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托起百姓幸福梦
——南充市全力推进民生工程纪实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阳 实习记者 郭涛
民生善政润百姓,果城尽绽幸福花。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民生工程,紧紧扭住民生工程不放松,全力构建“保基本、全覆盖”的民生保障体系,将发展成果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上,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绘织起了一幅实实在在的“民生画卷”……
全力破解民生难题
位于南充市主城区北半城江边的清泉坝,曾是南充的地标之一,曾是几代“老南充”人心目中的骄傲。随着社会的发展,破旧的房屋,随处丢弃的垃圾……清泉坝成为绸都华丽丝袍上一块格格不入的“补丁”。
“加快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和关键举措,要始终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 今年8月27日,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再一次深入到清泉坝调研时,深情地对现场的干部群众说道。
这是庄严的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事实上,站在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高度,早在三年前,南充就谋定而动,把清泉坝作为推进民生建设的主战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真正做到为民、惠民。
与清泉坝有相同境遇的是如今南充标志性区域南门坝。多年前,这里夹杂着200多年的穿斗结构建筑,年久失修,木桷、房梁腐蚀虫蛀……当时,群众是这样形容居家状况:一家老小同铺卧,露天坝里把锅烧,是不折不扣的“烂门坝”。
一边是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一边是落后破旧的棚户区。这是由城市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民生难题。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成为决策者最揪心的牵挂。
基于此,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风向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阳光改造,吹响了改造棚户区的号角,昔日破旧的棚户区,“蝶变”为一座座现代化新城,成为了崭新的城市地标。
如今,穿梭在南门坝,古老的南充文庙与整洁有序的安置小区完美融合,城市千年文脉在此得以延续,现化城市文明与厚重历史渊源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果城的灵秀之美和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文峰街50多岁的覃彩青高兴地告诉记者:“小区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我们一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随着清泉坝、南门坝棚户区改造的成功,南充先后实施了望天坝、五里店、泥溪口等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2014年,南充开工建设的8230套公租房,全部按照安全、宜居、省地、节能的要求,选址于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的区域,将群众最期盼的安居梦照进现实。
饱蘸真情的民生大手笔,换来的是南充城市整体建设的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4年6月,在人民网主办的2014城市发展质量论坛暨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发布会上,南充“安居宜居”、“综合治理”两项重大民生工程入选了全国民生典范案例,荣膺“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的殊荣。
织牢民生保障网
今年6月,南充嘉陵区的家庭主妇们,再也不用到湿漉漉、脏兮兮的菜市场上买菜了。位于嘉陵区的金界农贸超市经过扩建、改造升级,可满足更多市民的购物需求。改造升级的农贸市场,环境整洁,地面干净,就连最脏、异味最浓的鲜鱼区,也变得干干净净,没有积水。
“这都是政府的好政策带来的,我们卖菜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经营环境。”在改造一新的城南综合农贸市场,摊主李立城一边热情地招呼顾客,一边兴奋地对记者说,“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金界农贸超市的前身匹克市场始建于1998年,存在布局不合理、采光不好、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诸多不足和缺陷,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2013年,嘉陵区投资2亿元,按五星级标准规划和一站式生活必需品购物中心业态定位,以满足周边10万居民的购物需求。
金界农贸超市的升级,是南充市在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中抓好菜篮子工程,全面建成50个鲜活农产品超市之一。“菜篮子工程事关民生,关系到群众的一日三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向东这样说道。菜篮子作为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话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承载着百姓的民生冷暖。回眸近年来的努力,南充的菜篮子工程已经不但实现百姓餐桌的丰富多彩,更推动了关乎民生冷暖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不断加大对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同时,南充加快了“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力度,新增蔬菜种植面积,采取蔬菜直销模式,将蔬菜种植户直接引荐到农贸市场,减少一些中间交易环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菜、低价菜。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营山县济川、东升两乡镇间的现代万亩蔬菜示范园核心区,一排排白色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田间,一眼望不到头。整个园区贯穿“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业主参与、对接市场、专业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方式,着力引导蔬菜生产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蔬菜基地不断壮大。”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南充不断加大对全市蔬菜基地建设的投入,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市民的“菜篮子”需求。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余万亩,年产蔬菜300多万吨。保障城市居民“菜篮子”的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年产蔬菜50万吨左右,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助农奔上致富快车道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宽阔平坦、绿意浓浓的乡间道路像一条晶莹的项链,萦绕在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崭新民居之间,绘织成川东北乡村一幅靓丽的画卷。
“公路通到村、便民路通到户、农渠环绕整个柑橘产业带,这些民生实事真的办在了老百姓心坎上。”站在自家承包地“锦橙100号”柑橘林前,油房沟村村民蔡家良兴奋地告诉记者,“公路修到家门口,让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再也不会为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不脱发愁了。”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是巩固和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迫切的需要。站在这个角度上,南充市坚持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交通建设,成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有力抓手。随着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项目的大力实施,一条条解决农民出行难、促进增收致富的“幸福通道”,正在南充广袤的乡村铺陈,一步一步提升着民生“幸福指数”。
在营山县,农村道路建设正以决战之势,势如破竹。去年,营山建成济川至茶盘、高码至太蓬、三兴至蓬安茶亭等11条80公里农村断头联网公路,开工建设三元至仪陇芭蕉、灵鹫至渠县界兴、联升至蓬安杨家3条重要县际乡镇连接线,目前正加快推进。去年,全县新修通村水泥路500公里,今年将再完成500公里。届时,南充全市将建成农村公路2050公里。
数字是具体的,但这其中却蕴含着“执政为民”的丝丝情意,改善民生让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成为了南充市经济社会发展持久、强劲的动力。在今年6月公布的四川省2013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和“美丽乡村”名单中,南充60个村入围四川省美丽乡村公示名单,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南充将民生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老百姓可以感受到的地方,群众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触手可摸的好处:顺庆区在全市率先构建起了从农村到主城区的半小时交通圈;高坪区东观、马家、走马连片高品质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园区内交通联网互通,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曾经贫瘠的乡村,焕发崭新的活力,摘掉了世世代代贫困帽子,发展起了高端现代农业,实现了产业升级,村民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
推动完善民生常态机制
让生活在南充的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是南充市党政领导对民生工作的不懈追求。正是为了这份追求,南充砥砺前行,奋力冲刺。一个个新的纪录在刷新:2014年该市实施民生工程,投入再创新高,计划达到129.23亿元。数据统计,截至8月底,南充145个民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亿元,51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8.6%的民生项目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
本着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南充市千方百计保项目建设需求。研究制定了《南充市实施民生工程工作考核办法》,把实施民生工程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强化民生工程的监管、督导,严格按规定实施奖惩;按月盘点通报情况,明确了项目执行进度节点及完成时限,加强监管督导,推进民生项目加快实施。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盼望、最紧要的事情做起。通过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老百姓就业难、入学难、就医难等正在得到全面改善。”南充市政府目督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发展富民。这样的民生破题,在南充如春笋般破土涌出。
在公立医院改革原有的基础上,新实施的《四川省南充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亮点纷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价,持续调整优化医药费用结构,建立以基层首诊为前提的医保报销制度……
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南充城市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200元;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9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月人均提高5元,达到60元;参保缴费财政补贴标准每档次提高10元,达到40至80元。
促进就业政策更加积极。通过采取带薪培训、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务输出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就业,预计今年,南充全市城镇将新增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万家忧乐在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带着“顺民意、惠百姓”的真情,“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行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成为南充社会转型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抓手,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延伸。
迎着民生发展的鼓点,魅力绸都南充,正挥毫书写着一张幸福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