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圆梦832”创新社会动员形式
11月18日上午,“圆梦832”贫困高中生关爱行动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圆梦832”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以“家乡情 自强梦”为主题的教育扶贫项目。旨在搭建一个普通公民、民间组织、企业和政府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平台,以县为单位,以乡情为纽带,充分动员包括乡贤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青年通过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职高教育实现成才梦想。启动仪式后,央广网公益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刘秘书长介绍,扶贫基金会的项目均应社会需求而生,此次对贫困高中生的帮扶,即为解决日益凸现的贫困高中生上学难问题。与爱心包裹、捐一元等品牌项目相比,“圆梦832”具有应国家“扶贫日”而生、以家乡情为纽带、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刘秘书长认为,提高全社会的扶贫参与度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政策的支持、便捷的平台和渠道、适当的表彰与激励措施。
【 专访实录】
央广网公益 :“圆梦832”贫困高中生关爱行动,“832”是什么含义呢?
刘文奎 :832个贫困县,是目前所有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片区县,再加上片区外152个原来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起来的总数是832个,所以“圆梦832”指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覆盖到832个县,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引申的意思,8就是多,我们希望动员八方力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3的含义是自强、家强、国强,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虽然身处困境、家庭困难,依然能够自强,通过自强改变家庭的命运,进而让国家变得更强大了。2指的是通过两种渠道,一个是高中阶段的孩子上普通高中,将来能升到大学,另外一个是通过上职业高中,通过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能,然后能够成才。这是832引申的意思。
央广网公益 :“圆梦832”的关注群体是贫困高中生,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关注群体是贫困大学生,这次为何选择关注贫困高中生呢?
刘文奎 :实际上我们的扶贫项目都是瞄准需求,所有的变化都是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需求来变的。2000年前后,正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学校扩招,学费突然上升,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扩招之后,虽然上大学的机会多了,但是因为家庭困难,无法负担大学的费用,所以那时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大学的现象很突出,瞄准这个需求,我们在2002年推出新长城项目。到了2007年国家推出了贫困、特困大学生的助学政策,一年拿出上百亿资金资助20%的贫困大学生。我们觉得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但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生上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了。贫困地区的收入远远赶不上物价的增幅,学费、生活费对他们来说是很重的负担。于是结合现实需求,我们把帮扶对象定位为贫困高中生。
央广网公益 :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体现了精准的扶贫。
刘文奎 :是,可以这么说的。对。
央广网公益 :在刚才的启动仪式上,首批十个试点县的名单已经公布了,这十个试点县是怎么选出来的,有一些什么标准吗?
刘文奎 :我们主要选择贫困面比较大的省,像云南、四川,它们的贫困人口比较多,贫困范围比较广。河北在地缘上比较近,更容易开展工作,方便指导。接下来由省来推荐试点县。当然有几个条件。第一,它是贫困县。第二,县民要比较积极,他们愿意做这个试点,而且要有一些经验与资源。这样综合评论下来,一共有十五、六个吧,每个省报了五、六个。最后我们要去实地去调研,跟他们座谈,还会评估。最后由省委来确定这十个试点县的名单。
央广网公益 :“圆梦832”以家乡情、自强梦为主题,家乡情与这次教育帮扶活动的关系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文奎 :现在很多人在城市生活,但是我看了一些数据,以北京为例,在49年建国的时候,城市化只有10%,而现在已经达到50%。这是什么概念呢,80%现在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老家都在农村。所以这个乡情,就是意味着城里人的思乡之情,对故土的感恩。就是说这些人从家乡走出来,接受教育或者因为工作机会到城市里来发展,他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应该比家乡要好一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很浓的家乡情结,包括希望能有机会给家乡做一些贡献,帮助家乡发展,帮助家乡的青年人成材。正是考虑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愿望,我们发起了这样的公益项目,希望在扶贫中也把这样的力量动用起来。在当今整个国家都倡导社会扶贫的大背景下,把这些人的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群体是非常不容忽视的力量。以乡情为纽带,让外出的乡亲能够关注家乡,为他们建立通道,让他们有平台能够为家乡做事情。
央广网公益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圆梦832”吗?有哪些参与的方式呢?
