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布第四批、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据了解,此次列入第四批保护名录的6处历史建筑修建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大多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苏式风格的校园建筑,如通锦中学老宿舍楼,也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的老院落,如隆兴街42号民居、红石柱横街10号四合院等。从分布情况看,这6处建筑分别位于金牛区和锦江区,其中,广东会馆、章华里老宅院、马家巷老宅院3处均位于大慈寺街区内,与大慈寺街区内的其它老建筑构成了一个历史建筑群落,保留并传承了老成都的街道传统文化。这6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如兴建于民国初年的广东会馆曾是成都地区广东籍人士聚会的场所,承载着“湖广填四川”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宝贵记忆,也是研究广东籍商人社会生活的样本。马家巷老宅院作为大慈寺街区内保存较完整的禅院,是大慈寺佛家文化的见证者和继承者。隆兴街42号民居作为主城区内留存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川西民居院落,对研究清末民初成都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以及民居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批历史建筑分布于成都市14个郊区(市)县,涵盖了民居、公馆、茶馆、名人故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从建造年代看,大致包括明代、清代、民国等3个年代区间,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始建于明代中后期的观音阁老茶馆。从建筑风格看,既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公馆建筑,如伍培英公馆,也有以谢家大院、陈家大院、邓氏祖宅等为代表的传统民居风格建筑。这14处历史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如位于龙泉驿区的谢家大院系客家人谢氏家族住宅,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位于蒲江县的余家老宅院系余氏家族的宅院,据《铁改余姓总谱》记载,“铁改余姓”已有640余年历史,余姓的祖先是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第五代嫡孙铁木健的后裔,该建筑为研究蒙古族迁居四川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位于双流县的观音阁老茶馆作为地道成都老茶铺,展现着原汁原味的老成都茶文化,是研究四川民俗文化的实证,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文革宣传画、标语等文革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王光祈旧居、董寿平旧居等作为名人故居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纪念意义。
据悉,这两批历史建筑是成都市房管局会同区(市)县房管部门在认真复查踏勘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并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经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公布的。此前,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两批历史建筑公布后,实现了每个郊区(市)县至少保有一处历史建筑的目标,标志着保护工作从中心城区延伸到郊区(市)县,真正建立起了覆盖全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格局。
新闻链接:成都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名称 | 区域 | 地址 |
通锦中学老宿舍楼 | 金牛区 | 通锦路15号通锦中学校内 |
隆兴街42号民居 | 锦江区 | 隆兴街42号 |
红石柱横街10号四合院 | 锦江区 | 红石柱横街10号 |
广东会馆 | 锦江区 | 大慈寺街区内 |
章华里老宅院 | 锦江区 | 大慈寺街区内 |
马家巷老宅院 | 锦江区 | 大慈寺街区内 |
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名称 | 区域 | 地址 |
谢家大院 | 龙泉驿区 | 茶店镇胜利村10组 |
邓公楼 | 青白江区 | 城厢镇朝阳路社区公园路 34号 |
杨氏宗祠 | 新都区 | 马家镇升庵村13组 |
王光祈旧居 | 温江区 | 柳城街道东街社区社学巷 6号 |
董寿平旧居 | 都江堰市 | 西街122、124号 |
赵连武宅 | 彭州市 | 新兴镇海窝子社区瞿上街 |
元通镇双凤街2、4号民居 | 崇州市 | 元通镇双凤街2、4号 |
陈家大院 | 邛崃市 | 高何镇高兴村5组 |
贺家大院 | 金堂县 | 五凤镇金箱村 |
观音阁老茶馆 | 双流县 | 彭镇马市坝街64号 |
崇宁公园茶楼 | 郫县 | 唐昌镇公园路27号 崇宁公园内 |
伍培英公馆 | 大邑县 | 䢺江镇新街32号 |
余家老宅院 | 蒲江县 | 光明乡金花村 余家 |
邓氏祖宅 | 新津县 | 邓双镇六水门街 221号 |
四川台记者操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