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6年 生机一片——“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

12.05.2014  11:17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的日子。记者重返灾区,在六年前的废墟上,亲身感受并记录着六年来灾区的巨大变化,点点滴滴展现着灾区创造的奇迹。曾经伤痛的土地在五月的阳光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编者

   旅游重建

  “云朵上的街市”越来越好

  5月11日,星期日,汶川县水磨镇游人如织。

  位于禅寿老街的古镇饭店老板苏代福和服务员一大早就忙开了。“周末来水磨耍的人特别多,不提前把材料准备充足,根本应付不过来。”苏代福喜滋滋地说。古镇饭店有固定服务员8个,周末客人多,他还找了阿坝师专7个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忙。

  如今,水磨镇上有256户人家从事旅游经营。去年水磨共计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比汶川地震前翻了一番。”水磨镇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李静说。

  汶川县萝卜寨同样游人络绎不绝。在老寨区“云朵羌吧”,热情好客的羌家人端上香味扑鼻的羌家腊肉、香肠和核桃花、蕨菜、刺笼包等山野菜。“今天来了好几拨客人,吃饭都摆了12桌,14张床全住满了。”主人袁保健给记者算了算,店铺加上种植甜樱桃、花椒等的收益,今年收入不会少于8万元。

  此时是甜樱桃成熟的时节,萝卜寨推出“亲手采摘大樱桃,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乡村生活”活动。这几天,订房的游客很多,村支书马前国每天要给手机换两次电池。“人多的时候上千辆自驾游车辆从山下一直堵到山顶。去年,全寨接待游客36.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40万元。

  “大量游客来萝卜寨做客,不仅农家乐、客栈赚得欢,特色农畜产品不出村就实现了销售。”马前国说。

  汶川县县长旺娜告诉记者,“5·12”后,汶川县确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去年,汶川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88万人次和23.95亿元。( 赵瑾雯 徐中成 本报记者 松涛发自汶川县)

   文化重建

  绵竹年画成新“城市名片

  5月4日,电视连续剧《绵竹年画传奇》在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结束了为期4天的放映。“收视率好得出乎我们预期。”电话那头,绵竹木版年画产业发展基地负责人曾涌难掩激动,“这是绵竹年画首次以连续剧的形式登上电视荧屏。

  同样是在5月,以绵竹年画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登上中国文明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专栏,广为传播。

  绵竹年画的“凤凰涅槃”此时尤具特殊意义。汶川地震之后,年画与绵竹一道走出灾难,更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绵竹年画在灾后成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绵竹市文化局局长高松告诉记者,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绵竹年画迎来发展机遇。“援建者们不光购买年画,更修起年画博物馆,还规划4A级旅游景区绵竹年画村。

  机遇被曾涌看在眼里,从警多年的他脱下警服,于2009年成立年画公司,开始了绵竹年画市场化探索。“绵竹年画传统的技艺和手法不能变,但传播方式和载体可以创新。”曾涌挨个拜访年画作坊,最终整合了17家抱团发展,作坊负责绘画,他负责营销。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之外,曾涌还将绵竹年画印上手机壳、红包、纸杯等常用物品,并慢慢打造起绵竹木版年画产业发展基地。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告诉记者,灾后6年,绵竹年画正渐渐走上两条路。“在传统文化保护之路上,传统技艺和手法一直在延续与传承,目前绵竹有年画传承人10余位;在市场化之路上,绵竹年画正在尝试电脑作画,数字印刷,批量生产、载体创新和品牌拓展等,以获得高附加值的产品。”(本报记者王域西发自绵竹市)

   工业重建

  东方电机从制造到“智造

  5月9日下午,位于德阳市区的东方电机重跨厂房内,一个个“庞然大物”正在接受焊接、加工或装配,它们全是大型水电、热电发电机(组)上的重型部件。

  “今年是东电的又一生产高峰期,预计全年将完成发电设备产量3500万千瓦。”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学称之为“高位产出”。

  6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东电主要生产车间经过快速修复,很快投入正常生产秩序。没想到,更大的“震动”随之而来。2008年之后,国际国内能源发展越来越凸显清洁高效之势,国内外市场发生巨变。东电启动科技创新“五年跨越工程”,加速迈入“转型”之路。

  短短几年间,东电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密集性突破,基本形成核心产业自主技术体系;一系列重大研发项目成功研制,主导产品跨入国际发电设备高端领域。

  记者在东电大型电机试验站看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台山2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正在做总装插转子的准备。去年,台山1号核能发电机制造成功。也是去年,东电自主开发的溪洛渡770兆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一年6台顺利投入商业运行,创造行业年投运新纪录;自主研制的300兆瓦仙游抽水蓄能机组一年4台全部顺利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开发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的空白。

