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多元化突破 新业态助农增收谱新篇

12.05.2015  15:27

(通讯员 杨承将)近年来,旺苍坚持把破解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拓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力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村健康养老、农村文化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出了农民增收新增长点,2014年我县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全县累计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9个、农业创意园区2个、文化创意园3个、旅游乡村星级酒店30个、农家乐200多家和家庭农场、农村服务超市等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540多个,从业人员由2010年3.03万增加到7.12万人。一季度,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33元,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0.8个百分点。全县乡村旅游、农业服务业收入达到3.09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812元,占一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方式加快转型、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突出景园一体,做优休闲观光农业。 坚持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既是农民增收示范区,也是一个优美景区的建设理念,积极拓展园区休闲观光、文化养生、绿化美化功能。在木门现代农业园区,我们依托千年古镇、木门会议会址、柳树新型社区等旅游资源,配套建成了300亩牡丹园、200亩荷塘、千亩智慧黄茶、万亩有机绿茶、3个红色旅游示范新村、6家星级生态农家乐(农庄)、千吨茶叶加工、多功能可视农业为一体的吃、住、玩、品、赏全方位的综合功能旅游区,使其成为县内外游客休闲度假、修心养性的“后花园”;在西河高新农业示范区配套发展了紫薇、银杏、摇钱树等名贵花卉350亩、高档苗木530亩、优质核桃8300亩、设施农业1000亩、农家乐5家,八方游客可以尽情吃在其中、玩在其中。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木门茶博园、高阳茶文化特色园、西河农业科技园、花香自来休闲园、三合文化创意园、唐家河民俗文化园等景园一体、文园一体特色园14个,带动餐饮、住宿、服务等新业态就业人员3500多人,年均接待游客4.7万人次,实现产值3.78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 夯实新村载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立足建设一个新村就是打造一个生态景点的目标,大力拓展新村生态、娱乐、避暑等综合功能,引导农民增收转型。在木门柳树新村配套建设了生态绿化、廉心荷塘、文化广场、庭院特色文化等旅游设施,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乡村旅店、旅游向导、接待服务等工作,每年接待实地写生、避暑观光、租赁客房等游客1200多人,促进农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目前全县建成了122个新村、86个新村聚居点,促进了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追求生态、休闲体验等新村旅游经济,特色餐饮、旅游产品加工等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从业就业人员达到2300多人,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 做实产业化经营,激发农民创业激情。 充分挖掘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条、加工链、销售流通链,形成全产业链,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受益增收。一是农业“两个主体”带动促农增收。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通过茶叶精深加工上联22.6万亩茶叶生产基地,下联12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2.2万农民发展茶叶产业;格瑞生物有限公司通过魔芋精深加工带动1.2万农民、8个农民魔芋专业合作社发展魔芋3万亩,促农增收2000元以上。到目前全县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416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52家,新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2个,国家、省市县农民专合组织55家,通过订单农业、产业托管、土地入股、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全县6.3万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二是家庭农场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天星乡乐洋土鸡养殖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乡镇20多户农民发展土鸡养殖,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只,同时与养殖农户在成都西南畜禽市场设立“直销店”和“网上专店”,把土鸡卖到了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2万元以上。到目前我县建成家庭养殖农场、家庭牧场、家庭特色种植农场等家庭农场120个,就近解决600多人就业。三是农村电商改变农产品销售模式。我县主要领导带领县级相关部门先后到成都、资中考察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情况后,我县将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强强联合,组建电子网络平台、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打造“电商平台一条街”,实现乡村物流、有机品牌、农副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大网站形成现代农业大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四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商贸、原料供应等二三产业。到一季度末,全县从事产业化配套二三产业人数达到3400人、同比增长2.6%,实现产值1630万元、同比增长4.6%。

 

