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扶贫大路上

25.12.2015  13:16

 

 

清泉乡的大学生养鸡场带动附近农民养鸡

 

正在修建中的居民聚居点

 

金城乡党员干部帮助贫困户栽植核桃树

 

宝马镇多宝村的微型园区

 

贫困户的房屋得到了修缮

 

贫困户邓桂珍与残疾儿子朱国春住进了农村廉租房


        ——阆中市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阆中市扶贫总体目标:四年攻坚、一年巩固、一年提升(2015—2018年扶贫攻坚并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
    年度目标:2015年减贫20470人,2016年减贫12581人,2017年减贫12186人,2018年减贫16570人(共397个行政村、6.1807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最终目标:全面实现“五个一”和“五个全覆盖”,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五个一: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增收致富项目、至少有一人参加职业技术培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至少有一人享受农村低保、至少有一个帮扶人员。
    ●五个全覆盖:新农保、新农合、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困难和医疗救助全面覆盖贫困户;贫困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有互助养老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张晓东 张玉胜 张上成 文/图
    “我们深刻认识到,扶贫攻坚绝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只有建立良性机制,逐步推广,全面运用,才能步步为营、固化成果、扩大成效。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探索丘陵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路径为目标,创新了四种扶贫模式,使更多的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路子,脱贫之路充满希望!“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说道。
A“龙头企业+贫困户”
    “我们洪山镇主要是坚持长短结合,坚持“政府引导、贫困户主体、能人参与”的原则,按照“一轴、两翼”的总体构想,以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轴,两翼一边是龙头企业,一边是支部和专合社着力发展五郎坪村、宝龙台村两个小微园区!”14日,洪山镇党委书记陈正道告诉笔者。
    洪山镇走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路子,实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贫困户的部分土地流转给杨氏果业,除获取较高的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获取稳定的务工收入,实现就业扶持。
    洪山镇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致富典型,采取 “互换、转包、出租、借用、转让、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小规模转让方式,集中发展小微园区,解决贫困户生产效益低、收益率差等问题;将“地广、路畅、池深、民愿”的土地集中用于小微园区发展,有效破解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既减少发展产业所需的巨大基础设施投入,又降低产业管理管护费用,还能有效提高劳动力富裕的非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和耕种面积,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搁置撂荒现象。
    该镇以江东农业园区杨氏果业企业为依托,发展果业微园区,增强市场竞争力,依园区的农业战略地位,密切依靠杨氏果业公司,发展园内园、园外园。建立“企业+支部 (专合社)+贫困户”模式,通过支部(专合社)为纽带提高自身规模、增强话语权,与杨氏果业在“技术、种苗、农资、销售、务工”等方面缔结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农户)的传统劳动力属性和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相结合,有机整合“农户个体属性”和“园区整体属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利益双赢。同时,政府加大针对性技术培训,适当给予补贴引导。
    以支部(专合社)为纽带,提升组织化程度,连接企业和农户。由村支部、业主大户、致富能人为主导,确保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他农户积极加入成立专合社,将“贫困户(农户)个体”培育为“组织化的农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打窝、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的管理模式。发扬贫困户(农户)传统个体优势,集中搞好传统生产领域内的工作,结合新型农业主体的优势,搞好产品销售、信息资源等经营领域内的工作,实现贫困户(农户)“生产领域”和专合社“经营领域”的两域分工。同时,根据贫困户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自行种植。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财政扶贫到户资金入股,三年管理期可托管给专合社,收益期专合社主动移交回贫困户,各项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管理、群众监督、年终算帐找补。