刘文奎 :是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那么参与的方式比如通过媒体渠道,当然我们也欢迎媒体关注这些项目,去贫困地区走访,把这些孩子的情况告诉大家。普通的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给这些孩子捐款。可以指定捐给某个县的教育扶贫基金,也可以在这个县里选一个孩子,进行定点的一对一的帮扶。有时间的话,您也可以到贫困地区看望孩子,甚至给他们带一些励志的书籍呀,跟他们交流人生的经验。其实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除了需要经济的帮助,更需要这种精神的这种鼓励,人生的引导。
央广网公益 :这个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哪些?
刘文奎 :资金来源渠道大类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社会募集,包括公众个人的捐助,企业的捐助等。我们也希望未来政府能支持这个项目,包括政府采购服务,国家的一些助学金和国家项目结合起来,有一些配套的扶贫资金的支持,社会的资金等等。实际我们这个项目是政府项目的补充,希望通过两者的结合,能够覆盖更多的孩子。
央广网公益 :中国扶贫基金会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扶贫援助项目,比如爱心包裹、捐一元等,与它们相比,“圆梦832”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长期的规划?
刘文奎 :说到特点我想有三个。第一,“圆梦832”是在原来新长城助学项目的基础上发起的项目,也是在国家扶贫日确定之后第一个大型的项目。以后每年扶贫日的前后,我们都会搞相关的活动,来传播、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二,我们的主题是“家乡情自强梦”,这是扶贫基金会第一次如此突出地把家乡情这个概念打出来,就是希望以乡情为纽带,动员更多的人来关心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第三,我们第一次通过这个项目给每个贫困县设立一个专项基金,这个专项基金不仅是资金的汇集,而且它是有公募资格的。各个贫困县可以以这个为平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动员各自的资源,来为家乡的教育扶贫工作筹集资源。此外,“圆梦832”的覆盖面比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大的,832个片区和贫困县都覆盖在里面,这个我想这四个可能是“圆梦832”行动的特色所在。说到规划,我们计划用六年时间来覆盖832个贫困县,即在六年里让832个贫困县都建立起自强班。六年分为三步走,第一年是试点阶段,确立了十个试点县,在保证大方向与思路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各个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动员家乡情的新方式,由我们搭建平台,试点县开拓创新,创造自己的模式,而不是强行推广统一的方法。通过试点的探索,希望每个县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成功道路,也许十个县最后有十种不同的模式出来。这个阶段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第二年的重点工作是扩大试点,普及经验,覆盖到五个省以上,每个省推荐30多个县,总数在100个县左右。这时运作模式基本成熟,剩下的四年加大开展力度,六年下来计划覆盖832个县。粗略计算,每个县有两个班,普高班与职高班,六年我们共需筹集18亿资金。
央广网公益 :您刚才也提到扶贫日,经国务院批准,自今年起,每个月的10月17日是我国的扶贫日,这是我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们的社会扶贫机制仍需完善与创新,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您认为应该怎样提高全社会的扶贫参与度呢?
刘文奎 :首先,应该有舆论氛围,社会的引导,让大家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人关注扶贫,人人关心扶贫。这样关心了,大家觉得这个事跟自己不远,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鼓励,觉得做扶贫是很光荣的事,真正形成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其次,政策上要有相应的倾斜,比如捐赠后是否可以免税等,多一样这样的政策扶持。再次,搭建便捷的参与平台和渠道。让公众不必为了捐钱还去银行排大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简化捐款方式,搭建便捷的参与平台,比如我们爱心包裹,就在您身边,操作也非常容易,包括这次的“圆梦832”,你直接回到老家到县里面,或者不回家,县里也有人跟你联系,告诉你相关参与方式,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和渠道,让大家更方便、更便捷地参与进来。最后,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也十分必要,比如对一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彰,像今年扶贫日开了第一次社会扶贫大会,一些社会扶贫工作表现突出的实际上受到了表彰。还可以开放特殊通道,给与特殊照顾等。让大家觉得我为扶贫贡献力量后,社会是认可我的。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政策的支持,便捷的平台和渠道,适当的表彰和激励措施,相信会有更多人参与到扶贫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