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深度合作协同创新 实现1+1+1>3

22.07.2016  22:41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德绵三地是核心区域。如何抓好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当好“排头兵”?三地又将如何协同创新,实现“1+1+1>3”?7月21日,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聚焦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志宏,德阳市委书记蒲波,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共同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朱志宏表示,成德绵协同创新,首先要加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根据安排,成都主要定位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目前,成都正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成都科学城建设等,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平台。此外,成都市编制了军民融合五年规划,将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

  在打通三地协同创新通道上,蒲波表示,从德阳的角度,希望成德绵三地从三个方面着力,搭建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协作建立成德绵协同创新政策体系:二是搭建成德绵创新要素流动平台:三是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刘超则表示,虽然三地在做同一件事,但是省委省政府在给三个市进行定位、明确重点任务、明确发展目标时是有差异的。对于绵阳来说,就是要突出军民融合。这是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不同确定的不同目标定位,这让协同有了基础。有了不同还要有协同,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共享共用,创新方面的协同等。和而不同,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成都

  将在美德等国建海外人才工作站

  目前,成德绵三大“主战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均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复。那么,成德绵三地关于军民融合的亮点在哪?它们如何分工协作?如何打通三地政策壁垒?

  作为成德绵三地的“大哥”,成都在军民融合方面的发展,或将为德阳和绵阳提供借鉴蓝本。

  打通军民融合双通道

  构建“1+N”产业体系

  朱志宏透露,成都的军民融合,将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具体怎么做?记者了解到,成都要继续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尤其是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改革。目前,已对50项科技成果确权,其中有12个项目实现了转换。

  在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方面,成都编制了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积极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

  朱志宏称,目前成都全市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军工单位和科研院所,在建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共5个,信息安全产业园、兵装汽配产业园等70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超过400亿元。

  高新区编制发展规划

  200余家企业落户科学城

  成都发展军民融合的主极核在哪里?高新区和天府新区。

  朱志宏表示,按照国家批复的“三区一极”定位,成都正加快编制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积极推动出台《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落实“6+4”先行先试政策,努力在成果转化 、人才引进、校地合作等方面率先突破。

  除了高新区外,天府新区内的成都科学城,也是成都创新转型的关键“砝码”。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科学城周围“三横三纵”的快速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一家家科创型企业也开始密集落户。朱志宏介绍,目前成都科学城已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就协同创新项目签约,聚集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 200多家。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为招揽全球人才设立20亿元发展资金。在开放合作战略上,成都将会同德阳、绵阳等城市共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中德、中法、中韩、新川、中古等国际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提高全球创新资源利用配置能力。

  热点问答

  问:目前成都的创新创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创业有风险、成功率低,您如何看待?

  朱志宏:目前,全国整个创业环境都在变化,成都的双创情况也如火如荼。我认为,现在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创业者,增强创新创业者承受失败的能力。同时,成都对创业者提供补贴和支持机制,包括住房、医疗等方面的补贴;建立风险机制,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创业者创业风险。我们通过让创业者生活上受关怀,服务上受优待,真正让成都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问:在军民融合领域,成都如何与德阳、绵阳两地协同发展?

  朱志宏:成都有发展军工资源的独特优势,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德阳和绵阳在政策、平台等方面都有很多好的做法,三地地方将进一步相互学习。我们将通过加强规划,突破三个城市的行政规划壁垒,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目前,成都的创新创业领域、绵阳的科技和军民融合发展领域、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领域,能够相互补充,共享共用。

  绵阳

  军民融合产值达到1720亿元

  作为我国重要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绵阳是三大核心区域之一,接下来如何干?

