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 锦绣合璧再现“南方丝路”
100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余场展演交流等活动、31个国家的非遗权威学者…… 9月13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第三日,位于成都西郊、光华大道二段的非遗博览园,客流不断。
9月13日,市民在非遗节上体验脸谱制作。
大型锦绣作品《南方丝路图》。
100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余场展演交流等活动、31个国家的非遗权威学者…… 9月13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第三日,位于成都西郊、光华大道二段的非遗博览园,客流不断。精致的瓷器、稳重的漆器、色彩缤纷的锦绣、诉说故事的曲艺、考究的酿酒技术,亮点各异的非遗技艺及作品展示,让入园参观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创新
展现漆工艺“另一面”
本届非遗节上,在国际非遗博览园专门设立了台湾工艺创意馆,精选了近百件台湾地区的传统工艺精品展出。来自宝岛的12位工艺大师,现场演示了染、竹、织、茶、漆五大类工艺。
近80岁高龄的竹编工艺传承人李荣烈,亲自演示竹编制作工艺,在他手中翻飞的竹编作品,让不少观众连连惊叹:“太精致了”。现场展示的“篮胎漆器”作品,结合竹材强韧、漆料温润的特性,在李荣烈精心构思的独特造型下,开创出新时代的新创意与新价值,极为吸引观者眼球。
此外,精致的漆工艺也引起不少游客关注。
记者看到,与以往的漆器不同的是,现今台湾的漆工艺,在文化产业发展风潮下,从早期单纯功能性需求逐渐转成综合性生活美学的一环。除了传统的金、银箔、贝壳与各种色料外,现代材料与各式新技法的运用,使得漆艺创作充满展新活 力与表现空间。
“传统工艺绵延几千年,逐渐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有的因为制作时间长,甚至被一批塑胶取代。但天然的漆对人是无害的,也可以保存千年。”自1996年投身漆艺制作的廖胜文,在创作中,着重天然漆料的运用。“我追求一种质感,希望能够把漆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让漆工艺回归生活。工艺本身是与生活结合的。”廖胜文也积极尝试不同的材料,让他的作品充满活力。“拥有自己的风格很重要,把现在新的材料加进来,可以变换很多新的创意。”
重现
“彩经渐变”获专利
在蜀锦蜀绣展览馆中,由蜀锦大师马德坤,蜀绣大师邬学强共同创作大型锦绣作品《南方丝路图》,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该作品天空部分的蓝色由深及浅,并逐步过渡到表现地面的泥金色。同时,利用丝织品的透光性,使远山和近景形成强烈对比,大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蜀菁馆馆长钟明向记者介绍: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孔雀波纹锦”、“豹纹锦”,到新疆尼雅、楼兰等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从蒙古匈奴王族墓群到朝鲜平壤古乐浪遗址、再到前苏联伊尔莫巴德古墓出土的中国汉晋时期的织锦,均显现出中华最古老的织造技术——经锦工艺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有的提花技艺,在唐朝以后随纬织技术的传入而逐渐消失,而彩经工艺作为中华古老织造基因的余存,仅在明清时期及以后的蜀锦“月华雨丝”等锦类织造中少有应用。”钟明说,为挖掘中华传统织造工艺的独有特质,蜀菁馆经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在原有工艺中传承创新,完成了“彩经渐变工艺”的研制,并已获得该项技术的专利。“
再造
融合非遗“基因密码”
“这里的展品太时尚了,真的是非遗吗?”在五洲情展厅一楼,占地千平的“基因·再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产品展”,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的目光。在这里,传统的夏布织造技艺、桃花坞木版年画,藏族唐卡、中国年画、景德镇手工制瓷技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等精品非遗项目,均摇身一变,成了精致服饰、床上用品、伴手礼袋、精品包包、饰品、挂壁等时尚产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用千年夏布制成的现代化床上用品,用陶漆艺做的茶具,利用天然染色制作的围巾、披肩,将传统的藤编融入时尚手包设计,利用剪纸技艺做成的台历 ……让人耳目一新。尤其采用纯手工制作技艺,可堪比国际一流时尚品牌产品。
该展览的策展人蒋彦婴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将非遗项目中最核心和重要的“基因密码”提取出来,使其与时尚艺术、创意设计等相融合。“与其他展览不同,他们是在传承领域做到了经典和极致,我们这个展览,更多展现的是在现代设计界和学术界,用时尚的态度,创作出能够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把非遗做到文化领域,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将千年夏布运用到服饰居领域的负责人王智红直言,“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夏布在古代是贵族面料,将千年夏布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嫁接感性和理性元素,让大家天天能够见到非遗的踪迹。”
传承
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
与往年的各个展台多为中老年的非遗传承大师相比,今年各个展台上,多了不少“小鲜肉”。
万春小学00后小学生们创作的《西游记》、《木兰从军》系列剪纸展上,不少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夸赞不已。“非遗”互动体验台上,不少90后“老师”,正在指导一群00后小娃娃,进行脸谱彩绘;“印花丝”展中,两位90后女孩,正专注于印花丝的创作;油纸画展台前,一位95后“小鲜肉”,一边创作,一边回答身边的游客提问……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非遗节还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首次推出非遗在线销售平台以及非遗节专属APP,为游客提供非遗节信息发布、现场导览、非遗产品介绍、在线下单等全方位服务。
不仅如此,在各个展台,“欢迎使用支付宝”“扫二维码关注微信”等提示比比皆是,扫一扫,就可了解该产品的各项信息。
在“青红染”展台,工作人员则提醒观众,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所有信息。
记者按照对方提醒,通过扫码,关注到对方公众微信账号。里面关于草木染的介绍、媒体往日采访报道、以及其运营的微店情况,介绍颇为详细。
13日,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非遗保护专家田青,也来到非遗园参观。两人以台湾地区的展览馆为例,谈到对非遗保护的一些看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审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在坚守传统文化,在不改变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尝试。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做出这种创新。如果不是对当下非常关注,也不能把时尚和传统结合得这么好。”(记者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