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头智能信息亭数万1个 闲置3年

22.04.2015  10:45

  

  成都街头的智能信息亭。

  成都街头那么多布满灰尘的红色新型电话亭

  日前,四川日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川报随手拍”QQ群(324766313)、四川在线“问政四川”等平台,多次接到市民来电或上传图片反映称,成都街头许多智能信息亭闲置“睡大觉”,有的甚至被垃圾包围,严重影响城市风貌,更有人质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记者调查显示,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公用电话亭使用频率逐年下滑,甚至无人问津。2011年,成都市提出对中心城区的电话亭进行升级换代,使其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提供Wi-Fi上网等多种功能。随后,一批被称为“智能信息亭”的新型电话亭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据成都市经信委2012年发布的数据,成都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了5000个智能信息亭,其中在2012年完成建设1500个。

  成都的公用电话亭是否就此会迎来第二春呢?从四川日报民情热线的调查情况看,答案并不乐观。

  记者探访 小红亭多损坏严重,有的甚至堆放着垃圾

  行走在成都街头,记者看到,这些外观为红色的“亭子”十分醒目,并不少见。在一些主要街道,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外观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但每座亭子顶部都有一个标识,上面有电话、Wi-Fi天线和“e”图案,意思是可以拨打电话、接入Wi-Fi和上网。

  4月20日,记者在三官堂街与二环高架路的交汇处看到,一座红亭子显得破败不堪,外面布满灰尘,左侧玻璃面板不知去向。记者拿起里面的电话,屏幕上无任何显示。电话没有通电,Wi-Fi信号更是难见踪影。街道对面还有另一座红亭子,情况类似。走进亭子旁的一家通讯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个电话亭在这里已经两三年了,从来没见有人用过。而智能信息亭提供的Wi-Fi功能,该店员说也从来没有使用过。

  记者当天接连探访了蜀都大道、三官堂街、莲花北路、慈惠堂街上的10多个智能信息亭,没有一座可以正常使用,不少亭子损坏严重,有的甚至堆放着垃圾。记者在智能信息亭附近随机采访了20多位路过的市民,没有一个人使用过智能信息亭,也不知道怎样接入Wi-Fi。

  每座亭子上都有中国电信的标识,记者随后以用户身份拨打了中国电信客服热线,一名客服代表告诉记者,成都街头的智能信息亭“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使用了”,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市民关注 “为何连续多年反映使用难,所得回复前后不一

  尽管智能信息亭如今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但记者调查发现,从该项目开建起,许多市民对其关注有加,期待信息亭能发挥好功效。

  比如在成都一个名为“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的电台节目中,从2012年至2014年,成都市民曾先后四次就智能信息亭的问题进行了询问,成都市经信委对其进行回答,成都经信委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问答的文字实录。

  文字实录显示,早在2012年12月27日,便有网友询问:“成都街面上新修了好多红色的电话亭,什么时候能正式使用。”成都市经信委回复,这个红色电话亭叫智能信息亭,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了5000个,将于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其中2012年完成建设1500个,将于2013年元旦后全面开通。届时无论是哪个运营商的终端手机,都可以享受6小时的免费Wi-Fi上网,以及3分钟免费通话的服务。

  到了2013年6月6日,则有群众在该电台节目中反映:智能信息亭周边使用Wi-Fi必须要经过很复杂的登录方式,才能用1个小时,还很不稳定。对此,经信委回复,将协调电信公司进行系统优化,解决接入程序复杂、并发连接数低、速率不稳定等问题。

  但从该电台节目文字实录来看,协调优化效果似乎不佳——因为到了2013年12月10日,仍有群众反映信息亭认证复杂、网速慢等的问题,此次成都经信委则表示,成都市Wi-Fi网络主要由各运营商投建,使用其Wi-Fi确实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认证。且电信红色信息亭,Wi-Fi覆盖能力还十分有限。到了2014年9月23日,针对市民再次追问信息亭难以正常使用话题,成都经信委称:电信智能信息亭由于一直未能投入正式使用,目前开通的Wi-Fi服务点位并不多。并称“为缓解城市免费Wi-Fi的覆盖面不足的局面,即将启动公共免费无线局域网建设”。

  对这样的回答,民情热线记者采访中发现,市民并不满意,“一个承诺还没有兑现,现在又许第二个承诺,这怎么叫人能相信呢?”一位长期关注智能信息亭建设的市民告诉记者。

  智能信息亭能否起死回生?记者对话相关方面负责人——

  旧计划与新规定冲突正在协调,需要一个决策周期

  成都街头智能信息亭为何多年闲置?还能否起死回生?记者查询资料得知,智能信息亭项目是“智慧成都、无线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整个智能信息亭项目主要由成都市经信委牵头规划布局,具体由中国电信公司运营管理,城管部门则负责老旧电话亭拆除工作和电话亭户外广告设置管理。4月13日至21日,记者先后多次联系了上述3个单位,通过与相关负责人对话,试图寻找答案。

  造价数万元一个的信息亭并未正式使用过

  记者:成都实际建成了多少个智能信息亭?

