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统筹城乡 构建发展新格局

28.09.2014  11:40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梳理出47条经验条目作为备选推广的试验区成熟经验,涉及成都有9条,包括重点推进城乡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治理统筹“五个统筹”。近年来,成都积极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如今,通过“五个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初步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核心数据

 

54

 

成都已建成54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

 

97%

 

有序地推进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

 

54.1%

 

成都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4.1%

 

96%

 

成都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推行新型社区自治管理,目前村民满意度已达96%

 

第一

 

成都农交所累计交易额已达411亿元,交易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

 

A 城乡建设统筹

 

建设54个“小组生

 

新农村综合体

 

来到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二组金陵花园,一幢幢小洋房矗立在小径两旁,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爬满瓜果藤蔓……这是我市农村中崛起的新农村综合体,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村民依托林盘搞重建,采取“统规自建”的重建模式。如今,这里的农民居有好房,各种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让不少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谈起新农村综合体的好处,郫县安德镇花园镇筒春村的蒋秋菊也笑得合不拢嘴。在成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蒋秋菊与筒春村2600多名村民一道,率先享受到了成都“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成果:不但包含幼儿园、水电气代收点、农贸市场、公厕、停车场、社保工作站和村卫生服务站,还包括以前几乎只有城市里才有的电子阅览室、产权交易服务点等。

 

作为统筹城乡的经验办法,“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理念还被灵活运用到了邛崃灾后重建中。在高何镇毛河村寇家湾安置点,房屋建设突出了川西民居特色,依山就势,保留传统院落,采取“半围合”“组团式”组合模式形成“大聚落”,有效融合小青瓦、雕花窗、灰墙砖、白墙壁等建筑元素。并错落布局,与周边自然风光等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院落式村寨,让群众记住乡愁,同时水、电、气、视、讯全面配套。在产业发展上,安置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亩,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粮经复合型农业和观光农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发展。

 

成都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统筹,我市特别注重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目前,已建成郫县安德镇安龙村、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花园镇筒春村和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都区玲珑锦苑等54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并初步构建了“一城双核六走廊”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包括1个特大城市、7个新型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1个小城市和80个特色镇的全域城乡规划体系。

 

B 城乡产业统筹

 

三产融合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产业支撑成了战旗村的不竭动力与农民幸福生活的源泉。战旗村1社村民姚崇根一家,以前一到蔬菜收获时节,不是焦虑蔬菜卖不出去,就是担心人手不够。“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姚崇根告诉记者,自从村上对接安德镇川菜产业化基地,为园区基地配套后,这种焦虑就完全消失了。姚崇根将土地租给公司,在村上开了自家的茶楼,日子悠闲多了,年收入超过5万元。

 

让产业支撑农村繁荣发展,过去几年中,战旗村建起了15亩现代化育苗中心、800立方米气调库和4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还引进成都榕珍菌业、北京东昇集团等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有机蔬菜等高端项目,就地吸纳了近1000名农民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轻松上万元。

 

农村经济要发展,尤其是持续地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通过推进城乡产业统筹,成都也初步构建起三产融合规模经营的产业体系。我市通过推进三产联动发展,积极培育生态高效农业,近年来连片推进“10个十万亩粮经产业基地”“6个都市农业精品园区”和“成新蒲示范带”建设。

 

同时,成都还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村商贸流通服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据介绍,去年,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突破了800亿元,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36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44亿元。在农村经营机制创新方面,成都则放活土地经营权,分区域推行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方式,目前,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4.1%。

 

此外,为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成都还设立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农民合作社中试点实施会计代理制度,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按城镇职工标准购买养老保险。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535家、农民合作社达3519个,带动农户面超过80%。通过一系列统筹改革,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1年的2.42∶1缩小为2013年的2.32∶1,是副省级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较快的城市之一。

 

C 城乡公共服务统筹

 

农民和城市居民

 

享受一样的待遇

 

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让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服务,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双流图书馆新馆,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是当地群众文化休闲、全民学习、社会教育、学术交流的中心。为了方便农村群众借还图书,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还将被打造成为县图书馆的分馆,实现通借通还。

 

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龙华社区是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这里不仅有社区服务中心、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还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女红队等15支社区文化队伍,社区还按照“专业社工+志愿义工”的服务模式,面向老人、青少年、妇女等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文化服务。

 

全市已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医保制度,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无用人单位的居民,不分城镇和农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从而实现了全覆盖。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获得一样的社会保障,这些都还仅仅是成都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折射出来的一个具体呈现。近年来,成都通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统筹,积极构建城乡统一均衡配置的服务体系。成都有序地推进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率先构建起涵盖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社会救助各个方面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

 

D 城乡社会治理统筹

 

村民缴纳物管费

 

享受文明物管服务

 

树上的叶子落了,很快就有人来清扫。”“小区的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每人每年80元的物管费,就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文明物管。”……这些都是彭州市军乐镇银定新区居民挂在嘴边的“骄傲”。在这里,除了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家园,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同步转变,言行文明、感恩和谐的新风尚扑面而来。

 

银定新区是一个548户人家的大社区,有41幢楼房,集中了军乐镇共9个行政村的村民,小区管委会、议事会、监督会被引进了社区。小区每幢楼选出1名代表成为议事会成员,每月定时召开议事会,社区的公共问题、所有的项目如围墙、车棚、绿化、监控设备、垃圾桶、“断头路”等问题,都由小区居民决策,并由监督委员会监督执行。如今社区已聘请了14名管理人员:治安联防队员4名、清洁工7名、门卫2名、水电工1名。不仅如此,管委会收取的每人每年80元物业费,全部用在了小区建设上,收支明细也定期公布在小区报栏上。

 

近年来,成都通过推进城乡社会治理统筹,积极构建民主决策联动高效的治理体系。在规范决策机制,促进治理方式民主化方面,成都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推行新型社区自治管理,促进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定,目前村民满意度已达96%。

 

成都还通过加强培育引导,积极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去年11月,成都成立了全国首个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村政学院——成都村政学院,对基层治理骨干实施全覆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未来,该学院还将面向全国农村,重点培训乡镇、村(社区)干部,村(社区)工作管理者、大学生“村官”,形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科培训特色。

 

E 城乡制度统筹

 

成都农交所

 

累计交易411亿元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较早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成都市的广大农民手里多了几个产权的红本本。据统计,到目前全市累计颁发各类产权证和股权证共计883.54万本,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但确权只是成都统筹城乡迈出的第一步,如何让手中的“红本本”变成“红票子”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记者在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找到了答案。

 

一条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连接起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工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坡地上建起。修厂房的土地,是该镇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业主则是两个村的村民。这一切得益于土地产权改革试点,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自主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指标入股、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先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资产管理公司和项目运营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并建立起“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竹篙镇的土地资源就此被盘活,使群众从一次性转让收益转向以土地入股长久的财产性收入。

 

确权之后,围绕解决“地该怎么用”,我市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如今,成都农交所累计交易额已达411亿元,交易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

 

同时,成都还围绕解决“人往哪儿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在围绕解决“钱从哪儿来”上则推进农村投融资和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已培育形成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78家,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抵押融资累计达90亿元。(记者 粟新林 摄影 王若冰 谢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