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

23.12.2015  11:13

 

——“ 十二五”隆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综述

 

柑橘丰收

 

标准化大棚蔬菜

编者按: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明确了路径。

 

十二五”期间,隆昌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实施品牌战略,走出一条具有隆昌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之年。隆昌县预计2015年农业增加值实现29.79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1.7%;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3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021元。

 

从2011年到2015年,隆昌乡村变得更美了,农业产业发展更强劲了,农民生活更富了。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为隆昌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了保障体系,夯实了发展基础。

 

美农: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如今的隆昌,周末乡村游已成为时尚。在田园美景中采摘水果休闲垂钓,在“农家乐”吃农家土菜品尝粗粮饭,体验农村生活,自然随心、其乐融融。

 

春季走进普润镇汪家村、张佛村,“四季花海”醉人心脾,金银花采摘舒展筋骨,农业产业改变生活,充实生活。

 

夏季走进界市石佛寺村,300亩莲花休闲观光园莲花盛开,漫步青石路、休憩水中亭,在石佛寺村享受凉爽的夏天。

 

冬季走进古湖街道古宇村,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川南民居、2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1+9”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能容纳近15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昭示着“产改第一村”的变化。

 

这样的画面,在隆昌县还有很多。

 

十二五”期间,隆昌县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要求,建成“群乐人家”、“幸福古宇”新农村综合体2个;采取“改旧房、建新房、改旧院、建新院”的方式,新建和改造提升新村聚居点371个;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以整村推进形式,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8个。全县的新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富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美丽新村吸引人,富裕农村留住人。

 

隆昌县注重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实现富农目标。”隆昌县委副书记、县长尹忠介绍,隆昌县以优质水稻、水禽、水产、蔬菜、林果及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加快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金鹅蔬菜、迎祥核桃、胡家果桑、响石水产、云顶畜牧、石燕桥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产业基地17.62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20个。

 

在产业富农的实践中,普润镇汪家村的村民蔡光玉最有发言权。2013年时,蔡光玉家住的还是土墙房,一家人靠种庄稼为生,收入少,老公、儿子女儿只能外出打工。当年8月,汪家村开始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蔬菜及休闲农业,生活从此开始改变。

 

12月18日,记者来到汪家村村民蔡光玉家,看到她家已盖起了一幢两层小洋房,承接各类包席。她的老公、大儿子和儿媳妇都从外地返乡,就近就业,收入逐年增加。

 

隆昌县大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103个;打造“山古坊”、“兵牌”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围绕农业电商“个十百千万亿”目标,完成电子商务集中区隆昌县农业电商聚合运营中心的建设,搭建隆昌农特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成“中国禽苗网”、 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做好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示范企业、示范专合组织等创建工作,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率达100%。

 

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668万元,在金鹅街道、胡家镇、响石镇等8个镇(街道)、38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新建村级公路53.35公路,新改建山平塘148口、囤水田138口、提灌站3座、水渠65.4公里,较好地解决群众出行难、运输难和用水难等问题;大力实施“三改三建”(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沼气池)和农户风貌改造,改善2082户居民的居住环境。

 

发展大棚蔬菜、蚕桑、水产、塔罗科血橙、油茶、核桃等特色产业6760亩,贫困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4万人。2014年坚持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3.8414万人、贫困村49个,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扶贫工作方式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

 

强农:

 

加大农村产改力度

 

在龙市镇大牌坊村,整体流转土地100亩,引进工商资本建设现代农庄,配套农民新居,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在普润镇馥巍农业科技园区,探索统一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保土地用途、保价格兜底、保租金收益的“三统三保”模式,发展优质水稻、秋葵2200多亩。

 

在迎祥镇引进四川均益农牧业种植有限公司,组建培红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5000余亩土地建设核桃基地,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精深加工”模式狠抓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隆昌县加快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等专项改革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工作。

 

隆昌县引导农户有序规范流转土地,推进“本本”变“本钱”,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1.78万亩,通过县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流转土地18宗,涉及面积3100亩。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合组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隆昌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家,工商登记注册农民专合组织248 个,家庭农场达到133个;探索推行“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等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群乐村、古宇村、三台村、大牌坊村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流转土地建成特种水产、粮经复合型、生态农庄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4300余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村级“1+6”公共服务中心、停车场、医疗服务点、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县财政投入300万元,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担保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分担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按股分红+养老金发放”的利益分配机制。(内江日报 记者 蒋小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