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场必胜的硬仗——巴中市推进脱贫攻坚综述

09.09.2016  22:16

 

  战火的硝烟曾弥漫这片鲜血浸染的土地,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有12万优秀巴中儿女参加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4万多人英勇捐躯……一场硬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另一场硬仗——脱贫攻坚正在这里悄然打响。

  截止2015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31.83万人,位居全省第4位,贫困发生率10.5%,排全省第3位,其中5.22万户18.2万人需要易地搬迁,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因病致贫7.77万户10.1万人,占总贫困户的67%,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沧海横流,方显巴中儿女的英雄本色!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攻坚拔寨的冲锋号角再一次吹响——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我市把脱贫攻坚摆到全局工作首位,出台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形成“市级统筹、县区主体、部门主帮、乡镇主责、村社主抓”脱贫责任体系和工作体系,建立“五个一”+“”驻村帮扶制度,即每个贫困村有1名领导挂联、1个部门帮扶、1个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巴中,全面吹响向贫困宣战的集结号!

      这一场硬仗
      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指挥

  战略布局周密清晰,战术上如何精准实施?非常阶段,非常形势,非常责任,就必须有非常之策——这是巴中的响亮回答。

  紧扣“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我市深化推进“1234”(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脱贫攻坚目标措施,举全市之力,实现因户施策,对“”施治,把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地引导到特定人口、具体家庭,即便是鸡犬相闻的左右邻居,也有不同的扶持政策。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勇乘东风,挺向贫困深处的进军所向披靡,征程上的堡垒,正一个个被突破!

  走进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47岁的杨波一家仅花费2000多元,就住上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不仅如此,借助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杨波将新房装修成农家乐,当上了老板。

  从贫困户到农家乐老板,彰显的是我市精准扶贫的成效。

  龙台村坐落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深山处,过去当地村民除了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外,再无其他挣钱门路。2014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2485元。去年以来,该村把精准脱贫的新要求落实为管用的新办法,识真贫、迈钱关、挪穷窝、兴产业,原本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新硬化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90余户统一规划的“巴山新居”主体竣工;成片的核桃园、规模化的巴药基地、年出栏万余只的生态土鸡等特色产业正快速成长……去年,村里4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龙台村,只是巴中脱贫攻坚嬗变的一个缩影。以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以水、电、路、通讯等扶贫夯实发展基础,以“巴山新居”扶贫改善人居环境,以就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以生态扶贫推动持续发展,系统化推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双轮驱动脱贫思路不动摇,努力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正成为巴中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术要领”。

      这一场硬仗
      需要保持专注的发展定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成为全党共识和一致行动,巴中脱贫攻坚事业继续前行——

  今年5月和7月,全国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会、四川省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充分肯定巴中在运用国土政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在“巴山新居”建设中,我市再出新招,探索出“合院建设”(三合院、四合院)模式,确立“三不建”(不建空置房、不建豪华房、不建超标房)工作原则,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降低了新居建筑成本,密切了邻里关系;深化农村改革领域,我市在“股权量化”上做文章,重点解决贫困户增加资产性收入问题,通过股权量化和对撂荒土地实施流转,较好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在金融扶贫方面,我市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重点解决基层干部怕担责和农民群众“惧贷”心理;在产业发展领域,把“三百”工程作为主导产业,推行“现代农业+‘巴山新居’+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努力搭建电商平台。

      这一场硬仗
      需要凝聚起攻坚治贫合力

  决战贫困戮力同心,共建小康责无旁贷。不断铸就攻坚的“动力”,激发精准扶贫的“活力”,更凝聚起攻坚治贫的“合力”。

  平昌县五木镇雄峰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在县人大帮扶下,该村不仅解决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还组建专合社3个,发展起花椒、核桃等产业……

  南江县桥亭乡凤凰村,省发展改革委作为该村对口帮扶单位,通过整合优势项目资源,为该村出资建设光伏发电站,一年下来全村集体收入达到12万余元的收入,比村集体原来一年的收入多出10万元,点燃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星火。

