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援藏纪行”甘孜特别报道
双流、新津援藏工作队购买的流动医疗车,开到哪里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客人”。
色达县首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的土地每年轮种高原油菜和青稞。
4000 米 高原上的“参与式”援藏
色达
援建方温江区 大邑县
5月15日,四川日报“援藏纪行”采访小分队到达色达县。这是A线采访路线中,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达4127米,也是全国六类艰苦边远地区。
高原的天气,变幻无常,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被豆大的雨点突然袭击,而夜深后飘下的鹅毛大雪,让采访小分队成员们感到“无比震撼”!
而这样的“奇观”,40余名来自成都温江区和大邑县的援藏干部们早已习以为常。更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天,经常停电停水,有时候喝口热水、吃口热饭都不是个容易事。
这样的条件下,2年时间,他们不但用自己的力量为色达带来“改变”,还影响着更多人参与着“援藏事业”。
转观念 藏族村民自愿当主角
采访的第一站,是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色达县金马高原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这是全县第一家农业合作社——2013年4月,在援藏干部都进勇的帮助指导下成立,目前旭日乡修灯笼村78户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500元是每户村民入股的基本条件。
都进勇说,尽管在成都地区,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形式,但要这里的村民拿出500元来入社却并不容易。“我们最开始发动村支书等一批人,试种高原油菜,成功后,越来越多村民决定跟着合作社干。”
第一批吃螃蟹的是志麦在内的7户人家,试种了11亩油菜。藏区传统的青稞种植,一亩地的收入最多也就七八百元,而一亩油菜地却能带来1600元左右的收入,明显的收益对比,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试种前,旭日乡党委以及援藏队都还做了担保,如果亏了,村民将得到有效补偿。
让都进勇高兴的是,试种成功了,并且榨出的菜籽油还以稍高于市场的价格一售而空。这样的结果,让村民们有了积极性,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发展是长远的,改变观念,让村民们主动求发展才是更重要的。”
在色达县塔子乡,“参与式”援藏的理念同样取得了成效。去年,该乡泸角村修建1.2公里村道,极大方便了当地人的出行。修建这条道路的主要资金,来自援藏干部罗兵的四方筹集,其中有当地村民自愿筹集的3800元,“尽管村民筹集的钱不多,我们更看重的是每户人参与村道修建的态度。”罗兵说。
献爱心 社会力量参与援藏事业
在温江区(大邑县)提供的援藏工作材料中,采访小分队特别注意到这样一段表述:募集爱心人士捐赠12000余件御寒物资和学习用品发放到17个乡镇;组织企业爱心人士捐赠1700个书包于2013年“六一”儿童节发放给贫困家庭学生,发动四川金强集团等温江商会会员企业每年出资30万元,注入“色达县贫困学子教育基金”……
其实这些都不属于援藏队的“正职”。温江区(大邑县)援藏工作队领队柯震弟说,2年时间里,援藏队在积极做好具体援建项目外,还在不断寻找社会力量,参与援藏事业。
2012年8月,援藏队利用QQ群在互联网上发起“手拉手、把爱传递出去”、“心连心传递爱”等捐赠活动,吸引了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收集到6000余件御寒物资运抵色达。去年,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色达作为省内第一个藏区县成为新浪四川大型公益爱心活动的捐助对象,并确定为五年期限。
在高原,律师资源十分缺乏,色达尤其如此,全县没有一名律师。援藏工作队首先想到借用温江的律师资源。一番协商后,温江区整合7家律师事务所、48名律师与色达县搭建起藏汉远程法律服务平台,设立了26个远程法律服务工作室。自去年5月开通以来,已通过网络视频、QQ对话、电子邮箱、电话、短信等方式向色达全县12个行政机构、2家企业、134名群众提供了专业免费服务105起。
改善民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巴塘
援建方双流县 新津县
写了删,删了又写,5月17日,挂职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徐尚成最终“定稿”一条短信。不久后,他将离开巴塘,他打算用这样的方式向“结亲”的苏哇龙乡王大龙村告别:“土登书记:我们的挂职期将满,就要回双流,你和父老乡亲希望对新垦200亩土地配套水渠和道路一事,我们已上报并力争列入明年的援助计划……”
离开巴塘进入倒计时,成都市双流、新津援藏工作队的队员们心中还有无数牵挂。这里有着“高原江南”的美誉,但发展水平尤其是医疗、教育水平仍和内地有较大差距。“改善民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援藏工作队的领队罗勇说,5年内将投入超过1.5亿元的资金,盼望格桑梅朵能在高原上更加绚烂地绽放。
为了格桑梅朵的绽放
格桑梅朵,藏语中的意思是格桑花的小骨朵,如同藏区的孩子们。就在工作队出发的前2个月,一群来自巴塘的孩子到双流县参加文化活动,他们悄悄地告诉带队老师,“想去看一看飞机”。
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人心中一颤:孩子代表了藏区未来,可以为他
们做些什么?后来,“格桑梅朵绽放工程”成为一项援助重点工程,当年9月,首批50个孩子乘坐2辆大巴车,第一次来到了成都,与双流的学生结成对子。“我第一次看到了海豚,还有数不清的高楼。”“早上6点,我的双流小伙伴就起床读书了,他们看很多课外书,脑子特别灵活。”……巴塘中学的学生扎西顿珠告诉记者,他要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两年来,300多名中小学生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改变了孩子们。按照计划,每年遴选30个巴塘籍学生到双流三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免费就读高中,这可忙坏了巴塘中学校长扎西次仁,常有家长“杀”到他的办公室咨询,“学生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感染了家长,他们更关心娃娃的未来。”
