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楼子乡变啦 农民腰包鼓了生活更幸福了

28.07.2014  10:23

 

记者 刘保刚 赵恒 李波 张长春文·图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有人说,要看腰包;有人说,要看变化;有人说,要看笑脸;还有人说,要看精神……

        如今,在青川县楼子乡燕子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正用渐渐鼓囊的腰包、意气风发的笑脸,见证着新农村的变化,验证着看得见的幸福生活——

        “燕子”从低谷中起飞【镜头】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畔,一幢幢色彩明快、风格独特的新房拔地而起,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庭前院后花树簇新,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

        “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龙头一拧水自来;购物不进城,小病不出村,家门口能找钱……农村不比城里差!”说起如今的生活,81岁村民高如秀满脸自豪。

          两年前,燕子村还是“三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山外的物资进不来,山里的特产运不出,山里人看不到山外的变化,山外人不知道山里人的诉求,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侧记】

        楼子乡的“”,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干部群众正以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改造大山、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创造的一个奇迹。

        2012年春节刚过,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提上了青川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从文件的制定到机构的设立,从各机关的积极参与到各特困村的雷厉风行,政策力度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均前所未有。上下联动,民生为要,向贫穷与落后宣战,不获全胜,誓不罢休。在新的扶贫攻坚中,燕子村纳入扶贫攻坚序列,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生态新村建设战役打响了。

        楼子乡燕子村位于大山深处,地势偏远,发展落后,是典型的秦巴山扶贫攻坚特困地区。震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们世世代代守着贫瘠的大山过日子。多少年来,当地人的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诸多的难题一股脑全摆在了党委政府面前。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如何让当地与现代文明同步,如何实现当地群众心中的“中国梦”?青川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这些最偏远的乡

        镇见到了曙光,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要彻底改变燕子村贫困面貌,必须通过产业来实现。”近年来,借助县上特困村扶贫开发的东风,楼子乡党委政府决定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地优势,重点发展银杏、山桐子和桃为主的种植业,鼓励村民适度规模发展生态鸡、猪和鱼的养殖业,努力实现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

        “一人百株银杏树、十年就成富裕户”,在青川县随处可见栽种银杏树的宣传标语,燕子村村民李朝荣就先在银杏树上尝到了甜头。李朝荣年近六旬,家里几代人都在种植银杏,有10多亩的育苗基地,育苗技术十分成熟。目前,近1000棵银杏正茁壮成长。两年前,来自都江堰的商贩曾出价30万元购买他的百年“银杏王”,他都没有舍得卖。“银杏是青川的特产,我舍不得卖到外地,要让它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据了解,李朝荣的银杏全部在县内实现自销,一棵近30多年树龄的银杏卖价达到了18万。他盘算着下一步,除了扩大银杏种植,还要重新拾起放弃多年的木耳、香菇种植,同时再在山林里放养一批黄羊,发展多个产业,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

        农民从大山里“提款

        【镜头】

        当下,正值黑木耳采摘时节。在阳光的照耀下,燕子村食用菌产业园里,千亩耳海闪烁着银光,燕子村致富带头人、原明水村党支部书记洪仕高正和工人们将采摘下的一筐筐木耳,源源不断地运往加工基地,走向各地市场。尽管他们几乎天天是日出而作、日落才归,忙得不亦乐乎,但看到流金淌银的千亩耳海,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农民要感到幸福,最核心问题就是要富起来。目前,我县正着力打造生态产品基地县,在实施特困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因地适宜地推进产业增收致富工程,发挥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林畜、林禽、林果及菌类种植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罗云如是说。【侧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楼子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进江油人胥兴华在燕子村发展袋料香菇和椴木木耳,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办起了食用菌产业园,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发展椴木木耳10万棒,当地村民则在自己出租的土地上当起了产业工人,家门口即可打工挣钱。村民们在数着一沓沓的钞票时,也跟业主胥兴华学到了种植技术,可谓是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对此,燕子村村民尤顺菊最有发言权。7月中旬,记者在该村采访时,他正在香菇大棚里采摘香菇。“今天不错,又采了60多斤香菇,30多斤木耳。除去投入啥的,今年我大概有个五六万的收入。”尤顺菊高兴地说。