    目前,五郎坪村投资30万元发展小微园区栽植柠檬220亩,宝龙台村投资60万元,发展小微园区栽植银杏315亩。
B“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
    “我们这个龙头寨山羊养殖合作社主要采取项目资金、村干部牵头领办,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建立,我们现在有10户贫困户把山羊都放在这里!”养殖合作社董事长赵军说道。东兴镇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东兴镇井溪河村把全村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村干部领办养羊专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其自行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其提供小羊、防疫及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服务,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投入到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为其定额分红(每年不低于10%),贫困户脱贫自愿退出时,专业合作社退还全部本金。“我们采取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只要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或者自己有能力养殖时,可以退出,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还要安排兽医跟踪服务!”赵军告诉笔者。
C “专业大户(能人)+贫困户”
    石龙镇、清泉乡等乡镇实行“专业大户(能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取得了成效。在阆中市清泉乡东阳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陈平、罗超和杨文军流转土地和林地山坡,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年出栏10万只规模的瑶鸡场。当地贫困户依托回乡大学生养鸡场,把有能力的贫困户组织起来自行养殖土鸡,养鸡场采取入股分成和老百姓自己领取鸡苗的方式,养鸡场为其提供贵州芦花鸡鸡苗、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服务,无能力的贫困户的到户资金投资定额分红(每年不低于10%),2020年退还全部本金。
    截至目前,东阳村支书寇永新带领本社4戶贫困户养殖土鸡,互换土地30亩,发展药材、花生种植;大学生创业园参与微园区建设,流转林地120亩,发展林下土鸡养殖,解决本社贫困户就业4人。发动贫困户连户8户,调整整合土地35亩,瞄准市场,规模秧植花生,养殖土鸡,按照种养殖一体发展,促进增收。他们主要采取贫困户自愿与大学生创业园签订供销合同养殖土鸡,大学生创业园区负责提供月龄鸡苗,跟踪服务,保证80%成活率,保护价回收;吸收贫困户自愿以扶贫资金入股,连续5年按年10%固定分红,合同期满可退股,也可续股按实际收益分红。扶贫互助社对微园区贫困户提供农药、种子、技术服务,联系收购公司。解决贫困户的资金问题及销售难题。
    石龙镇采取“因户施策 扶贫与扶智并举”的方式,采取 “能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贫困户进行 ‘产业扶贫’与 ‘智力扶贫’,慈云村村干部对无劳动能力的、持观望态度的贫困户发展獭兔实行“托养”,贫困户每年分配收益不低于投资额的10%,协议期限15年。走“能人+贫困户”发展模式,让慈云村10多户贫困农户赚到了养殖獭兔的第一桶金。该镇与阆中市兔业协会加强合作,针对养殖热情高、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贫困户进行帮扶。
    协会从修建兔圈、购买种兔、上门指导、收购成品獭兔等方面全程参与,跟踪服务指导。而且除定期举办獭兔养殖技术培训外,还选派专业技术员面对面的对养殖贫困户圈舍消毒、饲养管理、防疫配种、母兔产仔等环节进行指导,有效解决养殖贫困户缺技术、不懂管理的问题。为降低獭兔养殖贫困户的市场风险,保证养殖见到效益,村上还与市兔业协会签订了獭兔保底销售合同,在随行就市的基础上,按最低价每斤不少于10元价格进行收购成品獭兔,从而让贫困户养得放心,有赚头,增强其增收脱贫的信心。
    走“能人+贫困户”发展之路,通过能人大户率先示范,发展獭兔养殖,实现产业脱贫。该村村主任杨治培,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代养了2户贫困户獭兔8组,40只,目前已存栏獭兔300多只,不少贫困户都到他那儿参观学习,他也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技术。7社张开清,2社杨治进看到杨治培养殖獭兔见了成效,他们主动要求参加技术培训,准备养殖獭兔。
    D
政府购买服务”扶贫
    飞凤镇等乡镇依靠村级集体组织,实行“实行托管互换,破解土地撂荒”,鼓励贫困户规模种植,发展专业大户,建设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组织为其提供农机代耕、农业生产资料代购,土地流转费代付等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户。由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购,提供种苗、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等服务。服务所需经费经双方认可,由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专业合作社给予补助。全镇共计建成家庭农场42家、发展种粮大户68户,他们共规模经营土地4925.43亩,这为丘陵地区如何解决土地撂荒和依靠谁来种粮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目前我们采取的这四种模式,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能人)、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提高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并依靠这些平台帮扶贫困户增收脱贫,要扶持贫困户必须抓实扶持机制的创新,创新的关键词就是组织与帮扶!”