻坚克难 挂图作战
      春节“黄金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游人如织。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后,仅大年初一就来了上千名游客。村里冬笋、腊肉等山货一“”而空。
      以前,西溪村在画稿溪景区深处,因交通不便,游客基本上都停留在山下。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成为西溪村发展的短板,因此村民脱贫步履蹒跚。
      转机来自于深入推进的脱贫攻坚战。西溪村作为泸州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一大批精准扶贫项目接踵而至。
      两个月后村里变了样:新村综合体成为西溪村的新地标;交通也有很大改善,虽是寒冬,村里却游客不断……

      通电、修通公路,自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搬开后,紧邻水尾镇的龙凤镇四坪村三组也在发生巨变:村民用上了洗衣机、电视机,开起了摩托车、小货车,竹子、竹笋、竹荪走出了“深闺”,游客通过自驾游、生态游来到村里,让村里天天欢声笑语。
      汽车行驶在古蔺县大寨乡上甲苗寨,崭新的电杆特别显眼。古蔺县在上甲苗寨实施了低压电网改造,建起了9个蓄水池,便民道全部硬化,村民基本告别“与天斗”的历史。
      “贫困村均有一个共性:基础设施落后。基于此,我们将实施交通攻坚摆在‘七大扶贫攻坚行动’首位。”泸州市委主要领导说。2016年,泸州集中力量突破交通难、饮水难、用电难等贫困地区共通性、突出性问题。全市投资40余亿元,实施3年渡改桥项目建设攻坚工程,方便群众出行;全面推进安全饮水工程;持续推进乌蒙山区农网升级改造……
      不仅如此,易地扶贫搬迁也成为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不仅点多面广,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陈天文是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的老房子成了危房,但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无法新建或维修。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当地政府将陈天文等几十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近为他们新建了住房。

    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工作的大寨苗族乡相关负责人说:“易地扶贫搬迁这个聚居点规划的是60户,村民对这种做法基本表示认同。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泸州市提出过明确要求——要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确保啃下硬骨头、打赢第一仗。各县(区)、乡(镇、村)昼夜兼程、挂图作战,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而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要在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创新机制、细化措施。充分考虑临界贫困户、居住环境较差农户等的建房需求,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农村危房改造户、没有安全保障的土坯房住户以及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相连共用的住户为搬迁对象,并制定政策标准,实行统筹推进、整体搬迁。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适度集中、整合资源、致富群众”的总要求,规划建设安置点,确保住房、产业、就业等统一规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实施。
      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户主要涉及合江、叙永、古蔺3个县,去年全市搬迁近6000户贫困户。除了易地扶贫搬迁以外,泸州市还投资95.6亿元,全面改造提升了274公里农村公路、开工建设了37座“渡改桥”,基本完成了古叙地区农村电网省级改造,打造了66个扶贫新村,实施了54个特色产业项目,培训了农村转移劳动人口5000多人,建设了村级学校和村甲级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项目200多个。
C
政策扶持:清单管理 精准给力

      政策扶持,是泸州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
      “社会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始终在强化政策、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尽力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一个贫困群众。”合江县相关负责人说。
      在就业扶持上,合江县就通过重点实施“就业扶贫十大行动”,建立更多的就业扶贫基地,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在低保兜底上,进一步严格程序审批,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和“动态管理、阳光施保”,坚决杜绝错保、漏保。在医疗救助上,继续实施贫困人口县内住院“零支付”,保持政策延续性,努力确保脱贫人口不因病返贫。在教育扶贫上,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薄弱学校等项目,全面落实各类减免奖补政策,尽量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辍学。
      另外,最近合江县还启动了“扶贫云”系统,运用“互联网+”等云计算技术,高度融合扶贫部门和其他各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用大数据管理扶贫项目和资金,开展贫困监测和评估,为贫困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帮扶和政策扶持的精准度。
      全市层面上,泸州市出台《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构建“1+7+13”精准扶贫攻坚体系,即1个脱贫总目标、“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和13个“专科”项目,以组合拳的形式下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泸州市始终强调全市要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为进一步做好扶贫政策的宣传,使扶贫政策落地见效,泸州市相关部门开展了脱贫攻坚到户扶持政策清理及制作清单工作。全市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全面梳理各类特惠和普惠到户扶持政策的来源、主要内容及补助标准、适用对象、办理程序、执行情况和落实情况,为制作脱贫攻坚到户扶持政策清单手册提供政策依据;为全市各级评估、检查测算贫困家庭收入时提供测算标准;努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清单收集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住房保障、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低保兜底、残疾扶贫、政府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收入等各类政策共49项(其中普惠政策26项,特惠政策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