        据了解,楼子乡迄今共发展椴木黑木耳54万棒,袋料香菇208万袋,竹荪103亩。其中,建成8万袋袋料香菇基地1个。

        凤凰筑巢引百鸟,涓涓细流成大河。在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同时,楼子乡还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根据“全域核桃银杏、户户生态养殖”的工作思路,他们紧紧抓住整村推荐项目实施机遇,栽植银杏达15万株,银杏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为全乡风景银杏林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栽植核桃1500亩,山桐子5320亩,并建成了30亩的山桐子育苗基地。他们还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组织带动全乡126户农户种植了400多亩魔芋。他们引起了“任我行”网站并与其深度合作,使燕子村获赠1万多株良种板栗。同时,该乡加大了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力度,巩固提升了明水土鸡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土鸡16500只;养殖生猪1633头;发展黄羊养殖大户6户,养殖规模达5000余只。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村民还与市场衔接搞起了观赏鱼、娃娃鱼等特色养殖……全乡产业发展呈现出“长短结合、异彩纷呈”,每一项都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楼子乡党委书记贾志勇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全乡农民人均收入有望增长1500元,达到7500元。

        唤醒了“沉睡”的大山

        【镜头】

        在乡长陈林忠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沿着一条条整洁的硬化路面在燕子村走访。除了绿化、硬化的漂亮外,河流两岸的每个聚居点之间都有一座横跨河流两岸的桥梁相连,有了它,村民们不用再拴着绳子、摸着石头过河,洪水季节砍树横在河两岸、人人争过独木桥的历史也一去不返,家家户户的小汽车在平坦的乡道上来回穿梭。【乡音】

        晴天河当路,雨天路当河。这是对过去燕子村真实的写照。两年前,燕子村仅有一条烂泥路,村民要把土特产拉出去卖,一个来回要两天时间。村民任思华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村民尚洪雪准备把辛苦养殖了一年的大肥猪拉到竹园镇去卖,雇请了村里的8个壮年劳力抬。由于当时没有路,他们一路都在悬崖峭壁上攀爬,不幸的是,路程走了不到一半,连人带猪从山上摔了下来,所幸几个人抓住树枝只受点轻伤,而肥猪却掉下悬崖摔死了。为此,南洪雪伤心得哭了很长时间。

        “路修好了,办事方便了,要做的事就多了。”任华思高兴的对记者说,现在通往燕子乡是一条宽3.5米、长8.8公里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坐车到竹园一个来回只需20多分钟。【侧记】

        “修建这条路,有全村老百姓的艰辛努力,更有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燕子村党支部书记宋永兵说,在道路修建规划上正好途经该村老支书洪仕高的一口两百多平米的鱼塘和一块约两分面积的自留地,当乡上派干部给他做工作时,这位老支书爽快的说,我的工作不用做,修路是好事,更是全村人的大事,该占就占吧!在修路过程中他家的一棵脸盆粗的银杏树也被毁,曾有人出25万都没卖,大家都为他感到心疼,他却说只要路通了,一棵树算啥子嘛……

        正是因为干群一心,修建这条路仅用了短短103天。这条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坑洼不平的泥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成了村里人产业致富的快速通道。据介绍,两年时间里,全乡先后硬化了马鞍村竹塔子至老房子5.12公里村道、燕子村孟江口至马家院2.54公里村道、两河口至石漕坪道路1.35公里、洪坝里安置点道路0.4公里,新修燕子村岔头垭社石漕坪至岔头垭社道2公里、维修全乡村道社道71公里。如今,一条条水泥路在楼子乡山间延伸,加快了边远山区产业发展、困难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步伐。

