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四川保障改善民生和扶贫开发综述:筑牢民生之本 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 江芸涵 李淼
岁寒更知春意浓。
倪守兵,成都体育学院大四学生,受益于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创建的体育文化公司2014年走上正轨;王壁珍,资阳市雁江区雁南社区低保户,2014年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60元;尼麦,甘孜州色达中学初二学生,在教室里用上了政府统一配发的取暖器,这个冬季上学不再寒冷……
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大小凉山,无数百姓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都体现四川2014年的民生答卷——全省上下把保障改善民生和扶贫开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民生实惠可亲可感。
这一年,全省共免除80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年人均提高40元,366所符合要求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这一年,全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 112458套,改造危旧房棚户区406170套,还有21713户居民住进“彝家新寨”,129.6万农村贫困户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这一年,全省解决了424.27万农村人口和51.1万名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公路安全护栏12824.2公里,改善乡村公路4375.5公里……
免除、提高、新建、解决,我省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变化,给人以信心与向上的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政策暖心 民生工程交出满分成绩单
2014年画上句号,省委、省政府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出炉,承诺全部兑现。
全省2014年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122个小项和1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且多数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这份民生答卷来之不易。
2014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在一系列暖心政策举措的守护下,蜀中百姓始终在温暖中前行,这是因为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发出斩钉截铁的声音: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始终坚持既要看总量、又要看人均,既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正是基于这样的民生理念,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通过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构建基本民生保障网。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可持续的原则,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最急盼的民生问题”。
年终财政报盘,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19件民生实事,各级预算执行总额1615.75亿元,完成资金计划安排总额1241.32亿元的130.16%。374.43亿元的资金增长,超三成的增幅,有力彰显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
贫困人口多且面广、程度深,是我省不得不面对的特殊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
省委站在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小康抓扶贫、着眼大局抓扶贫,区域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两轮”驱动,2014年打响了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目标锁定,全省扶贫攻坚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逐个区域研究推进;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先后12次研究扶贫开发改革创新……
4月,我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出炉,全年片区实施规划完成投资2233.89亿元,行业部门完成投资811.13亿元;索玛花怒放时节,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实施,为斩断“穷根”,去年仅省以上就新增投入12.19亿元;基础、产业、新村、能力再到生态,“五大扶贫工程”为脱贫铸就“钢筋铁骨”……
破冰前行,最终奋力“跨栏”。去年全省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40多亿元,减贫120万人以上。
“蛋糕”分好 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民生优先不是新理念,但是民生追求永无止境。省委的思路很清晰,在把民生“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改善民生坚持从老百姓所急所需所盼入手,继续实施重点民生工程,逐年加大民生投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守住保基本的底线。”从扶贫开发攻坚战到更广领域的“十项民生工程”,均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时针拨回去年1月,《2014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19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出炉,明确了全年的民生工作主线: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展教育惠民政策,继续抓好区域性特殊民生项目,更加注重社会保障。
从我省2014年财政资金流向看,社会保障工程、百姓安居工程、教育助学工程和民生基础设施工程位居前列,分别达到418.83亿元、174.06亿元、167.47亿元和149.09亿元。梳理19件民生实事,6件属于或涉及教育,3件涉及安居,两件属于卫生。实行免费婚前体检、建设1万公里公路安全护栏等则是首次被列入。
2014年春天,翘首以盼的彝乡贫困群众迎来好政策,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实施“十项扶贫工程”——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不再遥远。
以问题为导向,瞄准贫困根源,根本性解决贫困群众民生和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比照藏区“9+3”计划,去年,5000名彝区中职生首次免费坐进内地课堂;6135名贫困家庭脑瘫儿童接受了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康复服务;对建档困难职工提供每人每年300元至1000元生活和医疗救助……
民生情怀的表达,不必气势如虹,亦不必浮夸绚烂。它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切实在的朴素。
这种“朴素”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去年开始实施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一大特点就是“勤俭办学、聚焦薄弱”,主要面向农村,把补短板、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支持市县解决大班额、食堂建设、教学实验仪器和图书等办学条件上存在的问题。
这种“朴素”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修订后的《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去年5月1日起实施,老百姓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从以前的6项扩大到10项,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的门槛,扩大了覆盖面。而且,为巩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之一的“法律援助一小时服务圈”建设成果,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等也被写进新《条例》。
这种“朴素”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源头活水。去年10月1日,我省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实施分级诊疗,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真正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百姓期盼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从阿坝县驱车前往红原县,地势由山地向高原过渡,坡度变化越来越大。司机隆彬是当地人,他说,以前走这条路,行进在大山大河、悬崖峭壁之间,心里总是“悬起的”。就在去年,红原县在临水临崖3米以上路段均安装了缆索护栏和波形护栏等防护措施。“现在跑起来安心多了。”隆彬感叹。
项项民生工程,件件对应省情,由此生发的实惠和福祉,也都是群众可知可见可感可享受的便利与幸福。之所以能够精准地把脉民愿,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之“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四川探索分不开。
用脚步缩短距离、丈量作风,用真心换真情,在心灵上贴近群众。
省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
把精力放在基层、排忧解难,忙到群众心坎上,以真情付出温暖群众。
全省300多万党员干部把贫困群体作为重点关爱对象,结成联系帮扶对子220余万个,结合城市“双报到”、农村台账“走基层”、灾区藏区“结对认亲”等活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送服务。
民生工程是场不折不扣的硬仗,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在全国率先布局农村廉租房建设,政府兜底统一规划新建之外,更多将盘活现有农村闲置住房资源,把租赁与置换作为农村廉租房主要来源。
——更注重群众主体作用。在“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中,鼓励“群众自主、政府支持”的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方式,以及“一村一议”、“投工投劳”等农房建设方式。
——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参保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养老保险上,实现待遇标准一致和同步增长。
——对症下药突出针对性。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我省精准扶贫实现历史性变革突破,不仅扶贫对象明确到村到户到人,减贫帮扶人员也实现到户到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还被列入年度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迎着企盼与渴望的目光,2015年再出发,“大民生”化作一个个小项,将在不同的“点”上开花结果,带给人们更多的欣喜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