  “穷衣烂裤自己脱,幸福生活各人造。”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贫困群众的心声,他们也纷纷主动投身“前线”。

  “我虽然目前家庭困难,但我不愿背上‘贫困户’的名。”龙台村李国成人穷志不穷。他家里因为妻子身患重疾致贫,欠了不少债。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李国成不等不靠,通过小额贷款5万元,建起标准化养殖基地,实现自主脱贫。

  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到2018年底,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实现县(区)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建卡贫困户越过扶贫标准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脱贫奔康的梦,不再遥远。

      延伸阅读

      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 上享受市级医疗“绿色通道
      近日出台《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发挥医疗救助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近日,市政府印发《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住院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

  《办法》明确,享受《办法》规定优惠的对象为我市2015年末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办法》实施期间,已脱贫的仍享受该政策。

  对于报销比例,《办法》指出:将按照“分级诊疗、一站办理、分类扶助、整合资金、政府兜底”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进行及时全面诊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100%,个人医疗自负费用控制在总费用的10%以内。

  《办法》明确,对于可享受的特殊疾病病种,在全面落实“八免五补助”的基础上,对患慢性疾病或重特大疾病需长期门诊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门诊特殊疾病特惠政策和健康重点管理。

  《办法》中指出,进一步扩大门诊特殊疾病病种,在执行《巴中市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乙型肝炎、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六种一类门诊特殊疾病病种,按2000元/年/人实行限额结算;增加严重多器官衰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等六种二类门诊特殊疾病病种,治疗二类门诊特殊疾病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由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报销60%,医疗扶助基金解决30%,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不超过10%。

  《办法》明确,对患有两种及以上一类门诊慢性特殊疾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对应病种的限额标准分别结算。

  对于建档立卡患者的医疗报销程序,《办法》也确定:县域内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住院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个人不缴纳住院预付款,出院时只需结清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其余费用由医疗机构向医疗扶助基金归集单位申报,实行资金预拨、按月结算。未按时结清个人自负费用的患者,不再享受先诊疗后结算服务。

  此外,《办法》提出,市内各医疗机构将建立“绿色通道”,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治疗。

      我市“四个强化”补齐脱贫摘帽短板

  本报讯(记者 何欢)今年以来,我市对照“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标准,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和年度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加力推进。

  强化住房保障。创新“三不三搬三为主”(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搬得准、搬得顺、搬得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力)工作法,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抓住国土三大项目叠加等政策机遇,对18.25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500个项目村全部启动、开工率为100%,已建成安置房6050套(占全省目标11.2%、全市目标73%),年底前1.1万户贫困群众能够住上好房子。

  强化增收保障。在面上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打造“巴食巴适”等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业态”,营造市场环境,创造就业创业机遇;在点上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技发展产业,有劳动技能的,通过“回引创业”带动、五大基金支持,把贫困户优先纳入产业链条增收致富。对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实现就地就业增收。今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626人、实用技术培训26958人次,安置就业2.8万人。

  强化医疗教育保障。建立贫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因病致贫的排查分析,实行诊疗到人、常态随访、动态管理,确保诊疗、管理全覆盖,稳步推进“先治疗后结算”,免费诊疗11.2万人次、基本治愈13518人。出台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办法》,切实解决大病、重病、长期慢性病个人医疗负担重的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县城内就诊率达95%以上,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群众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控制在10%以内。抓好农村学校薄弱改造,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数据库,逐一落实贫困学生助学政策,确保贫困家庭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或上不起学。

  强化政策兜底。建设“美丽幸福院”,廉租房,对鳏寡孤独残等特困人群,实行“互陪互伴”和基本生活保障兜底。9月底前锁定今年预脱贫人口中低保人员,按照3100元标准足额兑现,基本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

      关联新闻

      我市为31.83万贫困户记账

  本报讯(记者 何欢)9月1日一大早,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第一书记”秦和平带着两本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支登记簿,再次来到贫困户王成春的家,和他一起的,还有王成春的帮扶人向国华、村支书张家坤。

