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扶贫干部:任重道远勇向前
“精准套餐”扶贫见效。8月8日,美姑县农作乡正在采摘“大红袍”花椒的村民吉克笑得合不拢嘴。记者 吴传明 摄
雨后,美丽的安宁河谷上演田园牧歌。 冷文浩 摄(视觉四川)
建好美丽新村,幸福像花儿一样。 记者 王云 摄
当前,大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正坚定前行。为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冲在前、干在前,不脱贫不离开。他们就是驻村帮扶干部。
在彝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们身入心入,用心用情,大显身手。他们在实践中因人、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使扶贫帮在点子上、扶在紧要处,提高了扶贫实效,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选取其中5名扎根在基层的亲历者,聚焦他们鲜活的脱贫思路,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
我有信心带领村民脱贫
讲述人:李海涛
(昭觉县扶贫移民工作局扶贫股副股长)
虽然连续降雨,但我还是如期将昭觉县波洛乡地布且拖村的入户走访调查全部完成。
地布且拖村有3个农牧社(2个社不通路,1个社不通水),总户数130户,总人口600人。其中常住户数69户,常住人口320人,贫困人口49户126人(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村里的农作物主要为荞麦、马铃薯及燕麦,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通过入户调查结果分析,贫困原因主要有5个:一是条件落后致贫。通村路通社路入户路均没有硬化,特别是雨水季节经常被塌方所阻,出行条件差,农产品运输及加工成本增加。二是文化低下致贫。有的贫困人口因各种原因失学,又因失学缺乏实用技术和资金,发展家庭经济后劲不足,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三是观念落后致贫。有的农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不愿接受新观念、新产业、新技术,虽然每年忙忙碌碌,日子依旧过得非常拮据;有的农户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不思进取。五是村两委缺乏带动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进村通社入户路,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发展幼儿教育,建幼儿园1所,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文化素质。三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通过强化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带动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力争进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列。四是力促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马铃薯500亩,苦荞种植800亩。五是建设畜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凉山黑猪、肉牛、肉羊养殖户并引导成立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并争取引入企业及创业人士,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六是发展沼气池等新型能源,开展“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实现低碳生活。七是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虽然带领地布且拖村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但并不是“迷雾重重”。我坚信我能做到!
精准施策才能见真效
讲述人:张智贵
(宁南县扶贫移民工作局干部)
今年4月,我们驻村帮扶工作组来到定点联系帮扶的宁南县幸福乡玉丰村摸底。玉丰村辖4个村民小组,99户376人,其中低保户23户、54人,残疾人16人,贫困户22户,90人。道路不通、居住环境差、产业结构单一、民众文化素质低、陈规陋习突出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局长勒古子发强调,要帮助玉丰村2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一定要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潜力、自身愿望等摸清摸准,制定出精准脱贫规划,规划不要贪大求全,不要因循守旧,要在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根据玉丰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帮助贫困户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我们对22户建卡贫困户分组入户开展调查研究。2组村民古进华家有5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由于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发展差,收入少。他想重点养殖50只羊、30只鸡,发展4亩蚕桑,建一个标准蚕房,管理好30亩核桃,实现脱贫致富他是有信心的,但他家住房地基不稳,想易地搬迁,还需要点资金扶持。
我们将他家纳入“七个一批”中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移民搬迁安置和移风易俗巩固一批,同时,落实帮扶资金9000元。
时隔4个月,我们再次来到古进华家,他的眉宇间流露出自信。古进华告诉我们,乡上把他家纳入易地搬迁,已选好户型,马上就要动工建设,县上还要给补助。“现在通村水泥路修好了,只要电话联系就有人到家中收购。年底可出栏8只羊,收入9600元;年养蚕10张,可收入16000元左右;核桃2000元,其它收入2000元左右,总收入近3万元,人均可达6000元左右,感谢政府给我家的帮助。”
据了解,22户贫困户中,还有3户是“经济收入达标”这一项指标达不到,其余19户全部达到不愁吃不愁穿,有安全住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经济收入达标等八项指标。
看来,我们的帮扶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但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我们只能一往无前,继续攻坚克难,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名字叫“阿的木乃”
讲述人:张启波
(喜德县两河口镇斯果觉村第一书记)
去年,我看到原单位国家档案局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通知时,几乎没考虑,便报了名。我的老家在东北农村,也是国贫县,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孩子,大学毕业后,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去年11月,我从北京来到了派驻地——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斯果觉村。临行前,领导的一番话启发了我,“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斯果觉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彝族聚居区,平均海拔在2600米左右。初来乍到,吃不惯“坨坨肉”,住不惯没有厕所和浴室的房屋,走不惯高海拔的山路,生活的困难不必多说。为了迅速融入工作,我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谈心,了解民意。
