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继续 探索不停步 就地城镇化靠产业支撑
建成后的集中保障性住房安置小 区——安县白鹤林安置小区全景。
新型农村社区让三水镇村民过上了“准城市化”生活。
马年春节初一至初四,五凤镇就迎来游客11万人次。
在城镇化不断“提速”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这一进程中逐渐浮现的矛盾和问题——城市边缘人的尴尬、产业支撑不足导致的城镇“空城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
有困扰,就有探索。在小城镇的发展中,成德绵三地不断探索着各自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样本”也随之诞生。
成都大邑安仁镇筑巢引凤,吸引了高端人才聚集;德阳广汉三水镇,通过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让村民住上了新居;在绵阳安县,曾经穷困的界牌镇因为项目的落地,集聚了人流物流……
时间在继续,探索不停步。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小镇,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找准新的定位,找到适宜的发展方式,获得新生。
腾挪空间 小城镇身形渐丰满
广汉市三水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正努力打造工业与特色旅游齐头并进的小城镇。
“宋镇长,还能报名申请统建房的名额不?”2月12日,广汉市三水镇镇长宋友一上班就碰到了石观村一对农民夫妇前来咨询。“新的‘双挂’项目还没批下来,请你们耐心等待,还有200多户村民在排队等指标。”宋友解释道。“双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眼下已成为三水人广泛认可的新事物。作为广汉市首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三水镇石观村和光明村安置区项目,不仅让近1200户农民住进了新型农村社区,更让三水场镇的“身形”开始变大。空间腾挪之际,三水正在打造一个2万人口居住、工业与特色旅游齐头并进的小城镇。
内外动力齐推 小城镇变大
石观村11组村民王小明一家3口,去年搬进了“福乐园”安置点。17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水、电、气、路、通讯等配套齐全,王小明觉得自家住得比城里人都宽敞、舒服。“福乐园”正是三水镇实施的“双挂”项目3个安置点中的一个。3个安置点将安置2个村的2000多名村民,而他们原有的宅基地、房前屋后的土地等则被拆旧、整理出耕地。新增669亩耕地的土地指标则拿来与广汉北外乡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所挂钩。“通过城里面建设用地的增值来反哺农村。”宋友介绍,安置点人均占地面积60多平方米,每户能够收到7.6—8万元的补偿金,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资金平均每户4—5万元。
引导农民逐渐向场镇集中居住的同时发展场镇社区,三水计划将安置点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兼顾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该镇党委书记房义勇坦言,3到5年后,场镇人口将从现在的1.1万增加到2万人。
场镇目前仅有3平方公里,要做大城镇,三水一靠“内功”——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二靠“外力”——借助广汉市的全域规划成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的一部分。
带“宝贝”进城无后顾之忧
“巴不得把地都租出去。”29岁的王小明带着一支装修施工队常年在外跑,一年收入四五万,家里近2亩地成了“包袱”。
拆旧复垦出来的669亩地咋个种?村民和村干部们早就达成共识——发展规模化种植或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房义勇这几天正陪着一个外地投资者到石关、光明等村考察,“对方有意带来几千亩的葛根种植。”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放手去城里务工就业。三水本地就有不少企业,场镇周边正在打造一个集垂钓、采摘、观光为一体的3A级景区,也将提供不少就业岗位。
在镇上一家厨房设备制造厂里,光明村25岁的沈丹做着售后工作,每月收入近2000元,一家人也将要搬入“双挂”项目安置点的房子。“我们今后也跟城里人差不多了。”搬到新居后,沈丹的孩子上学将会很方便,走几分钟就到幼儿园,菜市场、医院、商业街等都在“15分钟步行圈”内。
