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决战两大制胜“抓手”

23.06.2015  10:20

   精准扶贫之“精准”乃是要实现资源扶持到户到人,整村推进则为了让资金更好发挥集聚效应。这两大举措是确保到2020年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扶贫攻坚新要求后,精准扶贫已经成为今年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向。

  近日,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地方各级干部对此都形成了高度共识。通过2014年一年的全力推进,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基本完成,为各项政策和资金的精准对接,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精准扶贫外,为地方干部尤为看重的另一抓手则是整村推进。要让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资金切实见到扶贫成效,则有赖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用地方干部的话说,就是集中“火力”攻下一个个贫困堡垒。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甚至进行了“整乡推进”的探索,变“点状开发、点状发展”为“连片开发、连片发展”。

  在受访人士看来,精准扶贫和整村推进都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既要有到户到人的扶持,又要有一域一地发展的带动,如此才能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让资源投放有的放矢

  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驻村干部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贫困户的确立经历了一整套严格程序。村里组织工作队走家串户进行摸底,然后召开群众大会评定,拟定名单在屯和村公示5天以上。没有异议后再填表格报乡政府审批,审批后再公示。上报县扶贫办后再公示一次。三次都没有异议后才最终确定下来。

  在天等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里,全区各市县下属乡镇、村的贫困户情况都能一目了然。在这一系统里,贫困按属性划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低保贫困户四类,识别标准涵盖国家标准、省定标准和市定标准,脱贫标识具体又细分为未脱贫、脱贫和预脱贫。

  不仅如此,这一系统还能呈现各贫困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在系统里就能查询村里有多少老人,有多少留守儿童。这些建档立卡后确立的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主要致贫原因等都有详细记录。

  通过对这一系统的运用,扶贫资金的投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采取针对性的帮扶举措。由此就可以改变以往“撒胡椒面”或是平均使力的情况。“建档立卡后,项目、资金就都集中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上了。”天等县世行办副主任农振雄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在国家层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甚至将建档立卡作为2014年的一号工程,要求首战必胜。在地方扶贫干部看来,扶持对象自此清晰明了。由于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此就需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由此,既实现了扶持对象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又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检查考评的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实现了工作对象的“真扶贫”。

  从广西全区看,自治区9627个村、105个县的数据已全部录入国家网络版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依托于扶贫开发的这一“基础设施”,广西制定了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的办法,每年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情况等信息进行更新。对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给予帮扶,对已脱贫的对象及时退出。

  基于建档立卡的基础,广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员、定点扶贫工作队员等4支力量,整合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选派了33777人组建111个工作队、1127个工作分队,进驻全区14353个行政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全覆盖。

  对于当前的精准扶贫指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莫雁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央提出了这样的政策方向非常必要,全国几千万贫困人口,如果不够精准,资金撒到别的地方去,首先从部门设置的初衷上就说不过去。扶贫系统的干部,就是要为那群人工作。

   整村推进:让资金发挥集聚效应

  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多位地方干部都谈到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问题。由于扶贫资金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而各部门的资金又都有明确的用途,所以扶贫资金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整合资源成为地方一致的选择。广西河池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级部门的扶贫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重点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四难”问题,实施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池的“五改”工程,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目标,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突破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

  2014年,河池市在全市11个县(市、区)各选取1个乡镇作为“整乡推进”示范点进行建设,共实施962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13.72亿元,年度完成投资9.34亿元。涉及103个村1949个屯,受益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3万。全市共整合资金2.8亿元,投入11个“整乡推进”试点乡镇村屯道路、集中供水设施、电网改造、土地整治、水利工程等项目,试点乡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在河池市有关负责人看来,只有更大程度整合资源,在更广区域内更高规格整体推进开发扶贫,才能切实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条件。以乡为单元统一规划,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才能一举解决全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在全国其他地区,整村推进也为地方政府负责人所重视。比如四川以彝家新寨、藏区新区、巴山新居建设为主,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列为十大为民办实事之首。在2015年扶贫工作部署中,整村推进工程也是实施片区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扶贫不能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扶贫要解决系统性、整体性、长效性问题。”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涉农资金较多,农业、交通、扶贫、林业等系统都有。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把涉农资金全部集中到一面旗帜下来推动工作。

  “之前有人讲,你搞整乡推进,是不是把扶贫的资金用到非贫困户上?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我们是把非扶贫资金整合用到了贫困户上。”黄世勇说。

   扶贫被动局面有待改观

  在《瞭望》新闻周刊对广西区、市、县、乡(镇)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调研中,各级扶贫干部对中央在新时期确立的扶贫战略都高度认同。对于未来的扶贫工作,大家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期望。

  其一,走产业带动的路子。采访中,无论是河池市的有关干部,还是天等县的基层人员,都向本刊记者表达了产业带动的重要性。一位基层扶贫干部甚至直言,“一户一户去扶,规模小起不了作用。种一亩朝天椒,或是给两头猪苗,农民很难就因此而致富。”该干部表示,在个别地方,给了猪苗以后,拿去做烧猪吃的都有。还有的地方一开始养着,过三个月后看不到了。问及原因,农民回答,“我都没有粮食吃,还喂猪?”该干部认为,精准扶贫,还是要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致富能人走,得走项目带动的路子。

  其二,地方的配套面临巨大压力。有地方干部介绍,当地2013年和2014年人均公用经费2300块钱,但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等都需要资金。有时扶贫专项资金趴在账上也是迫于无奈。“问题在于不申请项目拿不到钱,而申请项目又要配套。比如前几年要搞农村厕所改造,后来我们就不搞了。为什么呢?你要来指标后,要地方配套,配套不能完成就要扣分,那干脆大家都不要了。一年到头360天,觉都睡不着,到头了还扣分。”一位干部说。

  其三,财税改革需要跟进。天等县财政局副局长黄浩林告诉本刊记者,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扶贫”款支出看,天等县2012~2014年“扶贫”款支出分别为3461万元、3921万元和4289万元,呈逐年加大投入趋势。而“扶贫”款上级专项补助2012~2014年分别为3371万元、3045万元、2145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问及原因,黄浩林表示,“可能与减少专项补助,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有关。”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确保对连片特困地区转移支付在总盘子中的比重继续增加应有相关政策设计。

  其四,“天窗县”发展有待纳入相关规划整体布局。从广西实际观察,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广西的右江、金城江、田东、平果、南丹、天峨6县(区)作为“天窗县”或“深度嵌入县”纳入了规划,但无法享受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同等政策待遇。由于当前中央很多扶贫政策与片区县直接挂钩,导致全区获得的扶贫支持明显减少。国家各部委出台的许多支持片区的扶持政策,也都只针对片区县,“天窗县”均无法享受,这对片区的整体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吴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