阆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涂汉波说道。“今后还将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和探索理财收益扶贫模式,主要内容是将涉农资金项目投入所形成的资产,以股权形式量化到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及半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扶持生产方式无法进行的,将专项扶贫资金委托小额信贷社、银行等机构进行投资理财,所得收益用于贫困户扶贫!“
聚焦贫困户 建设微园区 培育小业主
    “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必须以社为单位建立小微园区,扶贫是针对少数贫困户服务的,通过土地互换实现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集中,实施通路通水工程,改善土地经营条件,再指导种养内容。社与社可以绑定发展,非贫困户和其他业主通过投入可以参与。以村为单位成立专业合作社。”阆中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斌说道。“小微园区是解决生产力、生产要素集中、缺乏信息等基本问题,专业合作社是解决组织化程度、建立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链接市场销售的问题。
    阆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岭大巴山贫困地带,目前仍有省定贫困人口6.1807万人,扶贫攻坚工作面宽量大,任务繁重。今年以来,阆中市创新工作举措,通过为贫困户集中统一建立小微园区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贫困群众 “单一力量薄弱、自然条件掣肘、信息渠道制约、组织能力局限”等障碍,取得了显著效果。
    “小微园区”,即是以社或联社为基础单元,在村集体组织引导下,选择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将所有贫困户土地通过互换集中调整成片,统一规整土地、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并在村一级建立专业合作社。园区产业类型融入镇村或全市产业大盘子,上级扶贫项目集中投放,贫困户参与日常投劳管理,专合社负责市场、管理、技术,最终收益归贫困户。
    小微园区属新兴创新做法,实际工作中具体涉及到土地互换、产业定位、基础建设、效益保障等一系列工作统筹及配套投入问题,干部、群众初始普遍感到困难大、不理解、怕麻烦。为此,解决好村社干部、贫困群众思想问题,是首要基础性工作。
    凝聚共识,给贫困户吃颗“舒心丸”。主要采取通过村民议事会、坝坝会、个别谈话会等方式,为村社干部、贫困户讲透小微园区的发展定位和效益,核心关键是为群众算好账,表达市、镇两级坚决推进和持续扶持的决心,从心理上赢得群众的认可,激发他们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信心和决心。
    干部带头,给贫困户吃颗“强心丸”。每一微园区均适度引入村社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微园区,将党员干部和贫困户栓在一条绳索上,让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荣辱与共,做到主动担当想问题、解决问题想办法、献计献策谋出路,保障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有老师询问、有标准参照、有示范跟进。
    明确责任,给贫困户吃颗“定心丸”。将小微园区建设列入阆中市精准扶贫四大规定动作,纳入年终精准扶贫目标考核体系。乡镇项目村必须以社或联社建立小微园区,落实乡镇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第一书记、村三委干部具体抓的责任体系,保证任务到社、责任到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连户成片,规模经营。小微园区建设主要目的是为贫困户建立一个持续稳定增收的“专属领地”,以便集聚资源、集合要素、集中力量实施定点定向扶持,其前提要将贫困户土地集中成片,因此,园区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土地互换工作尤为关键。
    科学选址,降低前期投入。以社为单元,以贫困户承包地相对集中、土地规模成块、交通道路通畅、水利设施齐全为标准进行选择,减少产业发展所需的巨大基础设施投入。针对不具备集中建园条件的,以户或联户为单元,作为小微园区有效补充,打破单一的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束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宝马镇紧紧抓住江东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机遇,坚持走区域发展与贫困户产业扶持、长期规划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路子,采取“江东园区+精准扶贫小微园区+专合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多宝村、金山观村建成2个精准扶贫小微园区280亩,适度规模种植晚熟柑桔套作蔬菜。
