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车软件烧钱结束时:用户很可能删掉软件
高宇雷
烧钱的确能为打车软件带来好看的数据,但它们需要思考的是,当烧钱结束,怎样保持竞争力。
上一次在路边挥手拦下一辆出租车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又是智能手机用户,那么相信在最近几个月时间里,一定会更频繁地使用打车软件,因为实在是太划算了。从每单补贴10元到11元、12元甚至14元,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两款叫车软件的竞争方式是比着向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发放补贴。甚至在每次使用之前看着手机桌面上两款并排摆放的软件,感觉它们好像都在挥着手说:“选我!选我!”
作为两家创业公司,它们之间不惜血本的竞争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支持。2013年,阿里巴巴总共向快的打车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以腾讯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向嘀嘀打车投入了1.15亿美元。
实际的现金补贴必然会带来爆炸性的市场和营销效果:更多的新用户注册、更多的订单产生、更多的移动支付、更多的软件叫车经验被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多方数据证明叫车软件已经处于两家寡头竞争的状态,第三名的市场份额已经微乎其微了。
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行业—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至少出租车司机在当班时已经不听交通广播,改为用手机抢单了。
这是每个新兴商业领域都会经过的阶段。每一轮技术和创业潮流都会吸引到大量资本,之后出现泡沫,然后泡沫破灭,但是总会留下一些东西。比如,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留下了亚马逊、雅虎这样成功找到商业模式的公司,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便程度也大大提高。在中国,最近的例子是团购,在百团、甚至千团大战之后,美团、大众点评团等几家公司存活下来,并且逐步壮大,团购的品质和模式也都得到了提升。
而在这次烧钱比拼之后,会留下什么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不会有第三家公司渔翁得利,在这个先发优势巨大的市场中—以现在手机的性能,很难同时流畅运行三款打车软件,第三家叫车软件已经无法在O2O的两端对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形成威胁。
它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叫车习惯。经过这个阶段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用户肯定会更习惯用手机客户端来叫出租车。但是,这种做法也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混乱,像在上海这样电召出租车已经非常方便的城市,手机软件并不一定会让这个市场向好的方面发展。
还有移动支付的大规模落地。腾讯和阿里巴巴之所以在打车软件上投入这么多资金和精力,根本上是为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预装和推广。而在更多人熟练使用者两种移动支付工具之后,它们的O2O业务才更有竞争力。
但是,这种大规模烧钱的方式带来的用户忠诚度,以及对于公司整体的产品、营销、市场所带来的长期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现在问经历过这场竞争的用户,他们选择一家公司产品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很可能是补贴多。补贴的方式不会长久,这也意味着用户的忠诚度也会随之消失,甚至用户都不会再使用软件。可能很少有人还能记得e国网和它的“e国1小时”,2000年就成立的这家电子商务公司承诺在北京四环内,下订单1小时后就会免费送到,即使只买一罐可乐或者一个鼠标垫。结果就是超前的服务遇到了不成熟的市场,e国网不堪重负在2001年就宣布关闭。打车软件当然不会重蹈覆辙,只是它们需要正确看待这个阶段的用户、订单量等数据,不要盲目乐观。
烧钱无疑是最有效的扩张方式,但如果公司习惯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在其他领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减弱。
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在产品功能大同小异,用户的使用体验也都差不多。这一类产品出现至少也有两年时间了,它们有过任何突破性的创新吗?没有。甚至,在二者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其中一家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大面积的瘫痪。
目前为止,快的和嘀嘀的烧钱依然在继续,也许只有当这一行为结束后,才是竞争的真正开始。用户会拿完补贴之后顺手删掉应用吗?很有可能。
高宇雷是本刊快公司主编,主要负责快公司、创业、环境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