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猛

13.02.2014  12:09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被长江、沱江三面江水环拥的四川省泸州市,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而闻名。

  2012年,泸州迈上了发展上的一个新台阶——经济总量进入“千亿俱乐部”,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发展战略中,泸州一马当先。

  新台阶上,迎来的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考量。去年5月,一份《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的决定》,绘就了一幅泸州未来四年发展的蓝图与梦想——

  全市生产总值四年翻番——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四年翻番——实施收入倍增行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在这张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蓝图中,现代农业发展被放在重要位置。泸州这座千年古都,在散发酒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川南丘区经济大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劲气势。

   目标引领强势跨越

  近年来,在泸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这一战略目标的驱动下,全市构建了以“名酒名园名镇名村”项目为引领,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支撑,“万亩亿元”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协调推进的多极发展格局。2013年,泸州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5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55元,比上年增长13.3%。

  “一产抓特色、三产抓拓展,未来四年,泸州市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白酒、文化旅游等九大产业,着力构建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较高、多点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泸州市委主要领导说,全市将围绕“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战略目标,依托畜牧、优质稻、高粱、果蔬茶、林竹、烤烟等六大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到2016年,泸州市“九大产业”将实现增加值1480亿元。把泸州建设成为川南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和“农村观光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跨入全省现代农业强市行列。

  目标既定,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合力和共识。在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泸州聚力产业发展,以全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载体,直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大力实施100万亩酿酒专用高粱、100万亩优质蔬菜、100万亩名优水果“三百工程”,提升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品牌带动、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六个能力”。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8万吨,创近20年新高;建成果蔬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33个,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竹林面积突破300万亩,位居全省首位;畜牧、优质稻、高粱、果蔬、林竹、烤烟六大优势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初步形成了“大基地、大产业”的现代农业格局。

  下拉“跨越菜单”,泸州加快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农业物质条件装备体系等“六大体系”。2013年实施农业项目220个,投资100.8亿元,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预计2013~2016年共实施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248个,总投资达425.8亿元。

  大手笔绘就大版图。泸州提出: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要在2013年基础上增长4.3%,达到26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638元;到2015年使全市优质稻、酿酒专用高粱、马铃薯、蔬菜、水果、烤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80万亩、100万亩、70万亩、100万亩、150万亩和25万亩;进一步做大做强“泸州糯红高粱”、“长江大地菜”、“泸州桂圆”、“纳溪特早茶”等区域品牌。

  “集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村相融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泸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如是说。

   特色带动助农增收

  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交通优势、港口优势、资源优势……泸州发展现代农业底气十足,随之而来的是眼界和信心的双提升。

  在去年9月开张的江阳区“长江大地菜”便民1号店,记者看到,4500平方米的展区摆满了各种新鲜果蔬,直销价格比普通商场便宜30%~50%。超市负责人任彬正是看重长江大地蔬菜“春提早、秋延后和反季节”的生态优势,投入2000多万元开了5家便民店,与合作社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他说,今年还要建冻库、气调库,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

  与其对接的大佛岩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是两名“80后”新型职业农民。在他们的经营下,合作社带动了当地两个镇4个村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种植业,并建成300亩无公害果蔬样板基地,313户社员享受三次分利,实实在在走上致富路。

  “采用新品种、水肥一体化栽培,我们是全市唯一一家受食安办监控检测的基地,绝对绿色、安全。”副理事长罗小平是合作社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他坦言没加入合作社前,蔬菜品质差、价格低、没销路,有了合作社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销路问题。“以前传统的种植方式一亩地收入3000元左右,现在科学种植,一亩地产量提高了500~1000斤,收入1万元以上。”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后村民按500元一股可入股分利,该返多少返多少;年终时吃个团年饭给社员发个红包,不管多少意思意思。

  无独有偶。在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当地村民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柚产业,实现了“树满山果满山,老百姓收入翻一番”,昔日的穷山沟变成名副其实的“瓦房村”。

  村支书曾玉才2004年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集思广益,开启群众的“草根智慧”: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如何调地,甚至包括公路走向、选施工队,都由老百姓投票决定。曾玉才告诉记者,最终村民们决定将6000多亩低效林挖梯土栽真龙柚,去年又成立“联村党委”,引进一家专业农业公司,实现了发展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辐射带动1个镇3个村发展了两万多亩柚子,平均每个人拥有1000个柚子,按10~15元一斤算,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房子修得再漂亮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合江县县委书记看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支柱产业,从规划入手,建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奖励营销大户,整体推进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2013年,合江县共投入1.68亿元推进发展荔枝、真龙柚。今年,预计两大特色产业的产值将突破14.6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直接收入2100元。

  在“中国晚熟龙眼之乡”——泸县石龙新村,10万亩粮经复合基地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一季稻一季菜轮作,坡上荒地种龙眼,‘果—蔬—粮’间套。”村民刘光乾手指着房前屋后的桂圆树告诉记者,自己种了400多棵,年产量2万多斤,净收入七八万元。全村2000多人80%种桂圆,今年县里有个“百户农场、千户农户”计划,“一个人要能管上200棵树,就不用出去打工了。”老刘乐呵呵地说。

