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村入画来 ——达州市达川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纪实
初夏时节,走进达州市达川区双庙乡二东村,一栋栋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池塘边。古朴典雅的凉亭外,碧波荡漾的荷叶在微风吹拂下馥郁宜人,令人陶醉。
这是达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二东村因为新村建设走“红”,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不少人慕名而来,在美丽的荷花前留下自己的倩影。
近年来,达川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准确把握丘陵地区发展规律,树立“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带产业”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党政主导、群众主体、合力共建”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路子。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35元。
先期试点强示范
5月23日,达川区赵家镇石垭村组帝源农家乐内热闹非凡。业主马先容说:“一到周末,这里就打挤得很,我们发展了,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种植业。”
石垭村为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通过优惠的条件,吸引业主创立了达川区帝源家庭农场进行试点,农场已流转土地1780余亩,对300亩土地进行了改良,种上葡萄、草莓、黑花生、桑菌,淡水养鱼,几年后将带动村民对周围9800余亩土地进行深度开发。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达川区成立了“达川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在已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建制村设置新村建设公共服务管理岗位1个,具体承担新村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日常工作。全区形成了“主导在区级、责任在乡镇、实施在村社”的新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工作中,达川坚持党政主导,采取先期试点强化示范作用,坚持把关拿总、科学引导、统筹协调,取得明显成效。
科学规划强引领。达川区聘请了省内外一流的专业设计团队,按照“系统性、前瞻性、特色性、安全性”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编制了《达川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住房、生态、旅游等13个单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自然特征等元素,注重与连片扶贫、库区移民、恢复重建、老区建设等规划对接配套,侧重于基础设施功能的提高,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提升。坚持新村点新建、改建(提升)和保护相结合,“建、改、保”始终秉承“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新村气息浓郁化,生产生活便捷化”的理念,突出“小集居、大聚合”的分布格局和“川东人家”的民居风格,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彰显地域风情特色。
着重试点作引领。全区采取“以点示范、串点成线,以线扩面”的方式,率先在产业基础好,群众热情高,示范带动强的双庙乡二东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创新实践出“十统两带” (十统:占地统调、建房统规、资金统筹、队伍统招、材料统购、质量统管、基础统建、房屋统分、产业统育、管理统制;两带: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二东新农村综合体呈现出民居建设“小集中大聚合”、产业发展“小业主大园区”、功能配套“小居地大功能”、基础组织“小阵地大民主”的特征。二东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在该区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模式和样本,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定额补助强激励。全区坚持“政府定额补助,差额群众自筹,金融信贷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一是政府定额补助。区政府给到新村聚居点统一建房的村民补助基础设施1万元/户,每个新村点补助规划设计费8万元、整合涉农项目20万元以上。二是差额群众自筹。政府资金定补后,差额部分通过讲政策、搞比对、算细账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自筹、自借、自贷建房资金。三是金融信贷参与。区政府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为农民建新村提供金融支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项目资金强整合。达川区采取“五大整合”方式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打捆使用到新农村建设。一是集约式整合。把上级安排的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分别实施。二是配套式整合。在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路网、水网、产业发展、畜牧小区、民居、院坝等项目配套安排建设,充分发挥已竣工项目的利用率。三是填充式整合。发挥存量项目的作用,整合与之配套的新项目,使其原有项目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四是融入式整合。在新村建设的必建项目中,单个或几个项目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对纳入整合区内的项目资金进行再次整合,从使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中分别切块一部分到核心区域,集中统筹安排使用。五是参与式整合。对资金量较大,单靠群众筹资筹劳无力解决的项目,整合一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设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群众参与为主体
为了充分利用蓝莓、油牡丹和血橙的可观赏性和采摘的乐趣,木子乡双修村村民新建彩亭5个、游步道5公里,规划发展乡村酒店3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今后游人到该村不仅可以采蓝莓和血橙、观油牡丹,还可以吃农家饭、看天马村的百年“四古”(古黄角树、古宅、古井、古洞)、听双修(修身、修心)的传奇故事。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达川区突出群众主体,坚持群众路线,避免“等、靠、要”,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自主确定方案。在《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群众自主参与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功能配套等工作,群众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民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大胆向设计专家建言献策,将群众的建议意见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形成方案,经新村理事会确认实施。
自主调整用地。坚持“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退出整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土地利用模式,将新村点占用土地与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相结合,打破行政区划界线,等量置换调整土地,差量给予一定资金补偿,解决了新居建设占地问题。
