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 各有各的奔康路

12.09.2016  12:41

 

西部第一村”宝山村掠影——
人均收入过5万元  集体住别墅
□记者  蒋君芳
        9月24日-25日,全国第十六届“村长”论坛将在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举行,这是该论坛首次在四川举办。
        9月7日,记者走进宝山村,眼前处处都呈现出“倒计时”的忙碌。
        作为“西部第一村”,宝山村将以东道主的身份在论坛上面向全国进行一场自我展示,展示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这里的富庶:去年,宝山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3万元,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乡村里的“现代化”风景
        宝山村9组的村民宋晶,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宝山集团工作。在她的“引导”下,记者来了次简单的“宝山村一日游”。演艺中心、宝山运动中心、宝山国际乡村俱乐部……宋晶一边开着车,一边介绍着车窗外掠过的现代化“风景”。
        在前往宝山村旅游资源太阳湾风景区的途中,刚好经过了宋晶的家。那是一片独栋两层别墅中的一栋,总面积接近400平方米,以红色为主打颜色,设计得很有现代感,每栋别墅都自带独立车库。
        同样住着乡村别墅,村民吕庭芳还有些“不满足”。9月7日中午,记者在她家门前遇到她时,她正和邻居商量房子局部改装的事情,“既然住这么好的别墅,就要住得舒心嘛。
        虽然是局部改,花费也不低,不说换橱柜,光是全屋重新贴墙纸就要上万元。不过她并不担心自己的荷包:一家四口,除了她都在宝山集团工作。“上个月家里人拿到了公司分红,将近6万元,年底还会有其他分红。
        早在十多年前,全体村民就享受了职工退休、医疗补助、子女读书免费、生活用电补贴、种地免费分得化肥薄膜、老年人每月领取茶水费等10多项福利。
旅游业“挤走”工业
        源源不断的福利背后,是让村集体资产越积越厚的坚实产业基础。
        宝山村最初以水电发家,至今第二产业仍然牢牢占据着宝山村的产业龙头地位。不过,在宝山村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业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集团董事长贾卿说,早在90年代初,村上就不断将工业外迁,为的是给旅游业留下生态本地、腾出发展空间。
        宝山温泉度假酒店,是进入宝山村后记者第一眼注意到的建筑。这可不是某个开发商投资所建,而是宝山村自己的财产。类似这样的温泉度假酒店,宝山村一共建了3个,土地,就是腾迁一批高能耗小工厂得来的。
        尽管目前在宝山村的集体资产中,旅游业的产值比重还不到10%,但近5年多时间里,宝山村在旅游建设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了5亿元。“搞旅游业,对村民收入的带动是最大的。”目前,宝山旅游景区已经建成宝山温泉度假区、宝山乡村旅游区、太阳湾景区三大区域。在贾卿的计划表里,宝山村的旅游业将从明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明年我们会启动回龙沟景区的恢复建设,同时把现有的旅游项目往精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比如引入更多的高品质医疗机构,推动康养结合产业的发展等。
记者手记
人才“逆行”的致富力量
        宝山村的富庶,几乎可以视为近年来山村致富探索的样本:始于资源,兴于工业,又在旅游业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但为什么是宝山村,成为了“西部第一村”?
        记者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资源禀赋的效益,还有一大批骨干人才的助力。
        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学子“走出农门走向城市”,在宝山村,一大批在高等院校练就了一身本领的人才,选择了“逆行”:离开城市回到宝山村。财会专业毕业的宋晶,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进入大城市打拼,在她看来,回来是更好的选择,“离家近,村里环境也好,发展空间也大。
        正是这样的“逆行”,让宝山村有着永不枯竭的人才力量,引领着宝山村向前。