本地的老师也在“成长”——两年来,4批双流名师团送教进巴塘,培训教师900余人次,45名巴塘老师到双流跟岗培训。
医院里来了双流“魔术师”
在藏区,医生极受人们尊重,而巴塘县医院因为来了6名双流医生,变成了当地乃至周边几个县人们心目中的“大医院”。
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援建队伍改造了医院的医用气体和手术室净化系统,采购配备了185大类医疗设施设备,还建设了消毒供应中心、洗浆房、中心供氧等配套工程。两年来,住院床位增加了3倍,达到120张,曾经苍蝇乱飞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当地骨关节病很常见,而离他们最近的骨科也远在天全县。如今,双流县人民医院的王良红就像一个“魔术师”,她手持一根根银针,为当地人缓解痛苦。
肝胆外科医生刘启江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做腹腔镜手术,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上个月他的“徒弟们”独立完成了一台脾破裂修复手术。“目前已送了6批次巴塘医生到双流进修,5年内将培养出一支本地的手术精英团队。”
为了让距离县城远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双流县还向县医院捐赠了巡回医疗车,它定期“行走”在高原上,免费为偏远乡镇的农牧民检查身体、发放药品,巡诊行程已达9000公里。
白玉县、理塘县,甚至西藏的芒康县……病人们慕名而来,去年,巴塘县医院手术台次已由2012年的50台次上升到300多台次,门诊量由2012年的3万多人次上升到5万多人次。
王良红打算申请继续援藏一年,她说:“我喜欢这里的天气,这里的人。哪怕能多帮助一个人,我的努力就有意义。”
“ 我们绝不只是为了带点钱进来”
白玉
援建方武侯区 崇州市
5月15日,甘孜州白玉县,高原上的杜鹃花已经开得十分鲜艳。“杜鹃花开了,意味着他们也快走了。但我们之间的情谊,并不会因为援藏工作的结束而斩断。”县委组织部部长胥东这样看待与援藏干部的分别。
从2012年7月入驻,成都市武侯区、崇州市援藏工作队已经来到白玉县将近两年。“以后有时间,肯定要常回来看看。”援藏工作队领队冯胜用了“回来”这两个字,显然在他心中,白玉已经成为了第二个故乡。
截至今年3月,白玉县援藏工作累计到位资金4460万元,但工作队说:“我们翻越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远离自己的父母家人,绝不只是为了带点钱进来。”
改变生产理念,意义远比直接给钱更大
不种青稞种土豆,这对金沙乡八吉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他们郑重地从藏历中挑了一个“好日子”,洒下种子。“援藏干部教我们种紫皮土豆,全村人盼着它们带来好收入。”52岁的村支部书记四郎泽仁眼中写着希望。
援藏工作队指导八吉村建设紫皮土豆产业基地,通过两年的推广,36户村民全部加入进来,总面积280亩。村民白马青批不通汉语,他请当地干部翻译说,他家有10亩地,去年亩产3500斤紫皮土豆,收入7万多元,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建设镇达科村,我们听说了一个“硬挤进来”的项目故事。去年,援藏干部在建设镇扎盘村搞大棚蔬菜项目,当年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这让达科村十分羡慕。今年初,达科村村长其麦顿珠和驻村干部呷姐找到县政府,表示村民们愿意出工出力,只希望能加入进来。
不到100平方米的“小棚”就搭在各家的地里,木头为架,扎起薄膜,小白菜长得鲜嫩……如今,达科村这样的“微田园”已经有16个,产量不高,却能满足村民自用,还有部分节余售卖。
这让已经在藏区工作了几十年的常务副县长泽翁四郎感到很吃惊,他私下告诉冯胜:“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在冯胜看来,能够带动当地群众改变生产理念,意义远比直接给钱更大。
冯胜说,援藏工作队刚到白玉,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调研了全县17个乡镇,“我们提出了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的构想,得到了白玉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并得以实施。”
“ 走的时候,请你们悄悄地走”
民生,是援藏队着力的重点。截至目前,援藏队共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教育,5名老师深入一线进行教学,同时还强化学校功能室建设,优化教育装备配置,远程教育设备覆盖率达100%。
庄斌是成都市十二中的一名数学教师,他来到白玉县中学后,和这里的老师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5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白玉中学,见到了庄斌的几个学生。聊到这学期结束就将离开的庄老师,孩子们透亮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舍,“老师很喜欢我,有次我放完假回来,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师很严格,有次上课我睡着了,他就轻轻地揪我的耳朵。”“老师能把很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单,我们都能听得懂。”学生泽仁桑珠说。
今年年初,另一名援藏老师岳兵被查出疑似包虫病,包虫病至今无法医治。为了不耽误课程,岳老师只请了十多天的假就回来了。“我想说老师我永远爱你,身体快好起来吧。”岳兵的学生多其左拉数度哽咽。
最近,白玉中学的校长经常问庄斌:“你们什么时候走?”“他不是期盼我们走,而是担心,我们走了之后,孩子们该怎么办?”校长还曾“叮嘱”他们,走的时候悄悄地,他担心孩子们接受不了分别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