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底电缆把脉人 “地下工作”通讯基本靠吼

15.12.2014  08:57

12月14日,地下电缆检修工邓海(右)和同事在隧洞里巡查。

每天地下巡线至少要走十多公里,有时时间搞不赢,邓海和同事就用干粮充饥。

工人走在齐腰的水中巡检电缆。

地下电缆检修工邓海。

邓海用“电子听诊器”探查地下电缆。

  成都市区,高楼林立,繁华美丽。然而在3米至8米深的地下,却是暗道密布。街面上的每一个电力井盖,都是通往地下宫殿的大门。一条条横贯东西、纵横交错的地下电缆通道,成为保障成都光明的“电力动脉”。

  开栏语

  讲述川人逐梦故事

  见证行进四川巨变

  地上灯火辉煌,地下却冷清孤独,地下电缆检修工邓海和工友们20年如一日,在狭小潮湿的地下电缆通道中,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

  每当夜幕低垂,市民们纷纷赶回家团聚时,成都武侯便衣民警小胡和队友们与街面上犯罪行为展开暗战。为了市民的平安,从警6年的他几乎没和家人吃过一顿晚饭。

  年薪20万元的白领张超夫妇辞职之后自办网站,不到一年注册用户过千,夫妻俩正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电商梦。

  有一种感动叫坚守,有一种大爱叫平凡……在我们身边,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川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坚韧奋斗,追逐并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基层,也是新闻报道最鲜活的百姓故事来源。从今天开始,华西都市报传媒集群正式推出“行进四川·精彩故事——华西记者走基层”大型系列报道,百名记者将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一线,用纸笔记录一位位川人的奋斗故事,用镜头捕捉一幕幕时代变迁的画面……我们将从一线为读者带回最有温度、最富情感的川人故事,见证行进中的四川每天都在发生着的喜人巨变。

  故事人物

  邓海

  邓海——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运检工区电缆运检二班班长。他和队友们每天穿行在地下阴暗的电缆隧道中,钻窨井、涉污水,默默守护着城市电力大动脉,为地下电缆保驾护航。他们的团队曾入围“身边雷锋·时代榜样——2013年度感动四川十大人物”前20强。

  A

  体验“地下工作

  从1986年人民公园下面第一条5公里长的地下电缆落成,到如今,成都已拥有一个总长2500余公里,居全国第三、西部第一的地下“电缆宫殿”。这些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地下宫殿是什么模样?守卫它们的“电力医生”,每日的地底工作又有什么故事?

  13日、14日周末没有休息,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的地下电缆检修工邓海和队友一道,照例对辖区内的地下电缆进行检查。连续两天,华西都市报记者和工人们一道,头戴安全帽、手握探照灯,深入地底,探寻成都“地宫”的秘密。

  伴随着成都城市的迅速发展,深埋于地下的电缆通道,飞速向着城市周边延伸。虽然电缆下地,让城市天空不见了密布的蜘蛛网,但深埋地下的电缆线(有的深达10余米),也会因外力破坏或故障短路出问题,造成居民家中断电。如何维护它们,已成为困扰所有大城市的疑难杂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成都电业局(现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就组建了一个专门负责地下电缆检修的团队。今年35岁的邓海,就是为城市地下电缆把脉的“医生”之一。

  电缆医生

  挂耳机地面听诊 打“B超”地底把脉

  14日清晨7点,高朋大道,邓海和四名队友整理设备,准备前往成都高新区检修地下电缆。

  邓海有着15年的地下电缆检修经验,如今是配电运检工区检修二班班长。他回忆,一开始城区电缆线不多,检修方式也很原始,就是下井用眼睛查看,很快就能看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地下电缆分布越来越广,老办法行不通了。

  如今,邓海用上了高科技设备。指着手中的一副耳机,他说,这是他们的“电子听诊器”。将一头的听筒贴在地表上,另一头耳机里就会传出地下电缆的声响,“如果电阻声大,就说明地下电缆有问题。

  由于白天汽车行驶声太响,加上大部分地下电缆埋设位置很深,因此邓海和工友必须深入电缆通道深处,才能实地查看电缆线的情况。“我们会用高磁同步仪,在地下扫描电缆。

  记者看到,该仪器有一个如同手枪的探头,附带一个腰挎显示屏。“就像打B超一样,如果线路有故障,屏幕上会出现高温显示,我们就会通知人及时维修。”邓海说。

  记者体验

  没有信号和光亮 就着矿泉水啃馒头

  揭开电缆井盖,地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经过沟通,邓海同意让华西都市报记者与他们一起进入地下电缆井。头戴安全帽、手持电筒,记者跟随邓海等人一道,进入了石羊场附近一处深约8米的电缆井中。

