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服务 情系移民——昭化区移民后扶成效初现纪实

10.11.2014  13:51

      记者    雷德芝


      走进昭化区虎跳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新村美景——家家户户白墙青瓦,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进出村有宽阔的水泥路,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远处的嘉陵江两岸青山倒影其中,如蓝碧绿。
      虎跳镇是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淹没涉及昭化区13个乡镇之一。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任务——短短时间,工程征用房屋面积81.45万平方米,淹没土地总面积82125.2亩,规划搬迁移民13339人、生产安置移民12860人;淹没涉及搬迁6个集镇,复建等级公路70.1公里,大中型桥梁10座,是典型的移民大区。
      昭化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围绕“和谐移民区”建设任务,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目标,坚持扶贫移民结合,助推和谐库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    提早规划
      在实施移民搬迁中,昭化区充分征求和采纳库区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为解决移民“故土难离”的情况,区委区政府组织国土、建设、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深入移民村组实地考察论证,综合地理位置、地质条件、耕作条件、水利电力、对外交通等情况,对初设规划的24个集中居民点进一步优化,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遵循自然条件和群众意愿,最终确定建设了22个集中安置点。
      昭化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彭仕华说:“在移民建房中,坚持注重长远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投入,把移民建房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请武汉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科学合理设计移民房屋户型,编制《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农村移民建房设计图集》发放到移民户,使库区移民建房有统一规划图纸。
      在土地资源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本组、本村、本乡镇内调配土地安置,对原人均土地面积超过1.2亩以上的组,在充分征求组内群众和移民意愿前提下,合理降低标准安置移民。对淹没土地多,移民远迁难度大的村组,通过就近就地开发整理土地,结合项目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落实专门资金进行土地培肥,满足耕作需要。
      同时,结合移民户家庭人员结构和经济状况,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移民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做到“宜非则非、宜农则农”,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不搞盲目选择,充分保障移民安置权利。
      根据初设规划,昭化库区移民专业项目复建投资3.5亿元,新建了70公里等级公路、10座大中型桥梁和约39公里库周机耕道,大大改善库区将来的交通环境,公路通行率、硬化率明显提高。水利项目步伐加快,库区新建的6个集镇和22个安置点,都建设了集中供水设施,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自来水,保证了人畜饮水需要;分散安置饮水困难的移民户,区政府正组织水务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电力通信设施更加完善,凡是移民安置的地方,都是列入“三电”复建规划,相关部门根据移民户需要,保证库区移民户的电力、网络、电话、广播电视光纤接入到户。
            目前,约60%的移民户选择在广元、元坝镇城区购置或修建了新房;约40%的移民户在农村安置区新建住房,库区住房条件全面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据昭化区提供数据显示该区将近6000移民实现进集镇和安置点建房,农村移民城镇化率达到65%,其中,昭化库区通过自建安置点和统一居民点22个,集中安置移民约2000人,迁建6个集镇,进集镇建房安置移民近4000人,加上学校和政府部门,移民集镇人口近万人。
      干部驻点    帮其安心
      干部们说,是因为移民可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挥泪拆家园、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移民群众说,是因为干部可敬!他们进千家门,排千家忧,最忙、最累、最苦,是咱移民的“贴心人”。
      自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昭化区委、区政府就建立了移民工作帮扶机制,实行“县级领导挂移民重点乡、区级部门包移民重点村、乡村干部联重点移民户”的推进办法。
      在决战下闸蓄水阶段,抽调29名县级领导任组长,成立8个移民搬迁安置推进工作组、1个建材供应监管组、1个库周交通工作组、1个卫生防疫工作组、1个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工作组、1个移民接安地协调工作组和1个督查督办工作组,抽调61个区级部门200余人奋战移民工作一线,与村组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主要职责是开展以驻点调研、驻点宣传、驻点帮促、驻点解难、驻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五驻点”帮扶活动。"
      同时,每个部门发放“结对帮扶联系卡”,制定贫困移民户帮扶计划和措施,有力解决了特困、五保移民户搬迁难题,使广大移民切实感受到党的干部在身边,党的工作在身边,党的温暖在身边,推动了移民高效搬迁、阳光搬迁、快速搬迁与和谐搬迁。