        “特困村扶贫开发的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都是来自不易,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重要工程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贾志勇告诉记者,“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让乡纪委、村级廉勤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据燕子村廉勤委主任姚文和介绍,在燕子村特困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楼子乡村两级专门成立了高山移民组、产业发展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塑造组,由四个组负责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完毕后,各组实行交叉验收,确保了项目进展顺利,验收在干部群众的朴素监督下进行,所有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群访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取得了上级领导放心、当地群众满意的效果,将一条条致富道路与家家户户密切相连。

        “过去,我们家发展木耳产业,种植银杏树,收入在当时来说已相当可观,只是由于路不通,电不通,信息不畅,有钱无处花,有钱不能花,颇感憋屈。”李朝荣是燕子村90年代“万元户”之一,但他却没有办法赶时髦,想买彩电村里却没电,想买小汽车村里路不通,想用“大哥大”村里没信号,严重挫伤了他和村里人的积极性,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前几年。2012年春,青川县新一轮特困村扶贫开发的春风吹到了燕子村,燕子村的历史从此改写:硬化路直通农家小院大门口,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光网信号覆盖山村,外面的世界近在眼前……

        山里人的“城里范儿

        【镜头】

        “要搬新房子了。”燕子村村民李荣香每天往城里跑,选家具、挑橱具,还专门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副羽毛球拍。李荣香的新家,位于燕子村新居一期工程。该居民点共有15户,71人,远远看去,整个新村俨然是一座现代别墅群,风格鲜明并且每栋房子清一色的川北民居风格:小青瓦、坡屋顶、灰白墙、雕花窗。太阳能光亮工程的实施,让每条通村道路旁,每个村民集中点在漆黑的夜里,也有了与城里一样的浪漫,山里的人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乡音】

        “劳累了一辈子,没想到能享这样的福。”81岁高龄的高如秀老人感叹到,和老房子比起来,在政府补贴支持下建起的新居,“完全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除了外观好看,房子户型也很舒适,家家户户建设面积都达到了200多平米,每种户型都是二层或三层的跃层,有客厅、卧室、卫生间、露台、储藏室等功能分区。房子里,自来水、沼气、给排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样样通。【侧记】

        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是落实县委民生工程之一。

        近年来,根据县上的统一安排,楼子乡将农民新村、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加快了大规模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步伐。在群山中,墙灰瓦人字顶,庭院阁楼带花园的川北民居跃然眼前,这是燕子村高山移民安置点。在修建安置点之前,燕子村还有55户高山居民,那里不通公路,居住也很分散,几乎不具备修路的条件,生活物质就有靠背篼背、扁担挑,村民生活状态显得很原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距离越拉越大。“让这部分老百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乡党委政府在洪坝里和石槽坪规划了两个居民点。出台相关奖补政策,通过多次做工作与村民们达成了搬迁共识。”燕子村党支部书记宋永兵告诉记者,新农房不仅有漂亮的“面子”,还有齐全的“里子”,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设施的配套。煮饭用气、洗澡淋浴、出门就有车等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

        对燕子村的群众来说,家里不一样,家外面也不一样。新村里,建起了医务室、阅览室、幼儿园、小超市,还建起了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到夜晚,村民们涌到广场上跳坝坝舞、唱歌,热闹得不得了。看到自己的村庄在一天天变美,自家的房屋改变了模样,村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现在,我们村环境弄得这么好,住到这里感觉舒适多了,党的政策就是好!做梦都没有想到,政府会这么帮扶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村民刘福思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安置点环境弄得这么好,感觉住在城里一样。

        现如今,燕子村变得梦幻般的美——村路、乡路、社路,条条都是致富路;水通、电通、气通,幸福燕子来敲门。“村里的山珍源源不断销往各地,村里人人当起小老板,坐在家里数票子,油门一踩,开着小汽车进县城、去广元、到成都像是走戚……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美丽的燕子村正朝着梦想翩翩起舞。”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向记者讲述了特困村近年来悄然发生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