知百家情还要办百家事。去年春节前,我们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老党员、五保户送去慰问物资,为全村所有孩子发放牙膏、牙刷、毛巾,手把手教他们洗脸、刷牙。在大家努力下,村里的第一个幼儿园也建了起来,30多个孩子将在9月走进课堂。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村里来了位汉族娃——小张书记,还给我起了彝族名字“阿的木乃”(阿的家三兄弟中的老二)。
有了大伙认同,工作也变得更有动力。抓扶贫,贵在精准。我们按短、中、长期相结合原则,一户一策制定贫困户帮扶实施方案:安排周期短、见效快项目(养鸡),预计到年底每户贫困户收入3500元至4000元;以核桃、花椒为中长期项目,依托田形调整和土壤改良项目,通过优质种苗供给,带动全村210户农户种植核桃1500亩和花椒1000亩,贫困户3年之后有可观收入。
听到我的“扶贫计划”后,国家档案局决定投入100余万元帮扶资金,现在资金已到位。为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根据走访调研的结果,除了部分用在扶持产业发展之外,我们还计划在村民聚居区建一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涵盖支部活动室、移风易俗宣传室、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等。届时,我村将重点围绕养殖示范户培育、花椒种植、沼气池建设、技能培训、村综合活动室建设、“一村一幼”建设等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今天,我只做了一件事
讲述人:黄鹏
(普格县五道箐乡扶贫专干)
8月5日星期五,今天我只做了一件事,但却感受到了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因为这件事叫做——脱贫攻坚!
今天,下着细雨,普格县五道箐乡却热闹非凡。“五个一”县级联系领导县委书记刘若尘一行又来了,再一次督查五道箐乡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仔细查阅脱贫攻坚指挥所存档资料,翻阅建档立卡贫困户卡、帮扶明白卡及脱贫规划等材料。刘书记实地走访他本人帮扶的贫困户吉波日哈家,查看他家鱼塘修缮情况,询问他儿子吉波阿兰上月“三支一扶”面试情况,并鼓励大家要发扬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战胜贫困。
今天,“五个一”县级联系单位普格县农牧局局长子尔日和及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就建辉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大棚建设问题与乡、村干部进行探讨,承诺从资金上全面支持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尽可能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随行的帮扶责任人走访贫困户,细化帮扶方案,为贫困户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之路。
今天,五道箐乡采洛洛博村、洛果村两个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及驻村工作组继续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帮扶责任人逐户走访,并为贫困户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为他们耐心讲解“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洗”“六个精准”“七个一批”“户七有”和“村九有”等术语的真正含义。我全程参与,调整了修改后的帮扶责任人结对名单,完善了新增贫困户的数据信息,分村统计了新版“七个一批”的分布情况,再一次校核了“业务管理子系统”和“六有系统”的数据。
现在,是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第四个年头,是我以选调生身份来到普格县的第十一个月,也是组织安排我担任五道箐乡扶贫专干的第279天。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只能说,人在认真做事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
今天,虽然我们只做了一件事,但我相信只要满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和勇气,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这件事必定能成功!
让自己的青春无悔
讲述人:吴霄
(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第一书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到这么穷的地方来?我的答案是因为一张照片——一个彝族小男孩拿着捐助的崭新文具时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就这样,我离开怀孕中的妻子,义无反顾来到距成都千里之外的小山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冕山后第一周,我就走遍了本村71户贫困户。白天逐家逐户走访,问致贫原因、看生活环境、询收入来源;晚上再对收集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录入。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很重要。终于,一份饱含着村“两委”和派驻单位心血的《2015-2018年冕山镇小山村精准扶贫规划》出炉了。
要当好领头羊,就得融入这大家庭。我一直住在村书记巴久尔体家,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便会帮着村民放羊、牵牛、喂猪、做饭,这是一个了解他们想法的好机会。慢慢地,大家和我熟悉起来,再跟他们讲政策时,也不会再排斥了。
有了分析研判,怎么才能提升小山村造血功能,杜绝返贫现象发生?根据发展规划,“远近结合、1+x”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在村子里试行。核桃、大蒜、肉羊、蜂蜜,在城市生活的我深知这些绿色产品的价值。壮大发展集体经济,大蒜专业合作社和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小山村成立了。我的原单位省安监局提供的产业发展资金作为小山村集体资金注入合作社,71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让建卡贫困户在合作社拥有股份,通过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对小山村基础设施及贫困户、生活困难群众进行帮扶,使得小山村贫困户拥有长期生活保障,脱贫摘帽也步入倒计时。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责任,建强基层组织也是责任。和村“两委”商量后,我们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优秀村民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变化随之产生,党员的认识明确了,觉悟提高了,积极性调动了,支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也向支部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即便哪一天我离开小山村,但也要留下一支敢战善战的队伍。”我对自己提出了要求。
记者 王云 林凌 整理