  刘超介绍,过去一年来,绵阳聚焦军民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绵阳市军民融合产值172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七成。

  在创新转化平台建设方面,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挂牌运行,绵阳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试点。

  在产业承载平台建设上,规划了面积281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城大道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中物院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初具规模。国家核医学基地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基本建成,科学新城建设核心项目——中物院某重大专项进入最终选址。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组建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设立规模20亿元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以及规模5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等。

  构建高端产业

  打造10大军民融合产业园

  绵阳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全力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做强骨干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军民融合企业。刘超说,发挥四川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作用,加快推进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信息安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在园区建设上,建设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建好磁性材料产业园、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推动B11、分享通信等重点项目落地,构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探索技术移民

  筹建绵阳科技城大学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刘超表示,绵阳要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必须要加速汇聚军民融合高端人才。首先,建好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科技城分市场,引进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其次是争取“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项目支持,开展省内高校外国留学生留绵就业试点。

  目前,绵阳正在探索开展技术移民,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筹建‘绵阳科技城大学’,推动西南科技大学等在绵高校培养军民融合方向人才。”刘超表示。此外,绵阳还将通过建立军地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在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支持在绵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高端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热点问答

  问:绵阳在军民融合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刘超:长期以来,“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困扰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大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绵阳开出了“建立军地协作机制”这个药方。我们通过建立完善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努力打破军地“两张皮”。坚持让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主力”“唱主角”。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模式,催生了460余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产业涵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等300多个专业领域,仅去年就实现产值1700亿元,军民融合层次和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德阳

  世界最长城市轴 让人才自由流动

  全面创新改革,处在成都和绵阳之间的德阳有怎样的定位和路径?蒲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说德阳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并且围绕把德阳建设成为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这个定位,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就是要把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打造成引领全国、影响世界的名片,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打造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示范市。

  成都北延线将开工

  双向20车道直达德阳城区

  蒲波说,德阳全面创新改革,就是要与成都协调发展、同质发展,“和成都谈恋爱,就是要把德阳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北部新城,形成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新格局。

  据蒲波介绍,德阳正加快推进成德一体“综合全域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的成都北延线将在年内开工,以成都天府广场为轴心,向北经人民北路,下穿成都火车北站延伸至德阳主城区,是成都、德阳两个城市间的主轴线,“这条主轴最南端要延伸到眉山仁寿,全长15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沿线将兴起一个又一个城市带。

  在德阳的全面创新改革路径中,期望通过与成都同城化发展,实现两城在政策上的共享、人才和技术上的自由流动、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

  “成都德阳之间的这条主轴线,为双向20车道,并且预留地铁、BRT通道和绿化空间,希望人才能够通过这条主轴线在成德两个城市间自由流动。”蒲波说。

  实施人才十条新政

  创业团队可获2000万资助

  在人才建设方面,德阳制定实施引进全面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团队)10条政策,围绕德阳产业发展最需要、专业水平同领域最强、行业认可度最高的“三最”原则引进人才。

  蒲波说,如果德阳要引进一个医疗方面的专家,他一定是全国这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或者副主任,如果要引进一名老师,他也一定是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并且是行业内知名度最高的人,“当然,我们在待遇上也是有保证的。就拿引进一名小学特级教师来说,他的待遇至少要和成都泡桐树小学的待遇相当,甚至更好。

  为了引进更多的“三最”人才,德阳专门设立4亿元专项资金,对来德阳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资金资助。去年以来,德阳引进创新创业团队4个,自带创新项目23个,带动企业实现产值280亿元。

  另一方面,德阳也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据介绍,德阳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工程,学习借鉴德国“蓝领”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双元制”办学模式,与德国共建中德汽车学院、库卡机器人学院及西门子先进制造实训中心,每年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5000多人,“月薪最高可达1.2万元”。

  热点问答

  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比成都、绵阳,德阳有什么特点?

  蒲波:德阳因工业建市,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东电的核电装备,二重的八万吨模锻压机等。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我们结合德阳特色,将在重装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突破,并在职教领域进行改革,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培养适应德阳产业发展的人才。(记者 张想玲 殷航 唐金龙 姚茂强 实习生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