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铸就大跨越——昭化区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16.10.2015  09:42

广元市昭化区是革命老区,是秦巴山片连片贫困县区。至2013年底,全区有精准识别确认的贫困村63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1/3左右;有精准识别的农村建卡贫困人口3.2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14.7%,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9%,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因病因残因灾返贫人口,在全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占21.3%。

 

风雨兼程扶贫路。2014年该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全省34个秦巴片区县中排名第四名,获四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蜿蜒盘旋,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小洋楼坐落山间,一幅幅红色感恩标语格外醒目……谈起家乡这几年的变化,紫云乡紫云村年迈六旬的王心武高兴地说:“是扶贫开发让我们尝到了甜头,通过项目帮扶发展起了猕猴桃致富产业。如今,我们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哈!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近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大扶贫’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干部帮扶、党建治软、发展治穷、法治治乱、文化治愚‘一扶四治’综合治贫模式,大力实施‘六大扶贫攻坚行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区1518户5433人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2.6个百分点。”区委书记陈正永如是说。

 

该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中共广元市委关于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以消除绝对贫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胜不休。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63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由33名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总队长,落实了驻村队员,对全区贫困村和党组织建设后进村选派了85名第一书记,做到全区贫困对象帮扶和210个村驻(联)帮扶工作全覆盖。

 

统筹整合资源,制定安居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产业扶贫、电力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十二项重点工程方案;确定以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搬迁安置改善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和教育扶智资助一批为“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组织帮扶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分村分户找准致贫原因,制定梯次脱贫帮扶计划,明确“脱贫摘帽”时限;坚持扶贫项目规划对项目实施村贫困农户扶持全覆盖,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长短结合扶持增收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因户制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完成年度减贫目标;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和干部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统筹整合其它项目投入,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贫困村公共服务阵地体系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贫困户住房改造及产业发展补助,并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3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5700余万元,吸纳社会投入扶贫帮扶资金2412.6万元。已对建卡贫困户累计授信评级4723户,占建卡贫困户的51.5%,授信金额1.51亿元,累计为73户贫困户放款276万元。

 

今年7月9日,昭化区组织全区村(居)委会主任共计230余人,就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等内容进行了3天培训。

 

7月17日,六届区委第89次常委会议专题学习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安排部署相关“十大专题”调研。

 

8月7日,组织召开全区决战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传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决定》,安排部署全区扶贫攻坚全面督查调研等工作。

 

8月14日,六届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5年至2016年贫困村脱贫时序方案。

 

8月24日,区委六届十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关于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9月16日,组织全区驻村工作派出部门、乡镇一把手、驻村工作第一书记、部门联村干部共计300余人的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培训。

 

……

 

一场场培训,一次次会议,一个个决定无不昭示着昭化区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铿锵步伐。

 

要按照 ‘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安排,每年推进16个左右贫困村脱贫、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00人以上,让全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区长龙兆学介绍。

 

而今,昭化区通过坚持精准扶贫和综合治贫相结合,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 “一扶四治”综合治贫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把新村、园区、景区建设与边远山区、移民库区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实施“六大扶贫攻坚行动”,整村整乡推进连片贫困地区集中式、综合性扶贫,贫困地区群众“六难”问题逐步解决。坚持基础先行,集中开展“三年交通大会战”,大力实施“万户土坯房改造”工程,持续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不断壮大“4+2”特色优势产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陈江雷鸣村“反租倒包”盘活闲置土地、柳桥普子村土地入股和资金折股联营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等模式,有效拓宽了贫困对象增收渠道。

 

坚持扶贫新村与幸福美丽新村一体建设,建成了王磨省级新村示范片,形成了沙坝土坯房改造“照壁模式”、射箭集镇拓展升级等成功经验。大力推行“五建五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模式,持续办好为民十件实事,深入探索实施十大救助制度。率先在全省建立定点扶贫、“双联”、干部驻村帮扶“三统一”等扶贫攻坚工作机制,构建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2.9%降至12.4%。

 

扶贫事业方兴未艾,致富征程未有穷期。昔日贫困的昭化,如今满是希望的曙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凝聚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摘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实现扶贫工作大跨越。”区扶贫移民局长张四海信心十足。

 