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诞生地——
3594名村民都有股权本
□本报记者  袁婧
        进入9月,天气微凉,德阳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却处处呈现出繁忙热闹的景象。易家河坝生态旅游区的迎宾大道正在进行拓宽改造,旅游区内的乡村酒店正在砌砖盖瓦……“对友谊村来说,当前就是要加快景区和村貌打造,让游客来了有耍头,农民致富有盼头。”村支部书记邹顺明说。
        2015年,友谊村人均收入达到14161元。拿着集体资产股权证、变身为“股民”的3594名村民,还比其他村多了一条致富“”:凭股权分红利。
友谊四品”帮群众增收
今天中午两桌变成四桌,每桌按700元的标准弄。”还未走进水都鱼庄农家乐,老板舒军的“大嗓门”就传了出来。
        包括鱼塘在内、占地二十多亩的水都鱼庄,2012年正式开张,是友谊村对外营业的第二家农家乐。
        目前,友谊村农家乐数量达到17家,仅餐饮一项年纯收入可达1100万元。易家河坝生态旅游区解决全村6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
        以垂钓带动的乡村旅游,只是友谊村产业发展的“一品”。“粮食种植、葡萄种植、水产养殖以及乡村旅游,是我们友谊村响当当的‘四品’。”邹顺明说。
        2010年6月,广汉市友谊田园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00亩。10组村民易永琼和丈夫邹青荣两口子,凭借种植“长青”黑珍珠葡萄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不仅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居,而且开上了价值20多万元的汽车。
        去年,借助乡村文化垂钓节、葡萄采摘节等活动,友谊村共接待周边游客23万余人,收入逾千万元。邹顺明透露,今后当地将建设儿童游乐世界,包括无边际游泳池、人造沙滩、戏水捕鱼池、露营基地、特色乡村酒店等生态娱乐项目。
化身“股民”共享分红
        9月9日,在易永琼的家里,她向记者展示了三张红色的股权本,上面分别写着她和丈夫邹青荣、女儿邹怡可的名字,每人3000股资产股。在友谊村,3594名村民持有这样的股权本。
        2014年,友谊村率先开启广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集体资产量化总值1521万元,进行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办理了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
        村集体持股29.11%,剩下70.89%的股权则采用人人均等的方式直接量化到3594名村民头上,每人享有3000元的股份。
        “拿着红本就等着分钱,有啥不好?”易永琼说,以前把鱼塘承包给几十个村民,赚钱的是少数人,现在大家都可以享受到集体资产带来的利益。
        然而,有了股权本,分红却不是次年立即兑现。
        邹顺明说,当初给村民的承诺就是“三年不分红”,因为当前正是景区建设、急需资金的关键时刻。根据约定,到2017年,友谊村3594名村民将获得分红。“前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245万元,到明年可能会更多哟!”易永琼笑着说。
记者手记
要想富,选对人
        “要想富,先修路”。但在采访友谊村过程中,记者的真切感受是,“要想富,选对人”。友谊村选的人,就是他们不约而同、不厌其烦提到的“邹书记”。
        “自己不致富,不配当支书”“大家富了才叫富”……这是邹顺明始终坚信的理念。或许正是在他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带动下,友谊村村民虽不至于一夜暴富,却在产业发展、村落变化的过程中,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最初带领村民养鸭,再到后来鼓励村民种葡萄,又到规划旅游区发展、打造“钓都”知名度,邹顺明不仅是在为村民服务,而且更多地扮演了致富领路人、带头人的角色。
        农村发展选什么样的人做带头人?毫无疑问,谁能为村民办事,谁能带领村民致富,就选谁。


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来了——
种菜也能发家致富
□本报记者  祖明远
        9月8日凌晨4点,鸡鸣声还未响起,绵阳江油市九岭镇中河村的蔬菜地里已开始忙碌。两辆小货车很快就装满了5吨新鲜蔬菜,准备送往长虹职工食堂、江油发电厂等十几个单位。
        这样忙碌的场景,在中和村几乎天天都会出现。这里全村平坝地区的133公顷耕地都种上了蔬菜,却从未愁销。与此相对应的,是村里的富庶: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72元;只有50多人在外经商务工,其余都从事蔬菜种植、销售。
50亩固定设施大棚树起致富榜样
        9月7日,记者开车从中河村里穿过,村道两旁密密麻麻都是大棚,犹如连营一般。
        在90年代,这样的场面简直不可想象。当时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在外地务工。2000年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交通条件改善,中河村开始有人从种蔬菜中尝到甜头。
        但大部分村民还在观望。大家担心的是风险太大:当时村里蔬菜种植用的是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大棚,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一阵大风、一场大雨往往就能让大棚报废。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那年,九岭镇整合了项目资金,在中河村建了3.3公顷水泥骨架大棚,每公顷成本约15万元,建好的大棚交由村民雷兴安等两户承包种植蔬菜。
        设备升级,收获立竿见影。据雷兴安回忆,因为种蔬菜的较少,当年黄瓜收购价达到了3.6元每公斤。
        眼看着带头种植的大户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纷纷跟进。现在全村200公顷耕地,除了丘区的三分之一种粮食外,其余都种了蔬菜,而60%的蔬菜种植采取的都是水泥或钢架结构的大棚。
        据中河村村支书兰友军介绍,蔬菜种植户每年每公顷毛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是过去的10倍。
辐射九岭镇成为蔬菜之乡
        种蔬菜的人多了,村里土地流转费用不断攀升,这迫使种植大户们纷纷向外拓展,在周边流转土地。受他们带动,以中河村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万亩蔬菜种植基地。据九岭镇统计,全镇每年蔬菜产量达到9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已成为绵阳、江油的重要菜篮子基地。
        中河村的繁荣,也面临着挑战。去年,雷兴安的儿子大学毕业,想流转土地搞种植,被他坚决否定了。“种菜赚钱但是也很辛苦,早起晚睡,趁着天气不热干活,而且风险也不低。”雷兴安说,去年霜冻天气给他带来了3万多的种苗损失,至今他仍耿耿于怀。
        那么出路在哪里?雷兴安喜欢看电视的农业节目,也在网上买过山东的种子、农药,他觉得可能是机械化,“看外国都是地里建好作业道,用机器收割,2-3个人就够了,而我们最忙的时候要雇30多个人。
记者手记
致富要有“破冰船
        如中河村一样,抓住城镇化机遇种植蔬菜的村子不在少数,但九岭镇周边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的首推中河村。让中河村脱颖而出的关键,就在大棚升级这一步。
        这一步迈出不容易,难就难在成本上:以一公顷计,竹木结构大棚只需4.5万元,水泥结构的要15万元,钢架结构要超过30万元。在2005年,这足以难住当地所有的种植大户。
        解决办法来自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九岭镇很务实地选择了建设水泥骨架大棚作为示范项目,直接催生出了两个致富模范。让本来还在为成本投入较高、市场前景不明而犹豫的村民,看清了前景。
        事实上,对于致富的路子,村民不缺方向和思路,缺的,就是一个率先尝试的先行者、一艘能打破观望局面的“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