宋友透露,在3个安置点全部建成后,他们将学习成都的做法,对村民的房屋、宅基地进行确权颁证,赋予农民财产权,农民可以拿去做融资、抵押等,“随身带着‘宝贝’,农民就可以安心进城了。”
一个大项目的“蝴蝶效应”
安县界牌镇,全镇2.4万人,超过70%的村民搬进了场镇,村民变成了居民。
安县界牌镇党委书记张兵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可能要“失业”。因为在2月12日的镇党委会上,他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今年绵阳将启动科技城核心区起步区建设,界牌镇内仅“剩下”的四个村和两个社区都被纳入规划,等待统一建设。
说“剩下”,是因为几年前,界牌镇已有4个村被统征。“可能再过几年,界牌镇就没有了。”张兵有些感慨。
近5年,全镇2.4万人,就有超过70%的村民搬进了场镇,村民变成了居民。
“变化始于一个项目的落户,也是这个项目真正成为开启界牌城镇化序幕的‘钥匙’。”张兵说。
项目初到:给村民找个好工作
2009年4月22日, 辽宁华晨汽车集团与安县签署协议,华晨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工业园正式落户安县。总投资15亿元,这也成了当时绵阳地震灾区最大的援建项目。
选址最后落在了界牌镇。
带着期盼,镇上开始了征地拆迁。“面积空前的大,1200多亩,涵盖了4个村,共1.2万村民。”负责具体工作的张春茂,也是该镇党委委员,“但村民们支持率出乎意料的高,不仅因为这是灾后重建项目,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通过项目,看到了希望。”
42岁的村民张宇以前除了种庄稼,就只能打点零工,年收入不超过1万。华晨汽车来了,他参加完镇上的就业培训后,很顺利地进了厂。“一个月少说也能拿到3000元。”最让张宇放心的是,厂里还给每个工人配备了各种福利。
在界牌镇,张宇不是特例。2011年上半年,华晨汽车项目准备投产。镇上干部主动找到企业对接,详细打探了用工需求,同时依据每户村民建立的动态就业档案,组织他们参加培训,让界牌的失地村民优先进厂务工。“一大批村民顺利进厂,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强说。
蝴蝶效应:企业聚集到生活改善
张兵的“胃口”当然不仅仅如此。“华晨就像个引子,通过这个项目能带来更多企业聚集,最好不过。”
这一愿望很快变成现实。2010年7月28日,省政府批准设立安县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开发区。园区选址仍在界牌,涵盖了原先的华晨汽车,规划面积增加到8平方公里。园区一建,企业即来。仅慕名“华晨”而来的汽车配件企业,就增加到了37家。
“蝴蝶效应”还在继续。短短几年间,镇上基础设施变化翻天覆地——35kv变电站,由国家投资1700万元,扩容增压110万千伏安,场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为服务企业新建的物流通道,也让小镇实现了与高速路的直通……曾经的“边界”正在变成“中心”。
“变化最大的就是生活条件。”场镇上已新建3个集中居住小区,征地拆迁的村民都搬了进去。此外,最近两年,镇上有近300个家庭开始自主创业,“鸡毛店”变成了商务宾馆,小卖部变成了连锁超市……
“华晨,带来了界牌镇的第一次蜕变;如今,小镇又将迎来第二场机遇。”而对界牌的未来,张兵还有自己的期望,“必须乘势而上。”
文博小镇吸引人才落户
大邑安仁镇,著名的中国博物馆小镇,中国迄今唯一以文博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旅游小镇。
“安仁有很多称号,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博物馆小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仁镇人民政府镇长陈建刚说,这两个称号最能描绘出安仁自身的特点——中国迄今唯一以文博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旅游小镇。
文博立镇、旅游强镇是安仁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安仁已经拥有刘氏庄园和建川博物馆两个4A级景区。漫步在小镇之内,川西风格的明清建筑,红色年代的博物馆院落……历史的沉淀让世界的目光汇聚在了这里。
然而在安仁汇聚的,不仅仅是游客。
开展培训,授人以渔留住本地人
“大家请看,这是刘文彩公馆的全景图,红色箭头所在处就是您所在的位置……”丁婕是刘文彩公馆的一位解说员,作为一名失地农民,解说员这份工作让她拥有了稳定的收入。
丁婕是在参加了培训之后,获得了这份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安仁共开展就业培训活动120余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次。不仅如此,就业者还可根据自己能力的提升,参加到更高级别的培训中去。
