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践行群众路线 创新扶贫模式
——成都市工商联主导下的村企合作实现“造血式”扶贫
彭州市是享誉全国的蔬菜基地,敖平镇又素有“川芎之乡”之称,小镇西南部的紫泉村二三十年前曾因种植中药材川芎脱了贫,如今却守着得天独厚的蔬菜和川芎资源成了贫困村。根据成都市有关文件精神,该村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扶贫开发村,成都市工商联为该村的定点帮扶单位。是修路修桥还是发展产业? “造血式”扶贫怎样一步步对接产品和市场?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路到底有多远?通过连日来的采访,笔者为您全面呈现工商联引导下会员企业与村镇合作的创新扶贫模式。
贫困村的发展困境
敖平镇紫泉村位于敖平镇西南部,面积2.96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1004户,总人口3175人。群众收入主要来自种植销售水稻、蔬菜、川芎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村。
紫泉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蔬菜和川芎均采取的是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产品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前端,缺乏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支撑,存在着生产加工水平低、种植效益小、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充分挖掘,致使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跟当下许多农村的现状一样,紫泉村现有的中青壮年劳动力仅占全村总人口的60%,其中三分之二外出务工、三分之一在家务农;剩余的40%人口均为老幼妇孺,全村的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除了少量土地有极微薄的租金收入外,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完全依靠于市财政转移支付的“村公资金”。
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需要修路、修桥还是发展产业?是解决一小部分人的致富问题还是让大部分人增收?在确定紫泉村作为工商联的对口帮扶村后,市工商联党组高度重视,在认真总结以往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摸清村情、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的扶贫帮扶构想。
转变观念对症下药
5月23日,市工商联负责人带领团队调研后发现,在许多缺水的山区通过种植水果、发展农家乐等都已实现脱贫致富,由此可见,紫泉村如果不打破常规、转变观念,当地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将得不到任何改变。
摸清村情、找准症结后就需要对症下药了。
在与彭州市委主要领导就紫泉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沟通并交换意见后,市工商联初步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川芎和蔬菜资源作为主导产业”的目标。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初步确定引进会员企业实现村企合作,从扶持产业发展的路子出发,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目标是带动村民大幅增收,将紫泉村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建设成为现代农村示范点。
总体规划和方案迅速制定和推进。市工商联根据市场需要和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扶贫工作,“四个双向”的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确定对口帮扶村后,市工商联迅速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负责人,选派机关干部苏毅驻村,在当地专职负责与镇村两级组织的沟通协调工作。
苏毅到紫泉村近半年时间,亲眼见证了村干部和村民们态度的转变。最开始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一致认为,修路、修水渠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最有效。观念的转变是到企业参观学习之后。在工商联的组织下,村里派出代表10人来到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走访学习,了解现代化企业对中药资源的配置和精细化程度。“原来中药可以这样搞啊!”村民代表连呼“大开眼界”,心里对中药材市场化手段运作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新荷花和红旗连锁也派出相关负责人前往紫泉村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川芎和蔬菜生产现状,实现了企业与村镇的“双向互动”。
双向合作实现共赢
说干就干。7月,紫泉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自发组建了彭州市敖平镇紫泉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彭州市敖平镇济民川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市工商联又协调相关企业对如何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决策制度和股东分红等制度,为实现合作社与市场和企业的对接奠定良好条件。
10月初,合作社成立大会正式举行。对于这样的合作,村民的反应是欢欣鼓舞,蔬菜种植户、紫泉村1组村民刘兴旭表示,原来蔬菜在当地卖不起价,要卖好价钱要拉到几十里外的地方,“现在有人上门收了,价格还不错,自己也方便,很巴适。”紫泉村14组村民王方伟从事川芎种植多年,深知如果不提高产品附加值,药材价格将无法实现突破。对于合作,企业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安排专业团队对川芎进行产品设计,提高附加值。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云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产业扶贫,一方面推动了企业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合作双赢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使企业与农户联系更为紧密。”
村企合作减少的中间环节,将实实在在让利于农民。作为工商联会员企业的红旗连锁,每日的蔬菜销售量为几百吨。听说了紫泉村的发展困境并实地考察后,红旗连锁表示将与该村进行农超对接,通过红旗连锁的配送中心向中心网点的超市销售蔬菜。减少了中间环节,既能实现村民增收,又能让市区的老百姓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一举两得。
提升品质谋长远发展
既然是“造血式”扶贫,必须要用长远的目光和大局观来看待发展。
扶持产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马上见到成效。在工商联为之制定的发展战略里,将以紫泉村拟建立的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核心示范区和高标准川芎种植基地为平台和载体,努力将其塑造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点。充分利用该村现有的蔬菜、川芎种植的优势,狠抓产品品质,提升蔬菜、川芎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具体而言,将借助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中医药企业的技术力量,从育种改良、种植工艺、加工标准着手,加强对村民的种植技术培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争取将该村打造成蔬菜和中药材的直供种植基地。从增加蔬菜农产品的附加值来看,可以引导村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方式,按照有机、绿色等高标准对蔬菜进行种植,提高终端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达到村民增收的目的。
根据规划,在紫泉村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工商联将逐步完善该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帮助他们实现“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利用工商联与国(境)外工商社团联系紧密的优势,探索川芎出口的渠道,提高川芎的销售价格,实现村民大幅增收。深挖产业链,探索川芎的深入开发与合作,对其在药用、保健、美容等方面的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扩大川芎的应用范围、提升产品附加值。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目前蔬菜合作社已吸纳成员334户,经营面积950.05亩,主要种植菠菜、空心菜、莴笋、小白菜、豇豆等品种;川芎合作社吸纳成员168户,经营面积537.18亩。按照规划,将以合作社的经营土地为基础,建设9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600亩高标准川芎种植基地,年产蔬菜和川芎分别达到4000吨和150吨。据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根据紫泉村河滩地较多的特点,介绍社会资金参与紫泉村的开发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生态休闲类项目,推进该村一、三产业互动,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四个双向”背后的
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扶贫工作深层次问题,成都市工商联结合自身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等特点,积极组织引导会员企业进村扶贫,以村企长期合作为载体,指导帮扶村民走市场化脱贫致富道路,打造扶贫开发工作新模式。
在这一扶贫模式中,“四个双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工商联对会员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引导企业参与社会事业的过程中也不忘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发展和社会认同,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搭平台、“拉郎配”。这一点,从“四个双向”就可见一斑。
一是双向互动。村镇与新荷花、红旗连锁等相关企业建立有效互动关系,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企业走访学习,了解企业用市场化手段运作、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企业派人到村上考察调研,选择适宜合作的资源品类。
二是双向合作。村企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社与市场和企业的对接,解决了后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股权问题,利于双方实现长期合作。
三是双向融入。企业技术团队对农户种植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指导和培训,提升产品附加值;农户按标准进行规范种植,不断提高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
四是双向共赢。通过合作,企业和农户双方获利,达到共赢。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工商联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又解决了贫困村的实际问题,由过去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迈出了扎实一步。企业十分乐意参与这种合作,下一步将与当地进一步深入洽谈,细化合化方案,建立合作实体,共同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切实帮助当地农户增产增收。采写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