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穷根奔富路

29.12.2014  17:26

——高县扶贫移民局凝心聚力推进扶贫开发

 

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高县扶贫移民局以“干群连心、产业连片、乌蒙扶贫展新颜”为创建主题,以“五强五优”为创建目标,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建设,35438名贫困农民陆续摘掉穷帽、拔除穷根,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富裕生活,全县人均纯收人由过去不足6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939元。扶贫移民局党组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班子被评为“四好班子”,局机关创建为“党建.效能”双争先联创行动“示范部门”。

                【新思路】整村推进,形成“拳头效应

一排排新修的砖房错落有致,一垄垄茶树绿意盎然,老人们悠闲地谈笑,学生们书声琅琅……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绝对不会相信这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会出现在三年前还是产业无、路不通、收入低的穷村--大窝镇大屋村。然而,这只是该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一个缩影。

顺百姓意,规划新样子。县扶贫移民局通过反复调研,针对大屋村班子有战斗力,农民脱贫愿意强烈,区位优势明显,生态植被好,适宜种茶等特点,明确了“主导产业强村、科技服务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生态茶园、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列入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把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老年公寓等项目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目标。

种致富茶,企业领路子。高县扶贫部门坚持主导产业是农民脱贫的主心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茶产业,引进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建设“大雁岭”茶叶科技示范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带动1万亩基地农户年增收5000万元,300余名劳动力务工收入1000万元。“以前,这里有少量茶叶,是外面来的商贩收,随便给个价,独芽最高卖过35元,而今年,早白尖茶业收购价达到了70元,平均都在50元左右。”村民王圣才说。

建新农村,过上好日子。高县扶贫部门积极响应群众高山生活条件的要求,把目光放在新村建设上。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规划建设投资近200万元,集中40户,给排水设施、入户道路配套的豆沙坝新农村集中居住点。“争取今年在新房子里过春节!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坦。”村民李时银说。同时投入100多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楼正在加紧建设,幼儿园、村卫生室建设进展顺利,宜宾城区已开通到大屋村的公交车,终点站设在豆沙坝,首届大屋村春节联欢会在豆沙坝广场举行。

            【新举措】产业扶贫,实现“造血共赢

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高县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多措并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一个有资源、但没有变成财富,有交通、但不便捷的山区县,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这是摆在高县扶贫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一道方程式。他们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的思路,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为引领,积极融入四川省“南茶北草”产业布局,按照山区茶叶、丘陵蚕桑、河谷竹业三大产业经济带布局和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茶叶种植贫困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特色主导产业。

广开科技培训,推广适用技术。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高县坚持“科技扶贫”的发展思路,有效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广泛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产业项目区劳动力水平,产业扶贫效益大幅提升。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产业扶贫中,高县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来抓。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跨乡联村多村茶叶产业连片开发。2011年至2013年,相继实施了可久—落润、大窝—双河、潆溪—来复3个茶叶连片开发项目,新建茶园2.9万亩,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形成了三大片区15万亩的连片茶叶产业规模,形成了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2014年,在文江镇、沙河镇启动实施两个产业连片开发项目,将在文江镇集中发展连片茶叶产业2000亩、核桃产业1000亩,在沙河镇发展柠檬产业4200亩,大力打造贫困山区增收主导特色产业。 

              【新支点】整合资源,筑牢“发展基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著名诗句,高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对此感受颇为深刻。多年来,他们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了合力推进扶贫事业的强大力量。

  整合帮扶资源。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先后有民革省委、成都理工大学、中信银行成都分行、宜宾市委宣传部等20余家省市级单位、103个县级部门(单位)参与高县定点扶贫工作,帮扶贫困村136个。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共开展帮扶8300余人次,部门直接捐款(捐物)1020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045万元,技能培训55000余人次。高县还积极探索建立校地结合、银地结合等定点扶贫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省、市定点扶贫单位智力、人力资源优势,为贫困村引进项目、提供信息等。

整合扶贫资金。县政府成立涉农资金项目整合领导小组统筹整合资源,按照“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现代农业、新村建设等涉农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整合,做到扶贫连片开发哪个片区,部门的相关建设项目跟进到那个片区,确保土地整理、农村能源等建设项目向片区倾斜。自2011年来,在扶贫开发项目中整合了交通、国土、农业、水务、文体等14个单位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6700余万元,连片扶贫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得到配套建设,有力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整合监管力量。高县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方法,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群众监督员制度和信息通报等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公开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扶贫工程建成真正惠及民生的“阳光工程”,为实现全县48852名贫困人口与全县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新机制】奋力突破  推动“跨越发展

高县扶贫移民部门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基层”的总体要求,始终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

实施干群连心工程。健全了党员联系特困片区和困难群众制度。支部党员随扶贫攻坚规划进程,分别对口联系全县50个贫困村、服务13244名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基础改善、能力提升、劳务输出等途径,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建立覆盖县乡扶贫移民工作网络,通过门户网站、聘请社会监督员、干部走基层等方式,广泛收集贫困群众意见建议,逐项制定措施,切实进行整改,使扶贫服务更好地接近群众、亲近群众。

落实包干负责机制。建立了党员 “分片包干”责任制、重大项目责任制。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和责任项目,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随项目走,随项目实施区域全面深入乡、村、组、户第一线,零距离服务到村到户,把服务工作做实做出群众满意的实效。

抓好城乡共建工程。深入推进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着力构建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建立村级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目前已在贫困村、后进村建立扶贫互助社44个,互助资金总额772万元,发放小额贷款867万元,扶持农户1240户,及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急需的产业发展、生活改善等问题,锻炼和提高了村两委的战斗力。

艰辛扶贫路,奋进化彩虹。昔日贫困的高县山乡,如今满是希望的曙光。2013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939元,比2010年净增3216元。盛世伟业,宏图再展,高县人民正在扶贫开发的阳光大道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