杨永福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的资产管理部经理。杨永福和其他员工一样,在参加工作后,安仁镇对其进行了上岗前的职业培训,随着岗位的一步步提升,他的培训内容也更加深入。“开始教你怎么做保安,现在教你怎么管保安,怎么管物资。”杨永福说。
安仁镇镇长陈建刚介绍,为让更多当地人就地就业,安仁定期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都围绕旅游业的需求来开展。目前,安仁依托文博旅游项目已解决本地及周边就业1.2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项目引人,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2月13日上午9点,陈静一边统计当天的酒店预订数据,一边向酒店服务人员说明今天不能休假的原因。“今天的入住率超过了60%,有人请假的话,人手就调度不过来了。”
陈静去年大学毕业,学习酒店管理的她成功应聘到岷山集团。“公司和一家安仁本地的酒店签了协议,由公司为其提供酒店管理的支持,让我有机会来到这里。”陈静表示,安仁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吸引了她。
实际上吸引陈静的不止是舒适的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陈静对安仁“一见钟情”。镇党委副书记赵晓群介绍,仅去年一年,安仁就吸引了庄泽苑项目、安仁颐乐养生康复中心、幸福田园、中华文化旅游大观园等多个项目的落地,预计总投资超过20亿元。
项目的良好发展,也为进入安仁的高端人才提供了优厚待遇。虽然才大学毕业,但作为酒店管理人员,陈静每月可以拿到5000余元的工资,而在安仁,这并非个例。
安仁下一步的发展,将放在动态项目的增强上。“把资源真正利用起来,吸附更多人气,解决更多就业。”
特色古镇吸引回乡创业人
金堂县五凤镇,成都唯一一个山江古镇,“返乡”的浪潮正在兴起。
“五凤古镇里随便一碗清汤小面都很好吃。”很多到古镇的游客如是说。古镇“千帆楼”茶馆老板卢龙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有个亲戚是成都一家有一百多号连锁店的餐饮企业的总厨,带出的几十个从五凤镇去的徒弟现在很多都回来创业了,能不好吃吗?!”
作为成都十大古镇中最后一个开发的古镇,虽然起步较晚,但因其鲜明的特色旅游资源正在迅速“走红”——这里山、坝、水梯次分布,是成都唯一一个山江古镇。“景区正在吸引本镇农业转移人口和外出务工人群就业创业。”五凤镇镇长唐明介绍,这个后发而起的山江古镇已经成为全镇就地城镇化的最佳载体。(记者冉倩婷)
山江特色定位吸引农民工返乡挣钱
卢龙是五凤镇小凤村人,他在景区内有两栋茶楼、一栋餐饮楼,位于从古镇景区穿流而过的黄水河岸边。游客在水边喝茶休憩,抬头便是一片秀美的青山和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风貌。春节期间,卢龙的茶楼和餐馆日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
2008年初,在外打工十几年的卢龙打定主意回镇上发展。“当时就觉得有山有水的古镇很少,镇上提出要打造山江古镇的时候,就决定回来‘抢口岸’。”现在想来,卢龙对自己有预见性的眼光很是自豪,“照这个发展情况,两年我就能收回所有成本。”
根据五凤镇政府的统计数据,2013年五凤镇累计输出劳动力9015人,约占该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规模向外输出劳动力是西部绝大多数镇乡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五凤镇也不例外。”唐明说。
然而,“返乡”的浪潮正在兴起。“卢龙以及他家亲戚的徒弟们返乡创业就说明了一种大趋势正在形成。”唐明并不担心五凤镇会出现“空城”现象。
实现就地城镇化挨家挨户算笔账
在唐明看来,五凤镇就地城镇化目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转变当地人的观念。
“五凤镇为深丘丘陵地貌,多数农民不愿从山上下来,因为他们觉得城镇的生活成本要高一些。”唐明说,其实“下山”后就业机会也增多了,在景区光是洗盘子就能每个月挣1500,工资收入远远超过进城增加的成本。
这两年,随着来古镇游玩的游客的增加,从事与旅游有关工作的“下山”农民也真正挣到了钱,这也让还留在山上的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五凤镇最近针对全镇农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让在景区做生意的雇主们很高兴——1200多户都愿意搬进新场镇,这将解决景区里各种服务业都紧缺人手的情况。
五凤镇盛产水蜜桃,一到花季桃花满山,境内河流总长度23.4千米,还拥有千年码头文化、多种移民文化等。“这些优质资源都将成为五凤古镇的竞争力,山江特色的古镇旅游产业将作为五凤镇实现全镇就地城镇化的核心支撑。”唐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