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24.05.2014  09:54

    近年来,旺苍县坚持“加快发展”根本取向,以“还权释能”为核心,把握市场化总体导向和要素优化配置根本要求,强化“全域旺苍”理念,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7+3”综合改革,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理顺农村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到2014年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55元,同比增长13.5%,在全省31个盆周山区排第6位。其中农民财产性收入达到31.7元,同比增长299倍。

 

围绕薄弱抓改革,夯实促进农民增收基础保障

 

狠抓以农村土地为核心的产权确权颁证。坚持以农村“土地”为突破口,按照“先试点、后扩面,先区域、后全域”的基本思路,创新“四个锁定”、“八步工作法”,在黄洋、白水、普济三镇成功试点示范,突出关键环节,精耕“试点”推全局,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农村承包土地改革全面推进。按照“四到户”和“五个一致”要求,统一采用“航拍+调绘+实测”的方式,黄洋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已全面完成,其它34个乡镇、340个村全面实施,预计在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工作;二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坚持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村民代表“四方联动”、协商一致的办法,目前全县已发放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2639个,已占全县总户数的70%;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有序推进。通过清查、核实、公示、登记等方式,全县已完成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外业调查、矢量录入400宗集体用地,颁证工作正有序推进;四是农村房屋产确权颁证有力推进。通过摸底调查、问题梳理、汇总统计、成果公示、法定公告、登记发证和总结完善,已完成全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外业调查35个乡镇99923宗,内业制图43000宗,白水、黄洋、普济、三江宅基地确权颁证已全面完成。五是农村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全面完成。坚持“县领导、乡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全程服务”模式推进,全县集体林权产权颁证10.35万本,林权颁证率达100%;六是农村小型水利产权确权颁证实现全覆盖。坚持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工程,项目补助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户所有;受益农户多或跨区域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补助所形成的资产归用水协会,目前已颁发各类“小农水”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2253个,实现了确权颁证全覆盖。七是农村集体财产产权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坚持集体财产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的原则,对集体生产经营性资产、房屋、公益性资产、负债和所有权正抓紧对全县35个乡镇300多处集体资产产权登记造册、明确权属、全面公示和村民会议确认。八是积极培育产权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农村产权市场“六统一”模式,加快县—乡—村三级交易市场体系网络建设,已组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林权交易服务管理中心”,已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小农水”产权抵押等业务金额达到6.2亿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活力进一步彰显,2014年一季度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31.7元,占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1.8%,农民财产性收入权重同比提高3倍。

 

狠抓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强化供销社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组织发展活力和拓展供销社经营服务领域,围绕县城农副产品流通供给,形成了辐射东河、黄洋等“四镇一乡”农产品农市对接的购销网络体系;围绕鼓城山等旅游线景点,形成了辐射英萃、鼓城等“一镇六乡”的土特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围绕“米仓山茶叶”这一旺苍优势品牌,形成了辐射木门、化龙等“三镇二乡”的米仓山茶叶购销网络体系。依托原有改制企业,采取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形成了辐射白水、普济等“二镇二乡”传统业务营销体系。到目前,全县累计成立由县供销社直接领办的专业合作社37个、流通网络体系430个、社会综合服务社45个、庄稼医院163个,入社农民5120人。

 

狠抓以十大救助制度为依托的农村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坚持 “十大救助制度”为依托,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创新农村医疗卫生、救助、低保、就业、教育等“五位一体”保障机制,构建农村“大网络”和“托底”保障体系,目前全县新型农合参与率达到97.3%、农村低保24500人、农村大病救助28655人、“五保户”2288人集中供养率达52%,累计发放孤儿保障金35.7万元、农村困难群众就业扶持担保贷款1200多万元,带动就业1850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1120人。

 

围绕重点抓改革,确保促进农民增收提速增效

 

突出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坚持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银行”解决农民土地一次性受益的问题,推动农民增收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8.3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全县茶叶、核桃、杜仲规模经营达到110万亩,生猪、羊、土鸡养殖量突破300万头(只)。

 

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持围绕茶叶、核桃、畜牧、杜仲四大主导产业和烟叶、森林蔬菜、蚕桑、大鲵等特色产业,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壮大,全县规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84个,其中省级合作社12个、市级合作社22个,新型家庭农场20个,与全县3.2万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涌现出普济黄花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和木门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典型示范、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黄花山核桃专业合作社探索的“托管”模式,解决了104户206人外出务工和2000亩核桃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探索出了产业发展新路径;木门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强化利益联结,拓展了惠民空间,特别是抓住了全国科技扶贫试点的契机,加快引领企业、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以“茶园折资”让农民“低门槛” 入社,“五户联保”破解农民发展茶叶产业“资金”难题,“高于市场价收购”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两金+两额”“二次返利”让农民分享利润成果,以此带动周边1200多户发展“黄金茶”,规模达到2000亩,占全国黄金茶的1/2。此模式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的充分肯定。