  “王大叔,今天我们来帮你算一下上个月的收支账。”秦和平说,王成春是茅垭村一组的贫困户,通过帮扶,他家的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较好,今年已经出栏生猪1头收入2400元、牛犊1头3000元,政策性收入每个月有低保100元、粮食直补160元……算下来,上半年王成春纯收入6160元。随后,王成春、秦和平、向国华和张家坤详细询问了王成春8月份家庭收入情况,并郑重在收支薄上共同签字。

  “王大叔,这个收支簿你留一份,村上留一份,下个月我们还要来。”算好账后,秦和平说,“算账是掌握贫困户发展状况的最直接方式。通过计算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扣除家庭生产经营性支出,便能清楚地了解贫困户能否达到预期脱贫的目标。”目前,茅垭村的72户贫困户已经实现“户户算账”。

  茅垭村是我市贫困户建立收支台账的一个缩影。

  自7月以来,为进一步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动态、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收支情况及脱贫成效,防止“被脱贫”问题发生,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在全市范围推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支台账”。

  “截止2015年底,全市所有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1.83万,今年将为他们建立起收支台账。”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人员李忠介绍,具体操作上,实行一月一记录,贫困户退出后再记录一年。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实行一次性累计记录。台账主要登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等及脱贫成效达标情况。

  此外,收支台账表格由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共同签字确认,贫困户不会写字的采用盖手印或私章确认。根据每月记录,对贫困户的收入增长趋势等进行分析、研判,对预期收入不能达标的深入查找原因,属个性问题的及时进行针对性补救,属共性问题的提出综合解决办法,对持续稳定增收、成效好的贫困户,及时总结经验,可复制的加以推广。

      撬动扶贫小额信贷 助力脱贫攻坚

  “有了这4万元的贷款,我购买黄羊、土鸡、麻鸭的本钱终于够了。”今年,平昌县得胜镇利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江波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起特色养殖业,年底可实现纯收入2万余元,且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即免抵押、免担保和财政补贴资金。

  李江波在全市不是个例。针对银行不愿放贷,贫困户贷款难、用不好的问题,我市以县为单位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基金”1.5亿元,为小额信贷提供政府担保,村上设立10-20万元专项发展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成立风控小组,引导银行放心贷;合作银行按照风险基金的5-10倍向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创新"5221"信用评价体系,对贫困户实施信用“星级评定”,并根据评定的等级对应发放1-5万元的“双免”贷款(免抵押、免担保贷款),开发“巴山新居贷”“扶贫惠农贷”等十余种个性化产品,支持发展产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都能贷得到;通过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农技员对贫困户项目发展提供全程跟踪辅导和服务,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确保每笔贷款都用得好、还得上。

  目前,我市12.54万户贫困户获得评级授信,授信额度达到37.5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向454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1亿元,向352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25亿元。去年,全市1.03万贫困人口通过小额信贷扶持脱贫。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我市建立7.5万名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

  今年6月,家住巴州区的大二学生何星向市教育局贫困学生救助中心求助:父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母亲早已瘫痪多年,目前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自己和弟弟面临失学。接到求助后,市贫困学生救助中心经过实地走访核实信息后,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将其列为扶贫助学的资助对象,第一时间依据政策为其解决资助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虽然这笔钱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困境,但对我们姐弟来说却是雪中送炭。”何星告诉记者,这笔资金打消了姐弟俩的辍学念头,也让他们有了继续完成学业的底气。后来,在市教育局多方努力下,积极动员其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并联系了一位巴中企业家对其进行对口帮扶,承诺将长期资助姐弟俩学费和生活费,直至大学毕业。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今年以来,全市建立7.5万名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印制资助政策宣传画9万份发放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7.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优先享受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政策。同时,全市三县两区政府都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签订了合作协议,贫困本专科生每学年可贷款8000元,研究生每学年可贷款12000元。截至8月9日,今年已为近2000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1500多万元。据了解,近年来,全市已累计贷款资金7700万元,帮助1.4万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