自主筹管资金。群众通过自己筹、亲友帮、银行贷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由理事会财务小组统一存取、监管建房资金,根据进度分期拨付款项,并定期公布上级拨款、群众筹款、施工队划款等相关收支账务信息。
自主监管建设。由村委会发布公告,吸引广大建筑商竞标,然后由村民代表共同商议,从实力、价格、资质、业绩和诚信等方面进行比选确定承建队伍。采取企点对接、分片供给、定点定价定量的方式,保证建材的供需平衡。严格把关工程质量,每个新村聚居点理事会质量监管小组动态监管工程质量。
自主分配房屋。房屋竣工后,由建房理事会组织建房群众,采取验、算、诺、分、管“五步分房法”,在群众逐户验收房屋合格,缴清房屋建设资金,书面承诺不退房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按需分房法”、“先后分房法”等五种方法进行房屋分配。同时划定房主管辖区域和公共区域,建房理事会将房屋四周剩余的土地返租给住户,用于种植蔬菜、瓜果。
自主创新管理。把民间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整合,在新农村综合体组建“新农村帮帮队”,自我管理院落事务,帮助农户突击收种、发展产业,帮助办理婚宴、寿宴、丧葬等红白喜事,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农村空巢现象下青壮劳动力短缺,一家一户想办、必办又难以办好的红白喜事等难题。加强基层民主管理,规范村民行为,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编唱新农村民歌民谣,跳新农村坝坝舞,弘扬“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努力实现新村聚居点社区化、综合体物业化管理。
近几年来,通过运用二东新村建设模式,成功创建了四川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和新农村成片示范县。共建新农村聚居点152个,新农村综合体4个,幸福美丽新村 13 个产业基地10个,有力地促进了美丽新村建设。
产业发展见成效
根据实际和自身优势,达川区制定了以“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乌梅、生猪”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安仁柚、米城贡米、乌梅酒、双椒、达川柑橘”五大特色农产品的农业“5+5”工程发展规划,通过机制创新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东部15个乡镇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特色水果和旅游产业,现有达州脆李基地2万亩、安仁柚基地1万亩、山胡椒基地5000亩;南部11个乡镇规划建设产村一体示范区,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和设施蔬菜,现有蔬菜基地20万亩(占达州城市场63%)、乌梅基地6.5万亩、柑橘基地1万亩、农副产品加工园区1个;西部23个乡镇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柑桔、生猪和旅游业,现有米城贡米基地5万亩、柑橘基地1.7万亩、青花椒基地1万亩和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三大科技园区带动成效明显。建成了双庙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打造双庙乡二东村农耕文化主题园;石梯愉活特色水果示范园,发展柑桔、葡萄等3000亩,培育果苗繁育基地 200亩,年繁育优质果苗100万株以上;百节蔡家坡现代乌梅产业园1500亩,达川乌梅已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乌梅之乡”。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成效显著。全区大春播面89万余亩46万吨,小春播面34.14万亩7.48万吨;常年蔬菜基地2.85万亩,其中创建蔬菜品牌“蜀腾珑”1个;发展水果产业3.6万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完成柑桔品改示范改良3000亩;新发展乌梅2700亩,建成乌梅产业示范园1500亩;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07个,年出栏89万头、肉牛6万头,新创省级以上猪肉产品“秦巴冠一”商标1个,获省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5个。
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突显。规划新发展安仁柚2.6万亩,现已发展4500亩,力争实现年产6万吨、产值2亿元,提升“达安”牌品牌效应;发展优质白茶1.3万亩,升级改造低产茶园520亩,年产白茶350吨。发展“米城”贡米2.76万亩,4个大米样品达到国颁三级以上标准,“米城”贡米已获地理保护标志。达川乌梅已获地理保护标志,达川区被评为中国乌梅之乡,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4)四川农业博览会上,乌梅酒获“特色产品奖”。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12家、区级10家,种养大户4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4家,家庭农场43个;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新村建设美家园
按照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总体目标,达川区突出川东民居“宜聚则聚、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美观质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分段实施,先后建起4个新村聚居点,解决了大部分人住有所居和安全居住的问题,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极大地提升了幸福美丽新村品质。
新村民居建设。秉承“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新村气息浓郁化,生产生活便捷化”的理念,达川区突出“小集居、大聚合”的分布格局和“川东人家”的民居风格,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新村聚居点170个,其中:新建136个、旧村落改造提升34个、古院落保护2个。无论新建新村点还是旧村落改造提升,均由群众自主成立了建房理事会,统筹协调建设中的相关事宜,政府对新村点建设统一实行“定额补助、项目支持”,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尊重了自然,凸显了农村特色。
新村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突出实用性、便民性,对田网、路网、水网和电网进行配套建设,基本形成田成方、土成形、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土地整理21.4万亩、田型调整15.5万亩,整治提灌121座、整治堰塘295口、新建蓄水池386口、衬砌排灌渠系279.6公里,修建田间便道526.4公里,硬化(拓宽)村社道路1790.3公里、修建通户路1425.6公里。
公共服务配套。按照“功能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方便”的原则,配套建设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对建设的170余个新村点着力在村民活动中心、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环卫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方面大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整合涉农项目工作。并制定新村管理办法或村规民约,加强村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和诚信意识教育,做到新村村民自建、自管。全区共建设和完善村幼儿园145所、村民活动中心127个、医疗卫生站122个、文化阅览室124个、健身设施131套、环卫设施127套,便民服务中心122个,专(兼)职上岗人员500余人。(杨辉 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