 

突出创新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农民拓展蜕变。农村城镇化、一体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一体化,全面放开城镇户籍限制,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率先在园区综合建设、城镇规模扩容、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等一些领域,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业示范基地、示范一条街等一些区域引导就业农民在城镇落户,重点采取农转非、购房落户、投亲落户等举措,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农村1427户迁移城镇,基本实现了自愿、有序向城镇流动,我县城镇化率提高了1.84个百分点。

 

围绕优势抓改革,力求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突破

 

创新“6541旺苍模式”,引领全省粮食直补政策实现突破。从2007年我县立足新的发展变化要求,坚持“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开展并完成了不同类区3个试点乡镇、覆盖29 个村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完善工作。2010年我县在总结试点乡镇工作基础上,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按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的办法。2013年,我县抓住“全省种粮直接补贴政策试点县”的机遇,成功探索出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即把住“六个关键”、推行“五步工作法”、抓住“四个到位”和实现“一个突破”的“6541”全省粮食直补政策“旺苍模式”,创造性地把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 “普惠制”惠农政策资金开展“同步核查,分别兑付”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旺苍模式”已在全省推行,我县在全省粮食直补政策试点工作目标综合考评中一举夺冠。2013年我县已被纳入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监测体系,并获得全省粮食“丰收杯”奖。

 

创新“532”川东北新样板,引领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突破。坚持“建设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要建成一个小康村”的理念,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主题,强力实施农村基础配套、特色产业支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配套“三个配套”,统筹推进“规划选址、放线定点、建筑风貌、质量监管、奖补标准”“五统一”,加快推进社会化管理、农民素质提升“两个同步”,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基层延伸,高标准打造了西河、普(济)木(门)、北部山区旅游新村等3个示范片和普济秀海、万山檬溪等30个幸福美丽新村,木门镇柳树幸福美丽新村成为“川东北”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个样板。

 

创新“534”综合治贫路径,引领秦巴山区奔康实现新突破。我在综合治贫的过程中,突出基础、产业、社会管理、智力、科技 “五位一体”造血式扶贫,构建了“三大机制”,既把扶贫各类项目、又把与此相关项目充分整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对政府奖补项目,突出群众主体、“一事一议”来推进,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同时,加大项目绩效管理,对作用发挥好的,在后期项目安排上给予奖励性倾斜,促进扶贫项目的发挥。我们在综合治贫中,坚持项目引导扶贫、鼓励社会扶贫、发扬群众主体扶贫,实行差异化精准扶贫,充分整合了各级各方面的扶贫力量、资源、手段,形成了强大合力。到2011年在万山涉及4个村取得了较好的基础上,今年在普济洪江、三溪等10个村推行综合治贫,并采取综合园区模式,强势推进。两年来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6.84万,贫困率降到18.4%。

 

创新农村三大金融创新体系,引领全国金融增收新突破。一是创新互助资金项目。从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财政部在我县龙凤锦屏村开展互助资金项目试点,经8年已扩大到全县86个村,建互助社2362个,累计投入资金169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4053万元,还款3141万元,还款率达100%。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民自身无资金、贷款无抵押”的难题。2007年该项目被国家财政部评为“最佳执行项目”;2009年全国互助资金项目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中部10省及“亚非拉”18国扶贫官员对互助资金项目进行了实地观摩点;2010年我县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确定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减贫培训实地考察基地”。二是创新小额扶贫贷款项目。2009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龙凤、五权、三江启动了全国农村金融创新项目试点,经过5年已扩大到全县10个村,有效破解了“互助社资金较小,产业发展资金较大”现实问题,到目前累计放款216.5万元,还款134.91万元,到期还款率100%,已实现2000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小额扶贫贷款“旺苍经验”已在全省推广。三是创新小额扶贫保险项目。 2011年我县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保监会、中国人寿总部在我县张华镇、龙凤乡等18个互助社启动了全国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到目前此项目已覆盖全县352个行政村,参保人数达20.6万人、互助社社员参保率达80%、投保覆盖率59.9%,保费收入达827.5万元。保险项目实施三年来有效规避了农村家庭因人身意外返贫风险。美国哈佛大学将其列为“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

 

创新科技扶贫新渠道,引领全国跨区域扶贫项目合作新突破。2012年来,在省扶贫局的支持下,我县与南江县开展全国仅有3个科技扶贫项目跨区域协作试点,两县通过签订“三个协作”,形成了项目实施互利双赢模式,并率先在两地优势富硒富锌茶产业实施“六统一”发展机制,探索出有偿流转、土地返包、产值返利、按股分红为核心的茶叶产业促农增收新模式,促进项目区3892人脱贫致富。为全国贫困山区跨区域项目合作、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新路径,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