  国内外传统能源装备市场已进入到成本和价格竞争时代。东电靠什么来参与竞争?陈文学给出两个字“品牌”。

  品牌要用实力说话。从制造到“智造”,东电在科技创新上猛下力气。2011年至2013年,东电科技投入达12.97亿元,新研究试验室基地已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15年竣工。(本报记者刘云云发自德阳东电)

   农业升级

  借力网络电商平台发展现代农业

  5月11日,广元市朝天区,平溪乡蔬菜大棚附近,一群农民正在地里忙活着。“我今天请了10个人,在租赁的菜地里给早春莴笋锄草施肥,预计5月就要上市。同时,我还租赁了100多亩地种植蔬菜。成都和重庆几家超市已在网上订了120多吨呢,以前只知道利用传统渠道来销售农产品,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们搞农业的也要学习新技术,多利用网络电商平台来卖农产品才行。”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大琼高兴地说。在广元,在灾后重建中靠从事“升级版”农业尝到甜头的并不只严大琼一个人。

  汶川特大地震后,广元在农业升级上做足了文章。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和“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几年来,该市围绕八大百亿农业产业(粮油、生猪、劳务、木本油料(核桃、油橄榄)、猕猴桃、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土鸡)做大绿色基地。每年规划启动建设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到2013年底,已建成的61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覆盖。绿色食品基地累计达到了200万亩,占到全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总面积的1/4。

  同时,广元还依托厅市等合作和与四川大学等26个科研院校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平台,做优农产品品质。3年中建立绿色食品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体系,大力推广绿色综合防控等10大绿色农业技术,建成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叶等国家级脱毒苗良繁基地1400亩。从而形成了“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示范窗口”的园区建设特点。(本报记者徐凯发自广元市朝天区)

   最美母亲

  汶川地震灾区的几位母亲

  藏起伤痛用爱养育新一代

  5月11日,是母亲节,5月12日又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6周年。千难万难的这6年里,汶川地震灾区的母亲们,把所有的伤痛收藏在心底里,用勤劳和坚韧重建一个家,用爱和微笑养育新一代。

  孩子学会了坚强比有双腿走得更远

  5月11日一大早,在北川县新川社区,“北川县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的生意十分火爆。它的创立者就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被救后第一句话是“要喝冰镇可乐”的“可乐男孩”杨彬。历经变故的杨彬说,是母亲给了他希望和坚强。

  杨彬的母亲蒲红今年已年过半百,多年来,她起早贪黑地忙碌。天微微亮,她就把马群、羊群赶到山上,直到天黑才回家。“我们苦点,就为了孩子有出息。”蒲红说。

  “儿子毕业时说想自己创业,开汽车美容馆。他有这个精神,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支持。”蒲红说。

  蒲红的老家在北川县贯岭乡竹坝村,那里山高林密。她很多时候接儿子电话时都在山上养马、放羊。“儿子说还缺点钱,我马上就把牲口赶回圈里,用最快的时间把钱打给他。”蒲红说。从家里出发到信用社,她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坐上半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每次都是三千五千地把钱打给孩子。”“她在山上这几年确实很孤独,但也是为了孩子。”杨彬父亲杨国华说。

  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母亲怀抱

  德阳什邡市的龙沙沙,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与其他临产母亲一起住进当地的罗汉寺避难。寺庙帐篷里,当年共有108名婴儿诞生,被称为108名“罗汉宝宝”。

  龙沙沙除了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倾注大量心血外,也对其他“罗汉宝宝”给予了关注。从2009年开始,她就当起了这些“罗汉宝宝”的志愿者。“每年组织活动,我负责联络、排节目、做后勤”。

  为了关注这108个孩子的动态,龙沙沙在2013年5月建立了一个“108罗汉娃娃QQ群”。也就在当年4月,她把自己创立多年的钢琴培训学校转让了出去,收入也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她也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这些孩子们。“宁可少挣钱,也要花时间陪陪孩子。”“有些人不理解我这么做,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让孩子高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再深重的痛苦也挡不住给孩子的微笑

  历时3年、经受了30多次手术的魏玲,最近当妈妈了。

  在德阳绵竹市兴隆镇灵桥村,魏玲常常在门口哄孩子睡觉。“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有当妈妈的一天,像做梦一样。”魏玲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孩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还是高中生的魏玲被埋在废墟下48小时,双腿严重受损。震后3年,她经历了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其中17次截肢手术。她的右腿被截肢三分之一,左腿被截肢到骨盆连接处,直到2011年才离开医院。

  尽管历经磨难,6年来,高位截瘫的魏玲一直坚强乐观地生活。“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就像现在,我也能像一个普通女孩子那样结婚,还当了妈妈。多好呀。希望以后孩子平安健康长大,懂得孝顺父母,回报社会。”魏玲说,地震后很多人帮助过她,给予她力量,让她坚强笑对生活,她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做一个能传递温暖的人。(据新华社成都5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