(四) 加强社会化服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坚持走农业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路径,促进农村文化、农村养老、农业服务等产业发展,让它们真正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兴业态。一是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抓住潜在市场需求,我县把有意愿从事农村文化事业的农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集中培训,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员,形成县—乡镇--村社有偿服务、培训、演出为一体的产业链,把农民的自身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到一季度末全县从事农村文化产业人员达到1050人,增长2.3%。二是加快建设农业服务标准化超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村服务标准化超市300多个,通过对农民生产、生活、产业发展、农资农技等标准化服务,涌现出农业设施售后服务、农资服务、沼气维修、农村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等新业态,新增1300多名农民就业增收。三是强化农村均等化服务,有效降低农民办事成本。通过打造“农民生活半小时服务圈”,强化农村“1+6”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有效节约群众办事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到目前全县建成“1+6”公共服务中心132个,每年为群众节约成本达到8900万元以上。四是深化供销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土特产品购销网络体系、米仓山茶叶购销网络体系和传统业务营销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全县累计成立由县供销社直接领办的专业合作社37个、流通网络体系430个、社会综合服务社45个、庄稼医院163个,入社农民5120人。五是加快农村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探索推行“业主+政府岗位补贴”农村养老模式,把农村老弱病残的贫困农户,实行统一集中供养,组建了12个农村敬老院、34个农村幸福院和15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效解决了农村1322人养老问题,真正让农民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五) 加快农村改革,催生农民增收新业态。 通过赋权颁证,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真正释放财产增值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坚持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银行”解决农民土地一次性受益的问题,盘活土地、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权、“小农水”产权抵押和林农联保等信贷业务,到一季度末全县已办理信贷业务累计已达6.2亿元,农民增收活力得到有力释放,全县累计流转土地、林地28.2万亩,建成茶叶、核桃、杜仲等种植业突破110万亩、畜牧养殖总量突破300万头(只),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38.8元,同比增长28.6%。二是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黄花山核桃专业合作社核桃“托管”模式探索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破解了发展核桃产业“缺劳力、缺技术”的难题;木门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进社,探索出了强化利益联结、拓展惠民空间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是探索推行农村金融创新。创新互助资金项目,目前已扩大到全县29个乡镇、86个村,建互助社2394个,通过信用联保,风险共担的机制,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民缺资金、贷款无抵押”的难题。创新小额扶贫贷款项目,互助资金项目与金融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抵押三者利益联结方式,实施农村小额扶贫贷款,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壮大农村产业发展扶持能力,在2009年龙凤、五权、三江启动全国农村金融创新项目试点,历经5年的实施已扩大到全县10个村,有效破解了“互助社资金较小,产业发展资金较大”现实问题,农村小额扶贫贷款“旺苍经验”已在全省推广。创新小额扶贫保险项目,2011年我县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保监会、中国人寿总部在张华镇、龙凤乡等18个互助社启动了全国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目前已覆盖全县352个行政村,参保人数达20.6万人、互助社社员参保率达80%,有效规避了600多个农村家庭因人身意外返贫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将其列为“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率先在园区综合建设、城镇规模扩容、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等领域,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业示范基地、示范一条街等区域引导就业农民在城镇落户,到一季度末全县累计有1427户农民举家迁移城镇。五是探索涉农项目管护新机制,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管护机制,让股份农户长期受益。我县高阳镇虎垭村把12处水利设施折资量化到由24户农户组建的虎垭用水管理协会,再由用水协会集中股份240万元一次性投向虎垭万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到一季度末24户农户从园区得到二次返利28.8万元,户均达到1.2万元。

 

建立保障机制,推进新业态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民增收新业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村综合部门协调服务、涉农部门各司其责,乡镇盯紧目标抓落实的农民增收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多元投入。建立了“财政资金撬动+整合项目投入、引进业主投入、引导农户投入、创新金融支持”的“1+4”投入机制,确保县财政今年投入助农增收资金达2亿元以上、农户投入1.5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1亿元以上。三是强化利益联结。建立完善了“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托管、订单合同、利润返还、土地入股等多元化分配机制,开辟了农户土地租金、产业园区务工、二次返利等多元化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