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力以赴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青川、叙永、喜德、黑水县委书记县长谈扶贫

01.01.2015  02:45
(一)   

综合治贫  精准扶贫  全面脱贫

——青川县扶贫攻坚的做法及成效

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  罗云

   

      近年来,青川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帮扶为重点,以富民、惠民、安民为目的,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强力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打造贫困山区综合治贫新样板。

  一、主要成效

  青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设施滞后、贫困程度深、脱贫致富难,群众生产生活艰苦。201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特困村综合治贫三年帮扶计划。通过三年帮扶,特困村实现了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贫困户实现了向宽裕户、小康户的跨越。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220元增加到2014年的5160元,增幅达323%;特困村建卡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3310人减少到2014年的270人。特困村帮扶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省扶贫移民局、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品牌,精准扶贫经验在全国、全省、全市推广。

 

青川县大院花果村(青川县扶贫局供图)

  (一)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特困村全部修建了标准化村道,实现社社通公路,改变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走出大山难等问题。三年来,特困村修建并硬化水泥路55公里,建漫水桥3座、平桥5座、人行钢架桥1座;建沼气池875口、改厨改厕改圈等三改户1205户。

  (二)产业培育迈出新步伐。特困村呈现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特色的新气象,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基本无脱贫增收主导产业的状况。构建起远期银杏核桃、中期茶叶魔芋药材、近期鸡牛羊兔等“长短结合”的产业体系,探索出银杏树下套种魔芋、养殖土鸡等立体种养模式。

  (三)民生保障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累计向特困村投入贫困救助资金超过3500万元。

  (四)党建工作取得新变化。特困村选好配强了能带领群众抓发展、共致富村级班子,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向社会公选了10名驻特困村专职副乡镇长兼任特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三年,为特困村脱贫提供了组织保证。

  (五)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各帮扶干部真心实意找资金、一心一意找项目、出点子,帮助特困村解决实际问题。近三年来,特困村共实施项目400余个,累计投入达1.5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三方扶贫力量。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群众主体作用、社会帮扶作用,促进特困村综合治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着力推进四大突破。一是在改革扶贫上求突破。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等三大改革率先在特困村推进,激活了附着在农村土地上的财产权利。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对特困村重点考核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建保障等扶贫工作成效。二是在科学扶贫上求突破。通过转变扶贫开发方式,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水平。按照“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四个重点,确定了各村具体的脱贫发展路径,推动了特困村科学脱贫。结合特困村实际,明确各村的帮扶及发展重点。坚持把特困村的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十二户联动机制”、“十大救助制度”等相结合,推动综合扶贫更加持续有效。三是在精准扶贫上求突破。通过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实效。精准化识别,采取“拉通排队、末位倒排”的方式,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最后的10个村作为首轮全面扶贫的重点村。在贫困户的选择上,采用“四步两公示”方式精确识别贫困对象。针对性扶持,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切实做到“五个一”和“六个落实”,“五个一”,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六个落实”即:户户落实项目规划、户户落实帮扶资金、户户落实增收产业、户户落实环境改善、户户落实技术培训、户户落实社会保障。动态化管理,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扶贫重点乡村的确定和退出机制,让帮扶对象能进能出。四是在长效扶贫上求突破。夯实内生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特困村长效发展动力。抓特色产业培育,10个特困村先后培育并发展了银杏、长毛兔、魔芋、柴胡等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特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特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奠定基础。抓村民素质提升,重点抓好群众的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科技知识教育。“感恩奋进、回报社会”成为特困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青川县马公乡一景(青川县扶贫局供图)

  (三)抓住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瞄准贫困区域,科学制定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科学制定《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青川部分)》《青川县2011-2020扶贫攻坚实施意见》《关于第一轮特困村脱贫致富三年计划的实施意见》,将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全面小康的最难点处、最薄弱环节。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帮扶措施。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每个特困村成立一个帮扶工作组,一定三年不变;面向社会公选10名驻特困村专职副乡镇长兼任特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三年;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将扶贫攻坚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三是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创新政策宣传、项目规划、干部联系、资金补助、技术培训、检查验收“六到户机制”,确保扶贫措施到位;创新产业增收到户机制,10个特困村都有主导产业,实现了户户发展、户户受益;创新民生救助到户机制,创新建立《十大救助制度》,成立惠民帮扶中心,设立贫困救助热线,全面帮扶困难群众,及时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防止群众因灾因病返贫。四是强力整合资源,保障投入到位。县本级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特困村扶贫开发;项目支持到位,2011年至2014年3月,10个特困村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65亿元;金融服务到位,2011年至2013年,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农户小额贷款投入近亿元。

      (四)切实把握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相结合。既注重面上的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乡镇特点、精准扶贫到户。二是坚持“输血”治病和“造血”健体相结合。坚持“输血”治病和“造血”健体并举,在对特困村项目和资金投入予以重点倾斜的同时,着力抓好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三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立足“三大目标”,帮助特困村科学开发利用本地矿产、土地、森林、水利、旅游等资源,重点发展黑木耳、茶叶、香菇、中药材、银杏等产业,促进优势资源向优质资本转变。四是坚持短期扶贫和长期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切实抓好搭桥修路盖新房、发展产业惠民生的短期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做实做好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发展致富能力和知识文化素质的长期扶智工作。

  三、几点启示

  (一)坚持系统化综合扶贫是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基本路径。要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基础先行,坚持产业支撑,坚持民生为本,坚持党建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淬炼出特困村综合扶贫的“青川模式”。

 

青川县石坝乡五一村(青川县扶贫局供图)

  (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综合治贫的前提条件。扶贫不是扶懒,只有贫困村群众真正动起来,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重点做到四个保障:一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二是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三是保障群众的决策权;四是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从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资金的分配,还是后续的监管我县充分发挥群众的充分知情、广泛参与、自主决策、有效监督,杜绝了政府大包大揽,避免了组织越位、群众缺位、干部错位。

(三)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和实施精准扶贫是综合治贫的关键环节。扶贫开发是一场集体攻坚,需要各个行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构建大扶贫格局目的是聚合资源,重点是把政府的、市场的、专项的、行业的各种力量、资源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合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精准扶贫目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精确投射到靶位上去,从而克服过去扶贫对象不准、投入分散的弊端,实现对象甄别从“模糊”到“清晰”,投入方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四)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是综合治贫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是深入推进特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我县在10个特困村系统化综合扶贫中先后制定完善了“十二户联动机制”、“十大救助制度”和贫困村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服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确保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昔日的特困村如今换了新颜(青川县扶贫局供图)

  (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综合治贫的坚强保障。农村面貌要改变,基层组织是关键。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加快扶贫开发是特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一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二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三是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四是切实开展党建主题活动。

 

修葺一新的花果村清真寺(青川县扶贫局供图)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