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主动适应新常态 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
2014年,中国改革再出发元年。敢为天下先的四川人,努力走在全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前列。
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四川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省将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稳中求进谋发展,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带着这些问题,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记者专访了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
去年四川省“三农”工作成绩斐然但仍面临困难挑战
四川农村日报: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形势,我省“三农”工作谋定而后动,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还面临着哪些困难与挑战?
李昌平:2014年,我省“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主题,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深入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实现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稳中求进增添了底气,赢得了主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实现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大幅增收的目标更加困难。粮食产量在历史高位下继续增产难度很大。而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增加农业补贴都已经到了“天花板”,农业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受损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两个“紧箍咒”,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极限,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受到影响,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较之于全国,四川减贫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四大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内外贫困人口还有500多万,要补齐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时间紧、任务重。
三是“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更加尖锐。作为人口大省,四川老龄化比全国来得快,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攻坚克难的挑战更加严峻。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下深水涉险滩的时候,这是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事项正在试点,要求很高,责任重大。必须敢于担当,才能迎接挑战。
农村改革总体设计和布局基本完成确保改革元年起好步开好局
四川农村日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从未止步。2014是中国改革再出发元年,我省努力走在全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前列,有哪些突出亮点和创新举措?
李昌平:省委专门成立了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经过一年的工作,已经有5个专项改革方案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印发实施,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3个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专项小组还审议和审定了《关于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16个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形成了《征地制度改革》等一批调研报告。编制了到2020年的农业农村体制改革规划,基本完成农村改革总体设计和规划布局,确保了改革元年起好步开好局。
去年9月召开了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农村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兵和突破口,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以确权颁证为基础,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经营权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推进涉农资金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五大行动”
四川农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新农村建设要“禁挖山、不填湖、慎砍树、少拆房”,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如何?亮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
李昌平:近年来,我省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在全国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典型。
2014年,全省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2021个,建成新村聚居点7269个,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30742个,其中新建15518个,改造15224个。统筹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三大板块”建设;“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农村住房建设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62.5亿元,开工52.1万户,竣工36.99万户。
我们坚持的思路是:把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把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统筹起来打造;把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协调起来谋划;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起来实施。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
要整体把握 “建改保”三种形式。“建”要充分考虑村庄合并和就地就近城镇化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建成空心村和造成农村住房闲置。“改”必须把旧村落改造提升作为新村建设的重要方式,注重与环境相适应,注重功能配套完善。“保”重在保护特色和风貌,重点开展传统村落民居普查,编制传统村落民居保护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
同时,全省要以农村廉租房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扶贫解困行动的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县(市、区)。要加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全面开展传统村落民居普查,摸清家底,锁定保护对象。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组织编制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培育四川乡村旅游形象,推动我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减贫目标圆满完成助农增收考核将持续逗硬
四川农村日报:助农增收是各级政府的大事、难事,去年我省在扶贫减贫、助农增收方面有何新举措、新经验?“农民增收工作书记县长负责制”实施情况如何?
李昌平:助农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靠传统的“大水漫灌”已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所以,我们创新了改进贫困县考核办法、实施精准扶贫、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社会参与等“六大机制”,效果非常明显,去年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29.6万人,完成年度减贫目标的108%。
我们把增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按季召开例会,通报情况,研判形势,研究措施,切实加大领导力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分类指导,相继召开川西南山区、川东北片区、乌蒙山片区和高原牧区增收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广好思路、好做法,不断强化助农增收工作。
农民增收工作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从2013年开始,我省实行了农民增收工作书记县长负责制。从实施效果看,这个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各地抓“三农”工作、助农民增收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性,强化了各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中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工作导向。这是一项刚性的制度,必须严格实施,去年省委农村工作会上,5个类区排位最后一位的县(市、区)书记作了大会述职,在全省进行了通报。今后,述职和一系列考核结果的应用措施依然会逗硬。
改革试验建设重点已部署关键领域将先行先试
四川农村日报:农业部等部门日前联合批复了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我省有4个市(区、县)位列其中。接下来,我省将如何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工作?
李昌平:启动改革试验区试点,主要立足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突出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聚焦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省委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着力在那些过去很少触及还没有破题的关键领域,先行先试、超前探索、力求突破。试验中要坚持统筹谋划、大胆突破、守住底线三条原则,重大改革事项实行严格报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
去年12月26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当前,试验区都有先行先试的冲动,都有抓出成效的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任务区相继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实际细化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实验范围,确定了重点区域。省直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具体支持意见。可以讲,实验区的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了共识,都有责任状、路线图、时间表。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一步推进重点改革事项
四川农村日报: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省将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重点推进哪几项主要任务?我省的“三农”工作又将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稳中求进谋发展?
李昌平: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好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上述目标,还得靠改革创新。今年,我们既要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指导意见的落实,还要出台一批新的改革方案和意见,重点抓好以下改革事项的推进。
加快推进确权颁证,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多种形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涉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