      除了干部之外,普通党员也为昭化区移民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在移民搬迁进入攻坚决胜阶段,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移民,昭化区委组织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区开展 “心系搬迁户、情暖百姓心”专项活动,区级各部门组织党员志愿队30余批次,深入移民户家中,帮助移民困难户搬迁,促使移民配合搬迁、加快搬迁。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成立卫生防疫、搬家运输、电力维修、法律服务等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帮助移民解决搬迁运输、居住条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极大地稳定了民心。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局活动以来,昭化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级部门干部长期持续开展回访移民户活动。区委区政府将服务移民群众作为“9+3+3”专项整治行动主体任务,开展定期走访移民户活动,了解移民群众所急、所盼、所怨,倾斜支持移民库区发展,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和诉求,加快移民库区复建项目实施。
      移民难,难在工作千头万绪。政策“千条线”,移民干部就是那根“”。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广大移民干部植根于人民之中,“5+2”、“白+黑”成了工作常态。昭化区切实开展 “千名干部联系移民户活动”。 建立了3个移民工作站、15个移民工作组、12个移民流动党支部、16个流动移民党小组,及时跟进了移民聚居点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行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联村包户制度,采取区级部门干部 “1+1”或“1+n”等方式联户,建立了4603户移民结对帮扶台账,实行县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移民重点户,部门班子成员一对一的联系城区和农村特困移民户,一般干部一对一或一对几联系其他移民户,联动解决了结对联系移民村(社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集中精力    发展产业
      电站下闸蓄水后,昭化区率先编制《亭子口水利枢纽昭化库区区域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库区发展方向,坚持“以水为魂、三产互动”,以“路为脉、基础先行”,“以林为韵、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精准规划,精准扶持,整村推进。为库区的短、中、长期发展绘制了蓝图。
      该规划计划总投资334个亿,涉及库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等四大类项目,覆盖13个移民乡镇92个村607个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移民争取后期扶持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外在的帮助只是短期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让移民富起来,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寻求致富项目,壮大村级经济,我们今后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昭化区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说道。
      为此,昭化区坚持边搬迁边发展,做到移民搬迁一批,产业和项目实施一批,确保移民搬迁有发展项目,有增收门路。
      在智力扶持上,昭化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移民参加省、市专题技能培训班等方式,让每户移民掌握1门技能技术,增强发展能力。从移民搬迁正式启动以来,该区先后组织专家开设培训班40余场次,培训移民5000余人次。
      同时,凡整村、整组完成移民搬迁和集中安置移民村组,及时跟进扶贫项目,重点完善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新建农业灌溉设施,提高耕土地作质量,加快移民搬迁后库周通村、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治理”六到户工程,改善和健全移民安置区基本功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自2011年以来,亭子口库区涉及移民的57个村,仅区扶贫移民局就已安排33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和移民后扶项目,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4645万元。
      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移民部门独家力量,难以全面化解库区移民存在的饮水难、交通难、就业难、发展难等系列问题,难以谋求库区跨越。
      昭化区成立了项目资金争取班子,多渠道争取资金,集中向库区倾斜,综合实施、综合利用、综合受益,以增强移民后扶的力度及效果,形成推进移民后扶工作的“大合唱”。确保每年有5000万到1个亿的项目资金投入库区建设发展。把移民后扶的小项目变为社会广泛支持参与的大工程,全方位推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昭化区已安排到库区项目资金360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和异地搬迁1000万元,基本农田水利建设500万元,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00万元,扶贫项目1400万元,移民后扶项目207万元。
      在虎跳镇三公村累计发展冬枣种植200余亩,在白果乡会果村、朝阳乡南马村等累计发展核桃种植3000余亩,在虎跳镇东沟村、南斗村和三公村累计建设蔬菜大棚30余个,陈江乡雷鸣村和红岩镇广吉村积极引进业主发展露地蔬菜产业,青牛乡团结村积极发展肉羊养殖和渔业养殖,文书村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库区的林果、蔬菜、畜禽和水产等特色产业培育成效初显。
      一个个移民新村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文化广场,水泥马路,学校、幼儿园、超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移民从“要我搬”转变到“我要搬”,深有感触地说:“干部工作到位,打消了移民的顾虑。新家位于市郊,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老人们就医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