  “山下特色菜,山上生态猪”。依托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泸州齐力康万头生猪得胜养殖基地去年9月在打造万亩蔬菜园区的基础上,配套建成4000亩养殖园区,沼液通入每个蔬菜大棚,实现了种养循环自动化、规模化和智能化。“预计今年七八月可出栏四五千头,每头猪利润预估可达四五百元。”负责人李军对养殖前景很乐观。

  一葩引百卉。各县区因地制宜,川南特色效益农业“百花齐放”:龙马潭区坚持走精品、特色、高效的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机高粱、优质生姜、林下土鸡等优势产业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都有了长足发展;纳溪区依托丰富的林产资源,大力发展特早茶、林下鸡、护国柚和桂花四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古蔺县引入大量技术、资金,发展赤水河甜橙,大量种植原产地域保护品种赶黄草,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泸州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逐渐形成优质稻生产示范区、鲜食精品柑橘产业带、长江大地蔬菜产业带、荔枝龙眼产业带、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带、马铃薯产业带的“两区五带”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带。2013年,全市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80万亩以上,稳粮增收效益明显。

   拓展功能产业升级

  将拓展农业多功能作为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突破口,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对此,泸州上下有着清醒的认识:必须立足自身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区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3年,泸州市创新举措,抓住全省现代农业强县、现代林业强县、现代畜牧业强县建设机遇,依托六大特色效益农业,实施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步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一批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目前新农村建设覆盖面达38%,建成产村相融新村800个,建设新农村综合体11个。广大农村处处一派旧貌换新颜、村民奔小康的新气象。

  在三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放眼望去,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在郁郁葱葱的荔枝林中蜿蜒伸展。

  20余万亩荔枝通过高位改良等技术措施,去年产量1300万公斤,好的品种卖到300多元一斤,柿子田村仅销售荔枝收入超过5万元的就有10多户。村民刘志华靠100多株荔枝树,去年夏天办起了农家乐,赚了个“盆满钵满”:“风景好房子靓,又有果树飘香,来旅游订购的人多得很,旺季时根本住不下,娃娃还帮忙开了个网店,都忙不过来。”刘志华笑得合不拢嘴。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去年荔枝上市期间,合江县共接待游客约25.6万人次,同比增长42.5%,以荔枝品尝、产业观光、农家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县85家荔枝林下农家乐接待各地游客8.2万人次。“荔枝销售那几个月,合江的生意比黄金周还要好几倍。”合江县委农工办主任王治明说。

  与此同时,一个包含现代农业发展各种要素的新名词——新农村综合体也在泸州各地农村“生根发芽”,成为全省产村相融建设新农村的典范。

  漫步在龙桥文化生态园新农村综合体,虽处冬季,仍可享受“房在绿中落,人在画中行”的情致。园区党委书记黄宁告诉记者,他们抓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县契机,实施龙桥文化生态园综合配套改革,成立龙桥社区,让试点区4200多户农民在不放弃土地的前提下,可自由将户籍就地转入社区,在社保、教育、计生等方面享有城镇与农村双重待遇。

  “实施‘三资’清理后,将园区内所有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农民以土地折资入股,组建农业股份专合社。通过招商引进业主20多个,农民以参加旅游服务队、劳务服务部、生产管理班组等途径,获得租金、务工和股份收入。”黄宁说,目前试点区累计流转土地3253亩,建成自行车骑游道、五彩荷花园、蔬菜餐厅等“四环、四园”基本功能格局,一个川南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现雏形。

  “去年六七月荷花节时,一天就接待了几万人。”龙华村七社村民余世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全家4口人都在家种粮,一年下来收入3.2万元左右。改革后将自家2.6亩土地流转出来入股专业合作社,除每年得到一亩660斤稻谷的保底收入之外,还按股份享有合作社年底分红,现在又自己当上老板开了一家农家乐。“一年至少有4笔收入:去年土地流转租金2350元,打工收入2.8万元,农家乐营业收入4.5万元,年底分红5000元,加起来8万多元喽。

  因地制宜,以乡村旅游提升新村内涵,促进新村活力,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辐射功能、文化功能。

  特兴镇走马新农村综合体通过整合各种项目和资源,集中打造了1000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川南民居点缀其间,实现了城郊农业向科技博览、观光采摘、体验农耕、休闲度假的都市农业转变;“创意蔬影”、“花田喜事”、生态餐厅……江阳区“万果蔬香”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形象展示精品蔬菜的同时,瞄准农旅结合的“高端农业”,向品牌要效益——到2016年,泸州全市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将达60%,建成产村相融新村1550个,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5个,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依长江之水而秀,枕忠山之绿而美。泸州站在区域中心城市的高度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依托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城一体、港城一体、产村相融。“十二五”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时,城镇化率将达到50%,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覆盖面达8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21.4万人,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届时,这座千年酒城将在沃壤田畴中持续演绎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