  随着一点点深入地下,阵阵寒气逼来。3分钟到达地底,这里的电缆通道高约2米,宽1.5米。没有潮湿的泥土,也没有想象中的恶臭,通道内部十分干燥、空气清新。一组组高压电线由铁架架空,从墙壁两侧穿过。

  邓海摁亮手电筒,带着我们往前走,边走边检查线缆运行情况。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他们在地下“通讯基本靠吼”。空荡荡的通道中响起的回声,夹杂在头顶不时传来的车辆驶过声中。

  在阴冷的地下,通过偶尔出现的井口望向天空,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

  地下电缆通道的长度,似乎一个上午都走不到头。临近中午12点,邓海和队友从包里取出两个馒头,席地坐在通道一个拐角处,就着矿泉水填起肚子。邓海说,每天巡线至少要走10多公里,遇到有故障要抢修,更可能要忙上一整天。“有时时间搞不赢,就这样充充饥。

  如今地下电缆的检修工作越来越先进、自动化,不少电缆安装了光纤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机械人,有望明年投入使用。通过安装在通道顶部的轨道,机器人会迅速来回巡视,从而大大提高巡线效率。

  邓海打趣说:“也许将来有那么一天,全部实现自动化处理,不需要人下井,那时我们就下岗了呢。

  B

  寻访“地底宫殿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地下管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地下管线是城市的另一张面孔,也成为一种城市文化。

  不论《悲惨世界》还是《歌剧魅影》,在外国文学作品或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描述地下管道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探访成都电缆通道后,记者发现,成都密布的地下电缆通道,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最老通道——人民公园地下电缆通道

  “努力餐”下旧址

  人防工程改为电缆中枢

  成都最老的地下电缆通道,位于城中心人民公园附近,也就是著名的“努力餐”餐馆地下。

  13日,在邓海带领下,我们走进这一充满历史故事的通道。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

  邓海介绍,努力餐1931年开业,是车耀先(当时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创办的。这里的地下室,就是当时地下党员秘密碰头的地方。解放后,地下室扩改成横穿中心城区的地下人防工程。

  1986年,成都沿东西干道(今蜀都大道)修建第一条电力隧道,其中一部分就使用了以前的人防工程。

  至今这一通道仍是城区地下电缆的核心通道,供给着天府广场、春熙路等繁华地段的电力。如今的地下通道布局,和战争电影中的防空洞十分相似。脚下不时传来隆隆的声响,提醒我们通道位于地铁二号线正上方。

  “顺着通道一直走,你可以从人民公园走到天府广场,再走到春熙路。”邓海手指着说,以往成都的电缆线只是单一线路,如今早已成为密布的电缆网。在下面走如同在道路上开车,可以到达城区任何地方。

  最大通道——石羊场变电站下电缆通道

  汇聚城南城西电力动脉

  可容两车并行通过

  说完最老电力通道,不能不看看位于石羊场变电站下方的成都最大电缆通道。

  1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这一通道,它宽约8米,可容纳两辆汽车并行通过。一根根粗大的电缆线,从4层楼高的高空直接入地,深埋地下后向着城南城西各个方向延伸。

  “这里汇聚着8条220千伏高线线路,以及10条以上110千伏高压线路。”邓海介绍,这一通道供给着高新区、武侯区、青羊区等经济核心区域的电力,以及双流机场供电,是名副其实的城南电力心脏。

  由于2012年才最终改造投入运行,这里拥有着地下电缆最好的环境。平时在地底巡线时,邓海他们甚至可用电动滑板车快速通过,“节省了很多时间。

  C

  从数字看变化

  成都地下电缆长度跃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

  5.752公里

  1986年,成都第一条地下电缆落成时的长度。这条地下电缆线建于人民公园人防工程内,经过“努力餐”餐馆地下。历经28年仍在使用。

  2500余公里

  截至2014年,成都地下电缆长度达2500余公里,已跃居西部第一,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这些地下电缆大都使用地面上的路名。东西南北,连横成网。30余人

  目前成都主城区地下电缆检修人数有30余人,分为两个班组,昼夜不停,时刻巡视保障着地下电缆的安全运行。

  记者手记

  向“地下工作者”致敬

  在常人眼中,电力工人不是爬上高空电杆检修线路,就是深入密林寻护线路,“地下工作”和他们挂不上钩。

  人们想象不到的是,就在我们的脚下,还有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而人们更想不到的是,为了保障市民的用电安全,像邓海这样的地下电缆检修工人,每天都要深入地下进行电缆维护。

  其实在我们城市的地底,像邓海这样的工人、像他们这样的工种还不少。自来管网巡线工、排水管道疏浚工、通讯电缆维修员、地铁检修工……他们是一群活跃在“地下隐蔽战线”的劳动者,默默无闻地维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行,也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实习生谢灵捷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