万户土坯房改造,圆百姓安居梦

 

青瓦白墙、朱红柱、铁花门、大红灯笼高高挂,休闲广场、景观灯、大花园、房前屋后果蔬飘香,一幢幢小洋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10月10日,笔者来到虎跳镇三公村大湾水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居民点,宛如进入世外桃源。15户居民全部入住新家,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建成的250亩标准冬枣园格外壮观,村民入股分红、就近务工,收入有保障,形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张明书是土生土长的三公村人,他正在院坝头悠闲地晒太阳,幸福的笑容挂满脸旁。“我都60多岁的人了,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去土坯房阴暗潮湿,现在楼房亮堂多了,下雨出门也不得沾泥。

 

距离昭化主城区60公里的沙坝乡照壁新村,通过探索,结合实际,创造了改旧如新的“照壁模式”,受到村民喜欢,也赢得社会各界赞许。

 

在科学规划和引导下,照壁村11社对结构较好的土坯房进行了“六改六建一塑造”,即把原有房屋划分为生产区、住宿区、生活区、并按功能分别打造,达到改厨吊顶防尘、改厕方便快捷、改室大方美观、改水洗漱方便、改电去杂除乱、改圈人蓄分离;建院坝方便生产、建入户路通行方便、建阴阳沟排水通畅、建生态垃圾箱环境干净、建沼气池燃气卫生、建生态微田园瓜果生态等目标,做好风貌塑造。

 

今年50岁的村民何继广带着笔者一间屋一间屋地介绍:这是新改的厨房,烧沼气,没有烟。这是卫生间,用水冲,太阳能安在楼顶上,冬天洗热水澡很方便。他还特别指着堂屋后墙的窗户说:“现在房间前后都有窗,房间亮敞敞的,安逸。

 

大湾水乡、照壁新村仅是该区大力实施安居扶贫工程,提升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区始终把“住上好房子”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同步小康的头等大事。以“自己筹、银行贷、政府补”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建、改、保”并举的措施,力争每年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建设(改造)5000户以上,让1.6万人住上好房子。

 

目前,全区通过抓新建示范带动。借鉴晋贤道角、磨滩百胜等聚集点建设经验,推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旅游景区”适度规模集中;抓改造示范带动。借鉴“照壁模式”,对结构完整、安全可靠的农村土坯房,突出外部环境美化和内部功能完善,全面实施“六改六建一塑造”户办工程;抓保障示范带动。按照磨滩、三公、龙口等村社的农村廉住房建设模式,对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坚持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通过集中新建、现有集体闲置房改造、无人居住安全住房租赁等多种渠道提供保障性住房,确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据统计,全区有农村危旧房28656户,有意愿且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的新建户数为14087户。已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农村土坯房改造。启动了金石园区、移民库区7个乡镇11个新村建设工作和朝沙、柳岩以及面上26个扶贫新农村建设,共涉及农户3576户。截至目前,全区已新建住房1200户,改造住房612户。

 

中药材种植托起贫困户致富梦想

 

精准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昭化区明觉镇五房村,有这样一位企业家,他带领全体村民,尤其是精准扶贫的建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走上脱贫奔康之路。他就是广元市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正德。

 

在合作社,笔者见到了这位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他正和其他会员一起,对穿心莲进行摊铺。

 

1973年,赵正德出生在明觉乡五房村一个普通农家,很早就走南闯北,接触中药材等各种行当,并在家试种。有了一些经验后,赵正德便带领当地部分群众一起种植。2011年,在28户农民的支持下,赵正德注册了广元市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网站上,笔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合作社志在合理有序地发展当地的中药材资源,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赵正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五房村现有建卡贫困户74户274人。为了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赵正德低价给贫困户发放穿心莲、黄金、夏枯草、皂角等中药材种子,让他们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

 

2014年,村民胡开瑶、王丕军夫妇俩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赵正德得知这一情况后,上门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在赵正德的劝说下,夫妇俩欣然同意,目前已有好几千的收入。

 

在五房村,像胡开瑶、王丕军这样的贫困农户还有很多。赵正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村民种植中药材,并逐渐尝到了甜头。去年有几户仅靠种植中药材就收入过万元。

 

