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民融合:20亿基金支持“民参军、军转民”
制图 王雪
昨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德绵新闻发布会”。成都商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7月,省委确定了改革试验第一批评估推广的经验11条,其中有6条出自成都。
成都6条经验获评估推广
改革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改革试验传来捷报。7月,省委确定了改革试验第一批评估推广的经验11条,其中有6条出自成都。
军民融合领域的成都经验有3条:支持成发公司以“小核心、大协作”方式带动一批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生产,探索创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鼓励民口企业海特高新收购中电科29所旗下公司,通过控股军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探索民企和军企混合所有制模式;引导成飞设计所联合业内企业成立无人机产业联盟,探索搭建成员单位参股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联盟平台,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市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都经验有2条,包括:支持西南交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由学校和发明人共同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产业链为导向的专业集群、“一园一校”办学模式,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新模式。金融领域的成都经验有1条,主要是搭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平台,通过聚集各类金融公司,服务科创小微企业。
启动四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
军民融合
成都已编制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积极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部分园区规划已出炉,天府新区约有40平方公里,彭州是10平方公里左右。”市经信委副主任冷知用透露,在配套政策方面,“军民融合十条”将在近期出炉。
作为全面创新改革实验的重头戏,成都确定了“1234”思路。
“1”就是实现一个目标。尽快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到“十三五”末,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
“2”就是创新两个路径。一个是“民参军”机制创新,另一个是“军转民”开放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审批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国有军工单位改革试点、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同步研发等均是有力措施。据悉,成都正在引导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国防建设。
“3”是构建三个体系。一是构建军民融合“1+N”产业发展体系,以航空产业为核心,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机电装备、核能等新兴产业。二是构建军民融合“1+N”空间布局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加快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基地)。三是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为核心,构建军民融合“1+N”政策保障体系。目前,成都已启动天府新区的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新都区的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彭州市的军民融合航空动力产业园和双流区的军民融合航空产业示范园建设。
“4”就是推进四个融合,分别是军民技术融合、军民产品融合、军民资本融合、军民人才融合。
据介绍,成都市已制定了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还设立了2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1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军转民”、“民参军”。
上半年新增5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蓉漂”创业
随着“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到成都创业,成为“蓉漂”。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389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503人、顶尖团队25个,分别占全省的84%、75%;“成都人才计划”专家349人、顶尖团队28个。
成都如何支撑“蓉漂”创业?
昨日的发布会上,成都给出了答案:将在全社会营造“容错纠错,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通过环境营造和制度设计,切实增强创新创业者对失败的承受力,力争让付出艰苦努力的创新创业者,都能得到有尊严的生活。
成都还积极扶持创业企业,通过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并实现风险共担。同时,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在深交所、新三板交易所、川(藏)股权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让创投资本“进得来,出得去”。
这些措施效果斐然,今年1~6月,成都新增7家A股上市公司,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66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47家,证券市场融资额达169亿元。
将成立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
科技成果
作为创新之城,成都的“黑科技”受到关注。
在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前沿领域,电子科技大学计划整合资源,成立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重点在脑信息机制、模拟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展开共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图阐明抑郁、癫痫等脑疾病的信息机制,促进我国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技术应用。
在精准医疗领域,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资源、临床医疗资源、科研载体资源等,未来将重点发展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学、干细胞、再生医学、基因检测技术产业化、分子靶向药物研发、抗体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等领域,加速发展基因诊断、测序服务,逐步拓展基因测序试剂制造、个性化药物研发和基因治疗领域,打通生产、研究与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
此外,成都在核聚变、第四代先进光源、精准医疗、超算中心、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做了优先布局,促进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示范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力争实现在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地学等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
而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方面,成都积极探索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比如,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技术路线图成果基础上,实施了可控安全芯片方面的协同创新产业集群重大专项,项目最终升级为国家级专项,总投资近30亿元,该专项将整体提升成都在全国信息安全产业领域的创新力,促进成都信息安全产业的转型升级。
成德绵打造全创试验共同体
协同创新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需要依托成都、德阳、绵阳三地的力量,如何协同合作,真正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成为“共同体”?昨日的发布会上,三地分别就此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大家一致认为,2015年成德绵三市GDP总量超过1.42万亿,占四川省3.01万亿GDP的近一半。三个城市资源禀赋各异,互补发展大有可为。
成都有三方面措施。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实现错位发展。成都的定位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推进新经济培育行动、门户城市建设行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二是强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三是理清层次关系,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德阳将推动协作建立成德绵协同创新政策体系,搭建成德绵创新要素流动平台,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绵阳科技城享受的中关村政策、天府新区享受的系列政策将实现三地即时共通共用。
绵阳将突出军民融合。基于三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不同,确定的不同目标定位,让协同有了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共享共用,创新方面的协同。三地实现和而不同,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