    “我们在探索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具体工作中,对全镇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全面认真分析,除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自然条件差致贫等社会原因外,最直接的致贫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稳定的家庭收入来源,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他们而言已经“失灵“了,他们缺少市场信息、缺乏生产技术和资金,不懂经营管理,再加上他们绝大多数年龄较大,不能外出务工挣钱,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最终贫穷。我们在找准“病根”之后,就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扶贫。”宝马镇党委书记潘海洋说道。
    该镇主要措施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 “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该镇引进杨氏果业公司在宝马镇流转土地6000亩,种植柠檬、柑橘、猕猴桃等果树,实施规模经营,创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贫困户主要依靠每亩每年550元的土地租金和园区务工收入每个劳动力每天不低于60元实现脱贫致富,以一户三口贫困户之家,其中有两个劳动力为例,流转土地2亩给杨氏公司,每年土地流转收入为1100元,该户平均每月在园区除草、施肥等务工20个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报酬,全年园区务工收入为14400元,以上两项合计15400元,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镇已栽植柠檬和晚熟柑橘3500亩。
    “我们家将自己的2亩土地拿出来入股专合社的地中海花菜种植,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栽苗和管护,育苗、技术和市场都不用我们操心,不但有保底价700元还有提成分红,我觉得这样的扶贫模式适合我们这些没有技术和没有能力跑市场销售的农户!”思依镇大益湾村精准贫困户伏光辉说道。由专合社牵头发展地中海花菜种植,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积极响应,大家都在忙碌着整理田块,移栽菜苗。
    思依镇大益湾村是省定扶贫村,全村72户精准贫困户,目前已经集中成片栽植100多亩。采取“土地互换”、“集中流转”和“补差”等方式,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和水利方便的大益湾水库一带土地集中,并分配给农户作为土地入股专合社,用于地中海花菜种植,建成一个“微型蔬菜园区”,使村上的贫困户们集中在这里 “上班”,打理自己的菜园。
    多种途径,保证连户成片。采取“托管互换、转包转租、入股流转”等灵活多样的小规模转让方式,鼓励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将土地“就近、整块、成片”经营,有效破解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降低产业管理管护费用,有效提高劳动力富裕的非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和耕种面积,实现增收致富。飞凤镇通过托管互换盘活4118亩撂荒地,通过村级集体组织购买社会化服务促进贫困户多耕多种。
    依附大园区,提高市场竞争力。依靠江东、江天、江北农业园区战略地位及阆中传统农业优势,借助规模及品牌优势,打通“技术、管护、销售”沟通渠道,发展园内园、园外园,增强微园区产业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利益双赢。洪山镇杨氏果业流转建园4000亩,2个贫困村依托江东园区建立500亩微园区,确保贫困户至少2亩果园长效增收。
    筹建专合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由龙头企业、村支部、业主大户、致富能人为主导成立专合社,将“贫困户个体”培育为“组织化的农民”,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组织、科学化管理,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实现产品优质化。鹤峰乡金鸭子村牵头,贫困户参与,群策群力,以‘’扶贫互助社+专合社+建档贫困户”模式全力推进村社小微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核桃+川明参’“核桃+蔬菜”等种植小微园区3个,流转土地450余亩,核桃产业着眼贫困户持续脱贫的长远发展,套作的蔬菜和川明参则力促贫困户当前迅速增收脱贫。
    千佛镇采取“公司十专业合作社十贫困户”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引进优达公司发展毛叶山桐子产业。目前已成立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一个,在三个省定贫困村新建了三个猕猴桃小微园区,四个川明参小微园区,六个毛叶山桐子微园区。共计十三个精准脱贫小微园区。今年已栽植毛叶山桐子2000亩。
    望垭镇洛城寨村云峰鹅业养殖微园区10月20日成功创建云峰鹅业养殖微园区,园区规划依托云峰鹅业养殖合作社,就近自愿吸收本村精准扶贫产业脱贫贫困户抱团发展养殖业,养殖鸡、鸭、鹅,以养鹅为主,产业带动脱贫。入股合作社在养殖场托养或入社自家散养两种方式,目前吸引贫困户30余户90余人,年出栏一万只左右。
    政策支持,提升动力。信贷支撑,解决资金缺口。落实90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成立扶贫互助社,通过互助社向贫困户提供无息借款。开展贫困户授信评级,实行贫困户贷款额度最高5000元,在贷款额度、利率及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阆中市在全市142个省定贫困村中,已经全域全面推广小微园区建设。从目前园区建设效果和贫困户最终实际收益来看,小微园区建设已经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最有力保障、最有效措施、最长久办法,真正实现了让所有贫困户在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中 “优先受益、充分受益、长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