这是虎塟,这个适宜田边地角,也花不了好多劳力,种一年后第三年就可以收。只是头一年除一下草,过了第三年挖就是了,亩产在1万多斤。平均每年的效益是2000—3000块钱。”受益的贫困户常正江告诉笔者。

 

目前,五房村的74户贫困户,都已全部种植了中药材,种植面积全部在3亩以上。非贫困户也在赵正德的带领下,开始种植中药材。现在,中药材已成为五房村的一个支柱产业,托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反租倒包”让农户赚大钱

 

大家再加把劲,这最后一批秋葵就摘完了,今天又可以收个早工哈!”近日,在陈江乡雷鸣村三禾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公司负责人周俊英和村民正忙着采摘蔬菜,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2014年以来,在昭化区扶贫移民局的支持下,陈江乡紧紧围绕库区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双目标,引进广元市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集移民后扶产业示范、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和安全标准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据周俊英介绍,陈江乡雷鸣村有大批闲置土地,且不乏劳动力,去年,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雷鸣村采取BTO模式建园,即公司全资对土地进行整理,配套水、电、路灯农业设施,建蔬菜大棚20亩,农产品加工房3000平方米及保鲜仓储库200平方米,然后“反租倒包”给当地有意愿的群众开展订单种植。

 

这种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投资责任不落实、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农户利益欠保障等问题,破解了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库区失地农民就业难、困难群众增收难等困局。”区扶贫移民局长张四海介绍。

 

张四海算了一笔账:园区流转土地600亩,每亩400元/年,农民一年获取土地租金24万元。500亩核心园种植蔬菜,每亩需用工30个左右,60—70元/天,能解决300余户800余人务工问题,农民就地务工可获取收入100万元。带动农户订单种植蔬菜达3000亩,可实现农户亩均增收3750元,还有冬季蔬菜可实现亩均增收1200元,带动农民增收820万元。

 

6社移民邓元军因返包园区土地30亩,种植日本真仙茄,收入不菲。85岁的空巢老人张明珍,在园区种植茄苗,做1天就可挣得工钱40元,活得充实快乐。

 

今年,该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劳动力等资源,就地建厂加工和仓储农副产品,实现减工降本、减耗增效、让利当地群众。

 

目前,三禾公司在陈江乡种植真仙茄、海椒、黄秋葵等蔬菜3000余亩,就地加工后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可实现出口创汇150万美元以上,可带动农民增收998万元,全乡人均仅蔬菜种植可增收2079元。

 

专合组织探富路精准发力拔穷根

 

昭化区柳桥乡普子村现有建卡贫困户64户254人。在扶贫攻坚行动中,探索推出“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扶贫路子和“土地入股和资金折股联营”的专合社运作机制,产业脱贫初效呈现。

 

为了盘活土地资源,让群众回归主业,该乡将核桃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骨干产业,全力扶持和发展,配套种植中药材等见效快的林下经济作物,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加快村民脱贫步伐。乡党委政府首先破解群众思想认识、资金、技术等难题,将整村扶贫财政支农补助资金100万元,全部用于核桃产业发展。同时给群众算好明白账:每亩栽植核桃22株,3年后每株产果15公斤,按现行市场价20元/公斤计算,不计算短期的中药材、粮油收入,仅此一项每亩年产值就可达6600元。

 

通过宣传发动,对比算账,流转土地、林地等,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聘请区林业局技术员现场指导,确保核桃种植技术和管理。截至目前,全村已完成核桃栽植680亩,采用第一年免费试种、后期收取租金的方式,已引进1名业主种植日本柴胡210亩。

 

我们采取‘群众自愿、抱团发展’的理念,成立了普子村桃核专业合作社,实行专合社管理、‘折股联营’模式运作,鼓励贫困户与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同发展、同受益、同担当’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该乡党委书记邢显坤说。

 

村上牵头成立了昭化区普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据村支书吕玉春介绍,核桃栽植范围内的农户以1亩耕地为1股入股专合社 (折合成现金为3000元/股),将整村扶贫补助资金按3000元/股折合成股份,给每户贫困户无条件认1股帮扶股份,剩余的留够专合社20%的股份主要作为确保专合社运转和对新增的贫困户配股,其余的股份均摊给全村292户。(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