  经信委:现在实际建了1000个多一点,按照规划是要建5000个,但后来有一些调整。

  记者:每个信息亭投资多少?谁来投资?

  经信委:每个造价大概几万元,具体的额度要问电信方面,整个投资都是企业行为。(电信方面始终未透露智能信息亭的具体造价。)记者:那智能信息亭实际使用了多久?经信委:没有正式投入使用过,只有几个作为功能测试用过,一直都处在建设期。仅新亭子的建设周期就是1年多,另外涉及一部分老式电话亭的拆除改造,但这些老式电话亭也是企业投资的,使用许可还没有到期,提前拆除又涉及法律问题,需要协调、做工作,所以整个建设过程持续了两三年。

  运营模式与广告新规冲突运营费用难协调

  记者:既然都已经投入了,为什么不利用起来?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这个项目并不是电信一家说了算,涉及成都市多个部门。而且智能信息亭日常运营涉及维护费用问题,目前电信成都分公司正在跟相关部门协调,预计很快会发布新消息。

  经信委:按照最初计划,是要以电话亭上的户外广告收益,来弥补运营费用。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成都关于城市景观和户外广告的管理办法发生了变化,规定街头的亭体原则上不能设置商业广告,这就跟原来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冲突。

  成都市城管局:智能信息亭在规划建设时,当时议定考虑到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同意在一定期限内,运营商可以在亭体上设置广告作为回报。这个亭体作为广告载体,本身属于公共资源,按照当时户外广告的管理办法,需要进行拍卖,城管方面参与协调此事。但后来新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出台了,之前的方式和新规定有一定的冲突。(记者查询得知,在2013年2月1日之前,在成都市设置户外广告执行的是2006年3月31日实施的《成都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其中并未对公用电话亭、信息亭等广告载体做明确的界定。而从2013年2月1日起,《成都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取代了旧有条例,这恰好处于智能信息亭的建设期间。记者查询新的条例,其中对信息亭、电话亭等市政设施作为广告载体进行了明确界定,虽并未禁止其作为商业广告载体,但是申请、审批程序非常严格。)

  城市Wi-Fi的建设不能等需其他替代方式

  记者:那现在这一批智能信息亭怎么处理?

  经信委: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要保护街头景观环境的协调,目前市政府正在协调处理此事,要么就按调整前的政策,允许设置商业广告,有一定收益,可以维持正常运转。另外一种就是执行新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原来的模式就要彻底调整,原来的资产该怎么办?是拆除还是拿出一笔钱来恢复,这个现在还不清楚,毕竟涉及到几千万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政府不可能随便拍板就能决定,需要一个决策周期和程序。记者:那是否会有替代计划?之前看到有提出“公共免费无线局域网”的建设?经信委:这个电话亭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要有一个Wi-Fi的功能,因为电话亭分布会比较多,在理想状况下,就能把街头很多地方覆盖到。但是亭子没正式投入使用,Wi-Fi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所以需要其他替代的方式,城市Wi-Fi的建设不能等,不光是依靠(智能信息亭)这个事情。□曾晓慧 本报记者 付真卿 文/图

  记者手记

  智慧城市项目 可别虎头蛇尾

  成都智能信息亭项目轰轰烈烈上马,如今却凄凄凉凉闲置,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这个项目未来能否起死回生,还是个未知数,这样的虎头蛇尾,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

  类似情况国内并非没有先例,2012年,北京拆除重建耗资7000万的“数字北京信息亭”,对此新京报评论道:“不是不能重建,但有个前提,就是要杜绝浪费,不能再度成为街头摆设。

  在如今 “智慧城市”的风潮下,城市管理者在上马相关项目前,能否再慎重一点,多考虑考虑科学规划问题、法律法规问题、建设周期问题等,在运营维护方面,能否多考虑几个备选方案,而不是一根道走到底,遇到问题就停摆。“智慧城市”项目也应该要讲究投入产出效应,中看不中用的“智慧城市”,既不智慧,恐怕也不会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